“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2021-01-27 11:16李怡婷郭秀兰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68
大众文艺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文化

李怡婷 郭秀兰 (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068)

互联网时代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传统产业及模式需要配合互联网实现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越,目前互联网并入应用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在此基础上,传统思政教育也需要互联网的进入而注入新鲜的血液,“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文化+思政教育”也将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未来发展新趋势。网络文化因其所具有的时代特性,对高校思政教育跟进时代发展脚步具有极强的协助力与推动力。因此,将优秀网络文化融合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教育路径,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网络文化传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与网络承载媒介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网络文化面貌日新月异。网络文化是一种依托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与递延,融合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于其中的新兴文化形式。随着网络与教育的交融,网络文化的传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必然带来深刻的影响,改变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也将对学生学习路径与思想培育带来新转变。

1.网络文化进课堂将是高校思政教育新方式

网络的发展是科学研究相关信息技术的结果,因此网络文化也是信息文化的产物。“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将逐步与信息技术平台相结合,同时也要正视网络文化的深远文化影响。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与传递,而网络文化也依托媒介以数字化、信息化的形式发展。在网络融入日常生活的今天,网络文化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将积极融合网络文化于课堂教学内容中。目前在很多高校课堂中,网络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大放异彩,比如在爱国主义思想课程的开展中,合理应用网络文化平台,观看爱国视频的同时,引导学生在QQ群,微信群,微博平台讨论与互动,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悟。利用积极网络语言的生动性与多变性特点,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话语权,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随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未来网络文化进课堂必然打开更宽广的局面。

2.网络文化融入实践将是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思政学习要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因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平台使用频率较高,网络文化对课后实践的影响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大。网络文化将进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线上实践部分,依托网络文化载体,实现传统文化、道德与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例如利用网络社区平台构建学习小组,积极开发集体智慧,传播宣传优秀网络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结合网络技术,将VR实景体验等加入课后感悟活动中,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的体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微信,微博,app等网络平台的完善,大学生在课后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思想的学习与深化,观看并体悟优秀模范事迹中所蕴含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为社会奉献的实践方法与路径,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领会网络上所学的文化及思想,达到人格的深化与发展。另外,将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与社团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在社团活动中增长见识,领悟优秀网络文化的魅力,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高校网络文化包含着重要且复杂的意义,因学生网络利用率较高,在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形成了新型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在新时代如何进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也成为学校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互联网+”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产业结合的过程。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需要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积极开拓新的教学路径,这也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与文化环境不断变化的重要条件。

1.大力加强高校思政网络平台资源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因此将“互联网+”作为依托,创新完善高校思政网络平台资源。目前高校思政课堂教育已逐步开展“慕课”课程,而慕课与传统思政课堂教育的结合,需要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平稳运行,在利用目前社会已经开发的在线教育平台的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建设自属平台,组织信息技术人员进行运作与维护,促进当下优秀的网络文化与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未来思政云教育的前景做好铺垫。其次,丰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信息资源,学校可以通过通讯插件,实时分享信息给教师,提升教师的信息获取度,并通过信息反馈来了解教师教育能力与思想的提升度。教师也可借助QQ,微信等网络渠道,构建学生之间的新型学习群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发展进度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借助网络进一步的深化,将思政课程与网络文化更好的融合。

2.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网络因其特殊的隐蔽性,能够使人充分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交流的民主、平等和自由。因网络交流主体,信息和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点。网络文化具有信息更新速度快、传播广,同时受众较多等优势,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发展迅猛。而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应积极利用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特点。首先,高校网络交流群体主要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及教师,不同层次的受众间应相互学习、讨论及借鉴,领悟并践行思政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与价值观,比如,借助学校思政教育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堂的所思所见,发起相关实践活动,引领大家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其次,利用信息多变性的特点,积极更新思政课堂教育内容与方式,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化精华,运用于课堂教学及课后实践中,紧密贴合学生思想的易变性特点,如在讲解诚信观的时候,引经据典的同时加入优秀网络语言进行内容的丰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度逐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度次第变化。

3.全面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

新形势下,网络文化素养的建立对于思政教育的开展显得愈发重要,细观目前出现的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评论无脑跟风的现象,皆反映出网络使用者文化素养的培养出现问题,高校学生作为网络的最大使用群体,更应该注重网络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免被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所影响。而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师也应紧跟学生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以优化思政教育的效果。首先,教师及学生都应坚定理想信念,教师应坚守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在网络的“海浪”中站稳脚跟,判断信息的对错,维护并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也应善思善想,跟紧教师的脚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领悟中央的方针政策。其次,教师及学生都应培养正确的网络意识,教师应主动开发网络思政教学新模式与新方法,筛选优秀的网络文化穿插进课堂宣讲。学生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及理论水平,使网络文化道德意识内化于心。同时,教师也应提高运用网络文化及网络教育软件的能力,触碰大学生内心并循循善诱,补充课堂教学,发挥思政教育的隐形价值。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文化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