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也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古代先民是创造、谱写历史的主体,中国历史每一次演进、发展的动力,都与他们阶段性的思想、活动密切相关。在创造历史的同时,古代先民也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以恰当的方式让收藏在各种文博单位的文物活起来,通过文物、展览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文博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新时代、新环境下提升国人文化自信的有效措施。
2019年4月至7月,“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以下简称“海岱朝宗”)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以临淄(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及其周边)出土的古代精品文物为主体,展示早期齐文化的面貌和特色,希望能够增进观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1.主题精准,内涵丰富。本展览以“海岱朝宗”为主题,集中展示海岱之间尤其鲁北齐文化腹心地区数千年来考古学文化的大体面貌。该展览将时代发展作为线索,从考古学文化的起源、演变、交流、融合等动态角度考察淄博地区先秦至汉代物质文化的渊源、脉络及其文化特色。作为西周至战国时期齐国腹心之地的临淄地区,历年来出土了大量与齐文化有关的精品文物,它们无疑是寻迹当地历史文化的代表性物质资料,也是“海岱朝宗”展览展示的重点。本展览不仅着意于展示西周至战国时期齐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的特色和面貌;对之前的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当地东夷文化的孕育、发展阶段,及其与中原、江浙一带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互动等情况皆有关注;此外,对秦灭六国后秦汉大一统语境中方国意义上的齐文化的融会、演变也都有所展示。以这种长时段的社会、文化视角来观察和呈现齐地考古学文化的动态演变历程,是本展览的策划理念之一。
展览内容设计方面,我们用“多源同流”“竞争称雄”和“融归一统”三个单元,从长时段的文化演进角度,分别展示孕育期、繁荣期、融合期的齐地考古学文化面貌。第一单元首先将齐文化的渊源上溯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极富特色的新石器时代原生文化,展示其本地物质面貌和礼仪文化特色以及与周边文明的碰撞、融合;第二单元重点展示西周至战国时期高青陈庄、临淄齐国故城等地的考古发现,介绍繁盛时期的齐国历史文化;第三单元以展示大武汉墓、稷山汉墓的发现为主,介绍汉代大一统格局下齐文化的延续和嬗变。齐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演化为早期中华文明的有机构成,为多元一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上古先民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本展览不仅突出作为齐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文物精品,更在于从整体上揭示齐地文化的特色和面貌,并从细节上展示齐地考古学的动态演变及其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交流、融合,时刻关注齐文化在中华早期文化演进、交流、融合历程中的角色和贡献。
2.注重考古新发现,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阐释展览主题和文化内涵。“海岱朝宗”展览的展品以出土于临淄齐故城及其周边的古代文物精品为主体,同时包括高青、临朐、海阳等地的一些新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最终参展的近200件(套)文物精品,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堪称能够集中代表海岱地区齐文化特色面貌和发展水平的物质文化遗存。
临淄曾经长期作为齐国的都城,堪称齐文化的腹心之地。其周边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可以作为不同阶段齐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物证。自古以来,临淄地区就陆续发现有与齐文化有关的遗址、墓葬和文物。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现代考古学工作的开展,大量具有科学价值的遗存破土而出,为我们了解齐文化打开了时空之门。齐侯甗、国子鼎、高子戈、郾王剑、吴王夫差剑等代表性的器物表面均铸刻有铭文,从中不仅能了解到齐国高级贵族主政、参政的历史信息,还能考察齐国与周边其他封国之间交流、互动的珍贵历史细节。
除临淄之外,桓台商代祭祀遗址[1]、高青陈庄西周城址[2]、临朐泉头村春秋贵族墓[3]、大武齐王汉墓[4]、稷山汉墓[5]等重要遗存均属近几十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相关文物及遗址的陆续发现和深入研究,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不同阶段古代历史的既有认知。比如,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是近年西周考古取得的突破性重要发现,一系列重要发现不同程度上增进或改变了人们对早期齐国历史的认识,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为加强与本展览相关的齐文化文物、考古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于2019年第7期组织专家开设了“‘海岱朝宗’展览文物研究”专题研究,对海岱地区出土的盖豆、提链壶、寻氏铜器等齐文化特色器物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相关展品文化内涵的认知以及对于齐文化特色面貌的精准把握[6]。此外,为配合展览宣传,并对相关文物和历史文化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解读、分析,我们出版了与展览配套的《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图录,其中收录研究性学术论文六篇,涉及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发展与融合、齐国青铜器铸造工艺、海岱美术所反映的地域文化与文明互鉴等课题,还包括针对苑何忌敦、蒜头壶、三足椭形器、寻仲盘、余子鼎等特殊器物的专门研究[7]。
3.创新设计理念,为观众营造更多的与文物对话的视角。“海岱朝宗”展览展厅设计方面有其独特的构思和创新。设计师选择与青铜器锈色相近的绿色为基础色调装饰展厅,突出青铜时代在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展厅色调淡雅,展线合理,光线错落有致,空间张弛有度,尽力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和观展体验。在每个单元的开端,都以代表性文物的纹饰装饰标题,力图让观众对该时代的特色性纹样和器物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海岱朝宗”标题墙的旁边,以丝网印的方式精细描绘了一组代表性青铜器纹饰,由龙纹、兽面纹、鸟纹构成的组合画面华美、宏阔,震人心扉。多媒体技术方面,我们综合运用视频、动画、线图、照片、放大镜等多种手段,力图将更多精致、生动的细节呈现给观众,对重点内容作出深入浅出、具体生动的阐释。对于西周时期的引簋等最重要的展品,我们则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其立体造型及铭文内容进行全方位展示和解读。
1.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联动报道,促使展览成为一时热点。在展览开幕前,国家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展览进行了预热报道。“国博君”微信公众号在展览开幕前夕对展览的基本信息、展览规模及重点展品等内容进行了推介。此举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展览还得到了新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北京日报、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与关注,BTV《北京您早》栏目对展览进行了长达一分半钟的拍摄,由策展人出镜为观众讲解展览,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能领略到齐鲁大地文物的风采。山东当地文化和旅游相关部门及媒体也对展览给予了大力支持。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栏目在开幕式当天对展览开幕的盛况进行了报道与采访。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等窗口,对展览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全程宣传。此外,展览期间,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还邀请了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参观展览并进行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宣传效果。
2.展览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观众的反馈看,本次展览践行了“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借助国家博物馆平台优势进行的展览和宣传活动,为地方的文化旅游事业带来了更多关注与可能。观众通过社交媒体纷纷表示,展览增进了自己对山东省文博旅游资源的了解。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文物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特殊价值,有关“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指示为文博行业指明了工作方向。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系统地梳理文化遗产,精准地表现展览主题,并进而阐释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位展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广大文博工作者和文博机构应该自觉地领会时代精神,担当时代重任,通过开展研究、举办展览等形式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