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恒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不同观赏者的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方法对于同一建筑物所获得的观赏感受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审美观是其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我国现存的最大面积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体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二、三街建筑群,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体融入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元素和西方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因此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体能够集中体现上个世纪人们对于建筑美的感受和倾向。
哈尔滨特有的历史背景衍生出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推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形成。100 年前的哈尔滨还是远离中原本土文化的一座大陆性边缘文化和蛮荒之地的小渔村,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各种思想和建筑风格。19 世纪末在修筑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时,哈达、滨绥、滨州三条铁路呈现丁字形相交,同时哈尔滨这座城市因为三条铁路而划分为若干区域。当时的哈尔滨铁路规划者将南岗区、现道里区分别作为行政区域(学校、商城、教堂、火车站、医院)和商业区(码头)。19 世纪末,大量的西方建筑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而进入了哈尔滨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哈尔滨城市多种风格建筑风貌的形成,为哈尔滨巴洛克建筑群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于1917 年吸纳了大量的俄国贵族,当时的东正教堂数量由于大量俄国贵族的涌入而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当时哈尔滨大量修筑了一批慈善机构、修道院、东正教堂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这批新建的建筑物融入了大量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和代表性的局部符号,同时,许多大型公共建筑采取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导致当时哈尔滨建筑风格呈现俄罗斯建筑风格以及中式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并进发展。
1930 年之后,哈尔滨城市建筑基本呈现沿袭折中主义,俄罗斯式、巴洛克式等西方建筑风格以及日本几何画简约形态建筑风格两种建筑风格倾向,也是在这个时期哈尔滨城市建筑基本已形成完善的风格体系。
哈尔滨因为抗日战争期间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所以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发展,因此该时期建筑风格基本维持1930 年后的城市建筑风格体系。
人类历史进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会借助相映的建筑进行文化的承载。哈尔滨这座城市位于中原文化边缘区以及与俄国(苏联、俄罗斯)地理位置相邻的地理因素,导致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接受了中原文化的熏陶以及外来西方文化建筑风格的辐射影响,所以在两种不同文化的辐射与融合过程中推动了哈尔滨东西方交融共生文化区,而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就承载了东西方交融共生的文化。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充分的结合了西方建筑技术和中式院落布局,同时将大量含有吉祥象征意义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镶嵌到西方建筑立体构图的基本框架中,并将部分中式细部装饰物品与西式建筑立体构建相融合。
在东西方交融共生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建筑风格以及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设计者和施工者大多是受到中式传统文化熏陶的地道中国人,同时也受到当时历史背景下建造大量西洋建筑的影响,所以当时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设计者与施工者本身就受到两种中心文化边缘辐射的碰撞与结合的影响,最终在哈尔滨建立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哈尔滨这座城市在上个世纪初就作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移民城市选择之一,因此在吸纳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的同时,也吸纳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特征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会产生完全分离或是相互融合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中华巴洛克建筑就是在西方建筑风格与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叠加融合后产生。
当时的哈尔滨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向往主要表现在生存繁衍、辟邪挡灾、纳福求吉。生存繁衍是当时人们的向往,许多家族在社会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家族是否人丁兴旺。在当时的建筑装饰和主题风格当中就用瓜和石榴等图形装饰在建筑墙壁、门窗等处,希望借助图像装饰来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和多子多孙的愿望;辟邪挡灾是当时许多迷信和鬼怪学说盛行,再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和情感祈福,所以会在建筑物上张贴一些具备“辟邪”的法力图形和构件,期望能够借助这些法力图形和构件来起到驱鬼辟邪和镇宅保平安的功效;纳福求吉主要在哈尔滨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当时许多人民会以蝙蝠为造型作为建筑的装饰形式,用“蝙蝠”的中文谐音“福”来表达人们渴望顺其自然,平安和谐、追求幸福的想法。
上个世纪初期哈尔滨巴洛克建筑已初步建成,当时中国本土国民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束缚,导致无法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来模仿进入哈尔滨的西方建筑风格,因此当时模仿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材料和表现方式都趋向于经济实惠,所以更多的炫柱装饰的形式,载体以浮雕、砖饰、瓦饰、圆雕、铁艺等表现形式。
2.1.1 浮雕
哈尔滨当时的建筑师在建设中华巴洛克建筑时,通过对、植物、人物、动物、吉祥符号等形体用抹灰手法来装饰于建筑墙面。用浮雕手法表现装饰细部的方法在当时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风格几乎随处可见。通过这种用浮雕手法装饰细部的生动亲切的表达方法更容易拉近居民与建筑间的距离。
2.1.2 砖饰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当中,有一部分建筑采用清水砖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通过保留清水砖本身的颜色来展现质朴的建筑形态。再加上清水砖和红砖本身体积小且价格实惠,因此大多用于装饰建筑女儿墙上。将清水砖和红砖随意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不同风格的镂空图案在每段女儿墙墙柱之间。例如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道外区南勋街289 号和大新街建筑女儿墙上就采用清水砖和红砖来进行多种风格的砖饰。
2.1.3 圆雕
圆雕是一种能够给观赏者从四面八方多个角度进行轮廓边缘的清晰观看,同时也更接近于人视觉对于三维立体的满足感。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中道外区靖宇街261~256 号上,就有两个花篮形态的圆雕装饰在建筑女儿墙上方。黑龙江水利厅招待所也有同样类型的花篮式圆雕造型建筑装饰,在花篮式圆雕当中有各种类型的瓜果和花卉。
2.1.4 瓦饰
瓦本身就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用于防止雨水渗漏和太阳辐射。由于瓦片本身弧线造型给了瓦片进行多种形态的摆列方式组成,对建筑物立面装饰风格进行丰富。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就通过将瓦进行多种形态的排列组合,在建筑女儿墙上形成各种形态的缕空图案装饰。例如在巴洛克建筑道外区南轩街343 号张包铺就是通过组成多种形式的瓦饰在建筑女儿墙上。
中华巴洛克建筑装饰形态符合艺术家根据自身对自然形态的理解与认知,按照艺术创作规律形成的,能给人以联想和启迪,具有形式美感。巴洛克建筑装饰形态包括装饰色彩、表达的情感气氛、传递的空间动势。
2.2.1 空间动势
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通过以复杂的曲线、直线来构造建筑表面轮廓以及装饰形态变化,并借助材料自由搭配组成的缕空,通过阳光穿过缕空结构,从而给观赏者产生极其丰富的视觉美感。例如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中道外区中央商城月亮连锁店建筑转角处就利用了空间动势,通过将建筑二楼和女儿墙之间,借助转角柱体与立面来形成纵向向上形成建筑的延伸感和空间立体感。同时通过在女儿墙上将多种形态的建筑材料进行组合,在视觉整体上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空中动势。
2.2.2 装饰色彩
由于上个世纪初在傅家甸地区模仿西方建筑所建造的建筑主要服务于我国本土的民族资本家,所以许多模仿西方建筑的建筑外观装饰色彩上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立体材料主要分为清水砖砌筑加以抹灰装饰和清水砖砌筑并裸露砖体两种风格。在道外区许多建筑外墙多以青灰色清水砖作为建筑外墙结构,清水砖墙本身的青灰色给观赏者一种朴素和自然的观赏感受。
2.2.3 气氛表达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大多是具备细节丰富性、手法随意性、纹样复杂性等鲜明特征,并依靠装饰来表达气氛和传递感情。
细节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中华巴洛克建筑女儿墙墙面、檐口下方、墙柱、外廊的栏杆、挂落等,多数建筑结构多少都存在细节性的装饰;手法随意性主要体现在许多建筑的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更多是随心所欲的将个人的想法与情感表达在建筑作品的各个部位。所以可能在某一建筑的外墙上,多组植物造型的装饰外观上内容与构图一致,但是观赏者细看时会发现构图与内容上存在线条的变化区分;纹样复杂性表现在许多建筑作品在细部装饰上有着独立或者连续的纹样形体,许多大型植物或动物的独立纹样中遵循层次丰富、线条曲线变化多样的原则。
中华巴洛克建筑与传统木质建筑材料轻盈之美相比,在石质材料的组成下形成厚重美。在中华巴洛克建筑女儿墙或是其他建筑结构采用中间镂空以及整体雕琢纹样的方法,通过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上方进行细节的勾勒来起到虚实结合的变化美和厚重美。
中华巴洛克建筑最具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构件就是建筑的窗口。通过将该类建筑横向长度修建为高度的4~5 倍来强调横向线条的线脚层次。同时巴洛克建筑窗也是强调建筑横向线条线角层次的重要元素之一。虽然巴洛克建筑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不同形式的窗会统一每层形式和高度。每一扇窗在多元化的线脚层次下形成独立的美感和整体的叠合之美。
中华巴洛克建筑通过在厚重基调的建筑风格中融入灵巧构建在局部建筑当中,来实现厚重的整体形态美感,与灵巧装饰的元素对比形成巴洛克建筑灵动的形式美感。
通过在巴洛克建筑外墙或女儿墙等墙体上雕刻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福到”、“吉祥如意”、“多子多孙”的蝙蝠、动植物符号、葡萄和石榴等,将中华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建筑结合,进一步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俗之美。
中华巴洛克建筑不像传统中外建筑结构和建筑符号有着固定的形式,在建设中华巴洛克作品时,建设者和设计者全凭个人喜好来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式元素进行随意的搭配与组合,从而形成中华巴洛克建筑审美的特异之美。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是我国19 世纪和20 世纪建筑文化和时代内涵的重要承载体,记录着我国中华传统建筑平面设计与西方建筑立体设计碰撞所产生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