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合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及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因素分析

2021-01-26 03:18王育胜洪映标蔡洁波彭晖陈泽鑫蔡跃豪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下腔栓塞研究组

王育胜, 洪映标, 蔡洁波, 彭晖, 陈泽鑫, 蔡跃豪

(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三科, 广东 揭阳52200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头痛、 恶心呕吐、 突发意识障碍等,一旦患病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 以往临床上常采取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该术式具有较大的创伤和风险,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 治疗效果更佳, 且术后恢复更快, 但一些患者术后易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 影 响 治 疗 效 果[2]。 高 压 氧(hyperbaric oxygen, HBO) 是一种物理疗法, 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脑组织, 降低术后并发CVS的概率[3]。 鉴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合HBO 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 并对术后并发CVS 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 例。 研究组患者中, 男24 例, 女17 例; 年龄38~72 岁, 平均(62.27±5.61) 岁; 动脉瘤直径为2 ~24 mm, 平均(7.56±1.81) mm; Fisher分级: ≤Ⅱ级18 例, >Ⅱ级23 例; 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动脉瘤28 例, 后循环动脉瘤13 例。 对照组患者中, 男23 例, 女18 例; 年龄39 ~73 岁, 平均(62.28±5.63) 岁; 动脉瘤直径为2 ~22 mm,平均(7.51±1.80) mm; Fisher 分级: ≤Ⅱ级17例, >Ⅱ级24 例; 动脉瘤位置: 前循环动脉瘤29例, 后循环动脉瘤12 例。 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通过, 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者[4]; (2) 积极配合治疗者; (3) 精神状态良好者。 排除标准: (1) 有HBO 治疗禁忌证者; (2) 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3) 合并严重心肝肺等功能障碍者; (4) 合并恶性肿瘤者;(5) 合并精神障碍疾病者。

1.3 CVS 诊断标准[5]具备以下内容2 项及以上者可诊断为CVS: (1) 颅内压升高; (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显示CVS; (3) 经颅多普勒发现血流速度、 动脉参数变化, 出现血流杂音;(4) 经治疗症状缓解或消失后, 又出现进行性加重; (5) 意识进行性加深。

1.4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检查, 并予以止血、 缓解血管痉挛、 控制血压及降颅内压等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行全麻, 并行全脑DSA 检查来确定颅内动脉瘤的直径大小、 位置, 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将弹簧圈微导管由微导丝引导送至动脉瘤腔, 选择型号符合的微弹簧圈进行介入, 并进行栓塞治疗。 填塞完成后撤出微导管、 导引导管。 手术结束后6 h 内拔鞘, 在穿刺点上方约1 cm 处对股动脉进行压迫, 时间为15 min, 止住出血后行加压包扎, 术后1 d 内严格控制下肢活动。

研究组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HBO 治疗,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同对照组。 HBO 治疗: 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无活动性出血时及早进行HBO 治疗, 采用空气加压舱进行治疗, 压力设置为0.2 MPa, 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 每天治疗1 次, 中间间隔5 min 停止呼吸机给氧, 改吸舱内空气, 10 d 为一个疗程, 连续治疗1 个疗程后间隔5 d 再行下一个疗程治疗, 共治疗2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 采用GCS 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估[6], ①显效: GCS 评分>13 分; ②有效: 9 分≤GCS 评分≤13 分; ③无效: GCS 评分<9 分。 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患者总例数×100%。 (2)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评分总分0~15 分, 得分越低, 表示患者意识障碍越严重。 (3) CVS 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 评分比较 治疗前, 2 组患者的GC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2 组患者GCS 评分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 研究组的GC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 评分比较( ±s)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 评分比较( ±s)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5.31±1.26 9.81±1.571)研究组 41 5.33±1.25 11.82±2.181)t 0.068 4.489 P 0.946 0.000

2.2 2 组患者的疗效、 CVS 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CVS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发生CVS 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CVS 组与非CVS 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VS 组的年龄、 Fisher 分级、 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与非CVS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2 2 组患者的疗效、 CVS 发生率比较[n (%)]

表3 CVS 发生的单因素分析[n (%)]

2.4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发生CVS 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年龄、 Fisher分级、 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纳入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CVS 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 Fisher 分级、 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CVS 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够降低对患者周围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且具有出血量少、 术后恢复快等优势[7]。 尽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优于传统开颅术, 但术后因血流动力学改变, 患者易并发CVS。 CVS 是因多因素导致的颅内血管平滑肌收缩, 使血管口径出现临时性缩小, 且局部供血部位出现短暂性缺血, 进而引发不可逆性的迟发性神经损伤。 为了预防颅内动脉瘤术后CVS 的发生, 应针对CVS 的发生危险因素予以干预措施。 HBO 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改善患者脑组织的代谢情况调节微血管的舒缩, 以增加脑血流量, 刺激病灶区域的毛细血管生成, 减轻脑缺血的再灌注损伤程度, 减少术后CVS 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患者的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提示HBO 可有效缓解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的CVS、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与余慧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考虑原因可能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HBO 治疗能够快速恢复患者脑缺血组织的供氧, 维持机体的脑组织功能; 还能够降低颅内的单胺神经递质和内皮素含量, 以达到缓解术后CVS 的效果[9]。

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CVS 的危险因素为年龄、Fisher 分级、 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 分析原因可能为: (1) 红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内的降解过程与CVS 发生的时限基本一致; (2) 积血厚度及分布范围决定了血管痉挛的累及范围与严重程度[10];(3) 年龄超过50 岁的患者各项机能均较差, 多合并慢性病, 反而不易发生CVS[11]。

综上所述,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HBO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确切,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 针对CVS 的发生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以预防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CVS。

猜你喜欢
下腔栓塞研究组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