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纪之交以来我国音乐艺术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基于四份专业学术期刊的定量分析

2021-01-26 05:41冯存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音乐学学报刊物

●冯存凌

20/21世纪之交以来我国音乐艺术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基于四份专业学术期刊的定量分析

●冯存凌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以《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四份专业学术期刊为样本,统计其1998/2008/2018三个年份的页码数、发稿量和发稿学科隶属,分析该时段音乐艺术学科的关注热点和发展趋势,探讨改善之可能。在此期间,我国音乐研究在发掘整理历史文献、采录汇集民间音乐、探索研究创作技法、充实开拓学科领域诸方面成果显著;而在某些传统学科、一些满足现实音乐文化生活需求的新学科以及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应用领域还有开拓提升的空间。

音乐艺术学科发展;专业学术期刊;选题学科隶属;学科热点;发展趋势

拥有一批成熟的高水平专业学术期刊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专业期刊以快速的出版周期及时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汇集学术关注热点,孵化研究新领域,引领学科发展,对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本文以《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①四份专业学术期刊为样本,统计其1998/2008/2018三个年份的页码数、发稿量和发稿学科隶属,分析该时段音乐艺术学科的关注热点和发展趋势,探索提高和改善学科发展的空间和方法。

一、四份音乐学术期刊发稿量、年页码数和发稿平均篇幅的动态分析

以下统计为《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音乐艺术》《央音学报》四份期刊1998/2008/2018三个年份的发稿状况。这四份期刊涵盖了了国内音乐期刊的三种重要类型,暨社会公共性高水平研究、国家专业研究机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通过以下数据观察各个期刊,乃至国内音乐研究20年内的发展动向。

在这三个年份中,《音乐研究》后两个统计时段为双月刊,因此发刊量较多为16本,但总发稿量与《中国音乐学》(季刊)接近。后两份期刊发刊量均为12本,总发稿量仅相差1篇。

表1.四份期刊1998/2008/2018年发稿统计②

从动态角度看,四份刊物三个年份的发稿量都经历了一个“∧”型发展过程。即以2008年为高点,1998年至2008年为上升趋势,而2008年至2018则趋于下降。

通过刊物页码数和发稿量可以估算出每篇发稿的大致篇幅。

表2.发稿平均篇幅③

刊名1998(页/篇)2008(页/篇)2018(页/篇)平均(页/篇) 《音乐研究》6.657.608.417.70 《中国音乐学》11.295.5966.91 《音乐艺术》6.336.349.737.55 《央音学报》7.167.7810.198.32

表2统计显示,四份刊物发稿的平均篇幅接近,均为7页左右。从动态发展趋势来看,《音乐研究》《音乐艺术》《央音学报》三份刊物的发稿篇幅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中国音乐学》的发稿篇幅在2008年急剧缩小,2018年则出现增长。

对于专业水准接近的期刊而言,从理论上看,刊物发稿总量反映出每份刊物学术信息的多寡及丰富程度,这可以理解为刊物信息的外延含量;而论文篇幅的大小则反映其学术内涵的深度。[2](P48)四份刊物中,《音乐研究》发稿总量较多,原因之一在于其发刊总量较多(后两个年度为双月刊),其二在于该刊具有社会公共期刊性质,因此有必要刊载一些社会音乐信息。其他刊物三个年份的发稿总量相差不大说明其总信息量比较接近。三个年份的发稿量、年页码数和发稿平均篇幅还显示出一些细节信息:四份刊物的年发稿量从1998年至2008年均为上升趋势,2008至2018年则呈下降趋势;《音乐研究》《音乐艺术》和《央音学报》的年篇均页码数持续增长,其中98-08年增幅较小,08-18年增幅较大。

根据以上发展趋势可以认为:在1998-2008年这一时段,我国音乐学术研究在总体上表现为“量”的积累和提升;而在2008-2018年时段,发稿量的减少和发稿平均页码的增长是否意味或者预示着某种“质”的转变?

二、选题学科隶属统计及分析

学术期刊所发稿件是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呈现,其选题的学科分布直接反映出一个时期的学术发展动向。基于当下的学科发展现状,表3中的学科领域划分基本参照各音乐院校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

表3.发稿选题学科隶属统计表

刊名 学科隶属《音乐研究》1998/2008/2018《中国音乐学》1998/2008/2018《音乐艺术》1998/2008/2018《央音学报》1998/2008/2018总计 中国音乐史18272453228272420102199 音乐文献学、考古学、图像学00504202013118 乐律学0200022111009 中国传统音乐79121809105477391 中国琴学0200430000009 西方音乐01612114733610669 音乐美学53244528535248 音乐心理学(含音乐治疗)0000000201205 民族音乐学及音乐人类学659633④43186236101 音乐教育(学)63100012113725 音乐社会学0000000000000 作曲技术理论及创作312908091710610993 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551100110104432 电子音乐流行音乐与制作13011000202111 基本乐科0100001002004 音乐评论48103100313024 音乐交流传播0310021010008 译文/翻译00000146042522 其他⑤1817343356101321016137 总计73⑥10174⑦5110396498273677462905 学生专栏⑧00060000070013

表3是四份刊物在1998/2008/2018三个年份刊发稿件的学科隶属统计。当然这种统计还不够细致,学科领域划分标准也不尽统一,人工判读中对某些具有跨学科甚至交叉学科性质的稿件归类甚至不一定准确。但该统计表还是从总体上反映出20年内音乐学科研究的某些特点,以下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一)静态分析——1998-2018年音乐学术研究的学科态势

总体来看,表3各学科领域发稿总量显示,这一时期的研究选题比较丰富,基本涵盖了当下音乐艺术学科的各个领域,但各学科的成果呈现并不平衡。发稿量在90篇以上的有四个学科领域: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作曲技术理论及创作;发稿量在50篇左右及以上的有两个学科领域:西方音乐、音乐美学;发稿量在10篇以下的包括基本乐科、音乐心理学(含音乐治疗)、音乐交流传播、音乐社会学、乐律学和中国琴学;其余学科领域在10-30篇左右。

中国具有丰富而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作为以搜集、整理中国音乐历史文化之发展脉络为己任,依托我国丰厚历史文献的中国音乐史领域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如果考虑到音乐文献学、考古学、图像学、乐律学、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也隶属其中或者与此密切相关,则该领域的成果是令人满意的;作曲技术理论及创作领域的成果也与其作为基础学科和传统强势学科的定位相符,在我国音乐学科结构中比较年轻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则显示出异军突起的态势。

与以上热门学科相比,一些与音乐教育和当下社会音乐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以及部分“冷门”学科发稿数量值得关注。前者如“基本乐科”“音乐教育(学)”“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等,这三个学科在中小学和专业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生活中具有基础性或者主导性地位,但较低的刊稿量与此地位并不相称。如果说基本乐科作为一门成熟的基础学科,其研究成果很少尚可理解的话,后两门学科的刊稿总量则显示出其研究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

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音乐交流传播、音乐社会学、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与音乐制作乃至音乐评论等学科选题的刊稿数量同样不容乐观。作为与当下社会音乐生活紧密相关的研究领域,以上学科与心理学、医学、传播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以及别的人文学科相互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但这些学科,尤其是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交流传播选题刊稿数量极少是否显示出,这二十年的音乐研究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不足,助力当下社会发展能力受限?

比较四份刊物所刊稿件的学科隶属还可以看出,每份刊物的学科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作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旗下的《音乐研究》和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音乐学》,基于其社会职能的要求更为关注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等学科;而两份专业教育机构的学报,《音乐艺术》和《央音学报》则立足专业教学和创作,聚焦于作曲技术理论和创作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在2008年的总刊稿量达到该学科峰值,在《中国音乐学》和《音乐艺术》中甚至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

(二)动态分析——1998-2018年音乐学术研究的学科发展趋势

表4.发稿量在90篇以上各个学科在三个节点的刊稿量

年份学科隶属199820082018 中国音乐史457678 中国传统音乐422128 民族音乐学及音乐人类学175925 作曲技术理论及创作184728

表4数据显示,中国音乐史选题发稿从1998年至2008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2008年至2018年保持高位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则从高位开始,至2008年快速下落,然后触底反弹。民族音乐学与作曲技术理论及创作发稿发展趋势相似:从1998年的相对低位开始,至2008年出现井喷,2018年则快速回落,不同之处在于该趋势在前者中表现得更为剧烈。从学术发展规律来看,这种发展轨迹值得探讨。

一般来说,酝酿、形成(引进)、发展、成熟乃至消亡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与满足日常消费的技术发展、商品生产、社会时尚等快速易变的事物相比,该发展进程在严肃的学术领域通常是平稳而漫长的。按照通常的说法,民族音乐学自1980年正式引入我国⑨,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直至1998年才出现了一些成果,而在2008年前后的极度繁荣后又急速进入一个“回落期”。《中国音乐学》和《音乐艺术》的年刊稿量说明,该发展趋势不一定是某份刊物学术趣味变化所致。虽然在《中国音乐学》2008年该学科选题刊稿中实则含有部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成果,但这种学科选题“合并”是否也透露出当年某些特定的学科发展考量?毋庸置疑,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大多会受到时代要求的影响,同时与该学科从业者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但影响或者制约学科发展的根本要素应该还是其内在学术品质。事实上,已有部分业内学者对该学科的“本土化”理论建构和实践、正确处理研究中的某些关系进行讨论和思考。[4](P001-006);[5](P014-022)、(P5-11)传统学科选题的刊稿量变化同样值得关注,见表5。

年份 学科隶属199820082018 西方音乐252519 音乐美学142014 音乐教育(学)889 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17105 音乐评论5145

表5数据显示,西方音乐、音乐美学和音乐评论在2008年均达到其最高发稿量,而后则呈现下降趋势。西方音乐的下降趋势和音乐美学所呈现出的“∩”型发展曲线貌似意外,实属情理之中。这两门学科在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中起步较早,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也属于骨干学科,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发展却举步维艰。总体看来,研究资料缺乏、学术方法单一、人才储备和培养有限极大影响了我国西方音乐研究的维度和深度;而音乐美学的衰落貌似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与在哲学、美学等方面具有深厚积淀的西方音乐学术界相比,既缺乏“自上而下”的思辨成果又无法在“自下而上”的审美经验实证研究——音乐心理学——中打开局面将长期制约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而音乐评论的成果呈现也值得深思。

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学科领域的刊稿总量不大与该学科侧重艺术实践的特点有关,也基本反映了该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准,值得特殊关注的是该学科刊稿量持续下降这一趋势。一般来说,学科建设与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互为彼此相互促进,鉴于我国部分专业院校已经开始招收培养“音乐表演艺术研究”博士研究生,因此可以期待该学科研究成果在可预见的将来大量涌现。

必须警惕音乐教育(学)领域发稿数量稀缺且增长几乎停滞的现状。中国历来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我国近现代最早的一批音乐专科就是在师范学校中率先创建起来的,第一所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及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也设置了师范科。时至当下,师范教育仍是全国各大独立建制音乐学院和综合大学音乐院系最为重视的专业之一,但是以上统计数据未能反映出该学科在音乐教育、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以上刊稿数据一方面可能与特定期刊定位有关,但不得不说,在学科发展和教育实践中重视技能培养,在音乐教育规律和方法研究上关注和突破有限可能是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

三、对音乐艺术学科发展的思考

以上统计数据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一些与现实文化生活直接相关,具有广阔前景的学科发展迟缓,如音乐心理学(含音乐治疗)、音乐社会学、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及音乐制作、音乐交流传播等。较少的选题发稿固然与这些学科属于交叉学科,其成果不一定全部在音乐期刊上发表有关,但音乐学术界对以上领域关注有限也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反映出音乐学科发展和研究较多囿于纯理论层面,多年前已经指出的“与现实音乐文化实践距离较远,干预音乐文化现实的精神不足”[2](P48)等顽疾依然存在。

其次,与音乐教育暨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一些学科研究成果有限,甚至呈萎缩趋势,如音乐教育学、基本乐科、音乐表演理论及实践等。需要特别指出,音乐教育学和基本乐科应该在取得业内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更新学科理念,丰富研究方法和学科教学得到根本加强。而音乐表演理论及实践的成果形式固然不一定全部表现为学术论文,但必要的理论研究仍然是该学科向高水平推进的重要保证;只有在此基础上,2018年开始设立的博士研究生专业“音乐表演艺术研究”才有可能实现其学术初衷。

再次,学生专栏的取消折射出各期刊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某些的认知。1998年的《中国音乐学》设有“大学生研究生论稿”栏目并发表6篇论文,同年的《央音学报》也设有“学位论文”(5篇)和“学生习作”(2篇)两个栏目。在此后两个时间段,这三个栏目被取消。事实上很多音乐期刊曾设置过类似栏目,但保留至今的却凤毛麟角⑩。作为一个专门刊发大学生研究成果的栏目,学生专栏以其精准的作者群指向,对学科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这种现状应该得到重视。

最后,表3中数量较大的“其他”类论文是值得欣慰的现象。这一分类中的某些论文选题通常较新甚至较“偏”而难以归于常规学科。此类论文经常蕴含着新的学科增长点,假以时日也可能生发出新的研究和教学领域。

20年的学科发展显示,我国音乐研究在发掘整理历史文献、采录汇集民间音乐,探索研究创作技法、充实开拓学科领域诸方面成果卓著。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可以持续推行或者改善优化的空间。如:应该持续推进传统学科,尤其是某些教育教学基础学科的改革和创新;强化一些满足现实音乐文化生活需求的新学科,如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及音乐制作、大众传媒及音乐交流传播等。在此基础上,以前瞻性的眼光开拓一些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应用领域,如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媒体、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进一步提升我国音乐艺术学科的学术品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水平。

初稿:2019.12.15

二稿:2020.04.20

终稿:2020.09.15

注释:

①《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下文简称《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下文简称《央音学报》。

②表1的数据按照《中国知网》统计,参见文献[1]。以下三份刊物数据来源同此,该数据排除刊物刊本、编排方式及论文类型等因素。

③由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了学术论文并及消息、报道等各种稿件,而计算平均篇幅的“发稿量”也包含了以上各种稿件,因此纯学术性稿件的平均篇幅肯定远大于此项数据。但四份刊物的统计标准一致,因此基本不影响文中分析。

④由于2008年《中国音乐学》总目录中已经对所有稿件按学科领域进行分类,所以该数据计参照该刊的分类进行统计。需要指出,该项数据中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成果。

⑤一些动态、书讯、消息、报道、导语、稿约以及学科归属比较模糊,或者难以归入以上所列学科的论文全部纳入此项统计。

⑥此为纸质目录刊稿量,由于统计标准不同,该数据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不符。

⑦同上注。

⑧“学生专刊”系指专门刊登大学生研究成果的栏目,包括“研究生大学生论稿”“学位论文”“学生习作”等。此栏目论文已经计入学科隶属篇目数量中。

⑨一般认为,1980年6月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是该学科被引入的标志。参见参考文献[3],P5。

⑩据统计,时至当下在本文四份期刊和各独立设置音乐学院学报中,只有《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仍然保留了“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栏目。当然,不能以此简单推断出大学生研究成果在近年出现断层,事实上很多研究成果虽然没有出现在这一栏目中,但其出自青年大学生之手或者由大学生参与完成也是不争的事实。

[1] 2012中国知网(CNKI)[DB/OL].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20-11-30] https:// kns. cnki. net/kns8/default- tresult/index[2020-10-19].

[2]李宝杰.现实文化视野中音乐理论期刊的缺失[J].黄钟,2001(3).

[3]杜亚雄.民族音乐研究中的五大关系——纪念南京会议40周年[J].中国音乐,2020(2).

[4]高厚永.有关民族音乐学的会议和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1).

[5]钱建明.民族音乐学“本土化”理论建构的多维共生及学科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1).

J602

A

1003-1499-(2020)04-0024-06

冯存凌(1970~),男,博士,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兼学报《交响》副主编。

2020-09-15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音乐学学报刊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与时偕行:当代藏族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实践与运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音乐学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展望研究
刊物贺词
《中国外汇》数字刊物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