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方,朱瑞云,袁秀红,覃惠英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510060
出院准备度是病人及家属对是否准备好出院的一种感知,也是医务人员综合病人和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状况对其离开急性照护病房能力的预估和判断[1]。它也是一项表明病人已基本康复(中间期而非后期康复)能安全出院的指标之一。对于未进行评估的出院准备度不佳的病人则可能在出院后发生各类疾病相关并发症从而导致院外意外事件发生、用药错误、再入院率的升高、急诊就诊率升高、医疗资源使用增加[2]。出院准备度作为一个衡量指标可以有效地评价病人是否作好出院准备从而使已具备出院条件的病人及时出院,同时也避免未做好出院准备的病人过早出院[3]。出院准备度越高的病人预示着更低的再入院率、更少的急诊重复入院次数以及更低的医疗花费等[4]。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出院准备度研究的文献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以了解我国出院准备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为检索源进行资料收集,以“出院准备度”为题名及关键词字段进行精确检索。建库时间限定至2020年6月10日。
纳入标准:①题名或关键词为出院准备度的文献;②与护理相关的研究文献。排除标准:①数据库重复文献;②会议论文;③无法获取全文文献;④科普类文献。
通过NoteExpress 3.2个人版的“文件夹信息统计”和“数据分析”功能分析总结发表年份、期刊来源、文献类型、关键词等信息。通过阅读文献全文运用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对各项指标进行整理,并对研究类型、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等研究内容进行归类。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由2 名研究人员独立评阅纳入文献的题录、摘要及全文并进行信息提取,出现分歧处经讨论解决,若仍有争议则由第3人评阅,意见统一后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汇总分析各项指标信息数据,运用频数、百分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综合提炼。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167篇,万方数据库检索文献168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文献178篇,维普数据库检索文献171篇,共检索文献684篇并进行文献查重处理,排除重复文献、去除会议论文、最终纳入文献194篇。
2.2.1 文献年代分布
发表于2013年2篇,2015年2篇,2016年8篇,2017年22篇,2018年58篇,2019年72篇,2020年30篇;2017年—2020年是该内容发表的热门时期,占所有文献总量的93.8%;2019 年发表文献数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37.1%;2013年—2020年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2.2.2 文献期刊分布
194篇文献发表于国内68种期刊,出院准备度相关文献刊载最多的期刊是《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为17篇。发文量≥5篇的期刊有19种,占比27.9%。分布护理类核心期刊10 种,共94篇,占纳入文献的48.4%,纳入文献在护理核心期刊的分布情况详见表2。
表2 10种护理核心期刊载文量情况 (n=194)
2.2.3 基金资助情况
194篇文献中有44篇是基金资助的项目,占总发文量的22.6%。其中国家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0篇,占纳入文献的22.7%;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6篇,占纳入文献的59.1%;医院及高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8篇,占纳入文献的18.2%。
2.2.4 文献类型
194篇期刊论文中,根据研究类型,出院准备度的发表文献主要是横断面描述性研究126篇,占总数的64.9%;干预性的试验性研究数目较少,仅有13篇,占总数的6.7%;对出院准备度现状的综述则有41篇,占总数的21.1%。详见表3。
表3 出院准备度护理研究文献类型 (n=194)
2.2.5 研究病种
通过对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出院准备度护理研究对象集中为肿瘤术后病人,约占35.1%。详见表4。
表4 出院准备度研究对象类型 (n=194)
2.2.6 研究内容
通过对194篇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出院准备度的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医护人员、病人及照护者3个方面进行出院准备度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对与出院准备度的相关关键词前5项进行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出院准备度相关前5项关键词情况 (n=194)
2.2.7 测评工具
评估出院准备度的工具根据使用的人群分类总共可概括为3类:①医务人员使用的出院准备度评估工具,主要是从医务人员的专业角度来进行评估。②病人使用的出院准备度评估工具,这类量表使用最多的是Weiss等[5]2006年开发的病人感知的出院准备度评估工具,即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RHDS),该量表适用于肿瘤病人、非肿瘤疾病外科手术后、慢性病病人、产妇和脑卒中病人等,绝大部分研究使用该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出院准备度的测量。③照护者使用的出院准备度评估工具。照护者感知的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婴幼儿、患儿等需要由成年人或照护者进行全面照护的人群,该类量表的条目设置一般都包括照护者对病人的出院状况评估、对自身照护能力和承受能力的评估2个方面[6]。目前该类量表有出院准备度量表产妇版(出院准备度量表患儿父母版RHDS-Parent Form)和产后出院准备度量表(Perceived Readiness for Discharge after Birth Scale,PRDBS)[7]。
文献数量逐年增多,出院准备度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发文主要集中在2017年以后,这可能与卫计委制定的国家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有关,该计划指出,出入院护理和延续性护理是改善服务的重点,出院质量作为护理质量指标的重要部分,临床工作者已越来越关注出院准备度[6]。出院准备度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这充分表明医护人员对于出院准备度主题的重视。48.4%文献分布于护理核心期刊中,“出院准备度”这一概念因切入点明确容易发表在核心期刊。
国内对于出院准备度研究尚比较局限,64.5%的文献为横断面描述性研究[6],存在试验性研究不足的特点。绝大多数文献为对出院准备度这一现状的描述以及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的探讨[8],缺乏提高出院准备度的干预措施以及出院准备度是否影响出院后远期疗效的试验研究。这表明目前临床上已开始重视出院准备度不足这一问题,但并未探索到能够有效改善出院准备度的干预措施,以及提高出院准备度对病人远期疗效的效果如何的评价。所以今后应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基础,深刻分析出院准备度不足的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探索提高出院准备度的方法。对我国出院准备度相关研究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由于出院准备度在提高病人住院质量和减少病人出院后不良事件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已覆盖到多个病种,年龄跨度大,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肿瘤病人、非肿瘤疾病外科手术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产妇、婴幼儿照顾者、精神疾病病人和脑卒中病人[9]。自古以来大家“谈癌色变”,肿瘤病人及其家属需要较长周期的医疗支持,各方面的压力更加巨大,院外的康复和护理非常重要,其出院准备度更应受到关注。肿瘤病人中研究结直肠癌病人较多,这部分病人不仅需要掌握较多的出院自我护理内容,还需学会造口的自我护理技巧,故出院准备度存在特殊性,更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和重视[10]。
我国出院准备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描述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11]、出院准备度与过渡期结局如出院指导质量等关系研究[12]、不同病人人群的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开发[13]、病人出院准备度对出院的意义和作用、基于出院准备度的出院计划干预研究[14]、不同研究对象(医护人员、病人和照护者)对出院准备度的感知差异[15]的研究。仅有6.7%(13篇)文献进行了对提高出院准备度干预效果的探讨,主要为以照顾者或病人需求导向、改变教育模式、应用微信平台等方式提高病人及照顾者出院准备度[14,16]。笔者对该部分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发现这部分研究存在研究设计使用不规范、随机分配理解不透彻、干预措施质量控制不完善等问题。由此可见,更多高质量的干预方案待设计和试验。
影响出院准备度的因素较多,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中有不同的体现,但大体上可分为社会学人口因素、疾病相关因素和治疗性护理措施。社会学人口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自理能力、精神状况、社会支持情况、面对疾病的信心等。疾病相关因素包括住院时间的长短、身体或生理功能变化、疼痛程度等。治疗性护理措施包括是否有出院指导、健康教育、延续性护理支持等[17]。为提高研究对象的出院准备度,可从影响出院准备度的因素着手。
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出院准备度的相关研究总体呈发展趋势,研究人群广泛,研究者们着重探索出院准备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科研水平和文献质量仍需继续努力加强。研究者应通过更多的学术交流,深入探讨与挖掘,在现有的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丰富研究设计,增大人力和科研经费的研究投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出院准备度,发挥临床作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推动提高出院准备度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