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峰 陈 鹏 周艳华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心理健康是一个涉及性格、智力、认知、情感、意志、态度、行为、适应等诸多内容的复杂问题。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在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中能够正确处理各种情况。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拥有697万留守儿童,0-5周岁占比21.7%,6-13周岁占比67.4%,14-16周岁占比10.9%。大多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逐步成熟、情感日益丰富、性格慢慢定型的阶段,各方教育与关爱工作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1]。2019年,全国政协委员雷后兴在“两会”期间提出,“缺乏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遇到心理问题没人疏导,长期淤积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暴力倾向、自残自杀等,亟须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建立长效机制”[2]。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所在的边远地区农村,人口稀疏,教育条件差,公共服务匮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广西百色市田阳区辖9镇1乡,面积23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8万,其中壮族人口占90%。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地以人口输出为主,大量人员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头塘小学被当地政府列为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重点学校。本研究以头塘小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首先,确定留守儿童界定标准:父母一方或者是双方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学生户籍在农村并长期居住在农村。随后再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中,分别选取60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与学生访谈、入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两组研究对象的个人和家庭背景情况(见表1)。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父亲的平均年龄为32±5周岁,母亲的平均年龄为30±5周岁,以非核心家庭结构为主,非独生子女居多,主要养护人健康水平一般,大部分主要养护人为小学文化程度。
表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对比
1.2.1 研究工具
表 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评分分析
目前,测评心理健康水平的量表非常多,有心理健康量表(MHS)、儿童行为评估系统(BASC)、少儿心理健康量表(MHS-CA)、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根据本研究需要,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设计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该量表分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主题,既从宏观层面综合反映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从微观层面反映了调查对象在某方面的心理健康状态。共有100个题目,每个题目有“是”“不是”两个选项,选择“是”记1分,选择“不是”记0分。根据评分结果,将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单项心理健康状况分别分为正常、心理健康欠佳、心理问题严重三个等级,结果见表2。
1.2.2 研究方式
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处理成调查问卷,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包括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人员,提前向研究对象说明问卷调查的原因和目的,解释部分可能存在疑问、误解的题目,要求研究对象认真完成问卷调查工作。2019年9月11日,分别对60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由于在问卷调查之前详细说明了调查的原因、目的和要求,因此最终发放的120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且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保证了样本容量,提高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如表3所示,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评分数为33.729,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正常”状态;但与“正常”中间值25相比,测评结果略高,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欠佳风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评分数为56.303,为“心理健康欠佳”状态。两组数据经t检验,P<0.01,差异十分显著,表明头塘小学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欠佳,充分说明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的必要性。
表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评结果
如表3所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上,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上,P值均有小于0.01,差异十分显著。
非留守儿童在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上评分小于3,而留守儿童各单项评分均大于4,可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欠佳特征较突出。其中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上的评分超过8分,问题相当严重。
3.1.1 学习焦虑问题严重
围绕“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状况,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头塘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均值为9.431,非留守儿童则为6.908,P<0.01,差异十分显著。这说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存在学习焦虑问题,其中非留守儿童表现得更加严重,已成为一项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走访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或养护人的督促和教育,导致其学习能力弱,经常因无法按时完成课后作业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在校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差。这些都催生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因为功课差以及教师指责、批评而感到不安、紧张,久而久之,有的变得消沉,有的放任自流,不在意学习成绩和教师批评,最终放弃学习。
3.1.2 沟通障碍问题突出
良好“沟通能力”是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所不可或缺的素养。“沟通能力”直观地表现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潜在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头塘小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人焦虑”的评分均值分别为8.102和4.848,P<0.01,差异十分显著。这说明非留守儿童“对人焦虑”心理健康状况欠佳,而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则相当严重,已影响到其健康生活、学习乃至成长。在与部分留守儿童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会表现出羞涩、回避乃至排斥情绪,不愿意同陌生人沟通;一些学生显得紧张,语句简短,语气生硬,语言表达不顺畅,跳跃性较大,常出现词不达意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家庭教育和家长的引导,从而造成沟通能力低、自信心不足、胆怯心理严重、性格执拗偏激等性格特点。
3.1.3 孤独自卑感强烈
“孤独”与“自卑”是非健康心理的表现,是测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最直观和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指标,是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内容。头塘小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倾向”评分均值分别为9.133和4.868,P<0.01,差异十分显著。这说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存在一定的“孤独倾向”问题,非留守儿童在这方面表现为心理健康欠佳,而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则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不合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是在参加活动时感觉自己多余、不知所措等,多独自活动;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寂寞感,会思念父母,与父母通电话、视频时,会感到孤独、委屈而哭泣。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性格造成严重负面效应。
3.1.4 自控能力较差
“自控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下,按照正确理念、目标控制个人的意识和行为,抵抗内在本能、欲望和外来刺激、诱惑的能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特征的重要表现。头塘小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冲动倾向”评分均值分别为9.321和4.142,P<0.01,差异十分显著。这说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存在一定的“冲动倾向”问题,而留守儿童“冲动倾向”更为严重,已演变成一种心理健康问题。这主要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教育,而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主的养护人管控能力弱,造成部分留守儿童处于“放养”状态,问题意识薄弱,随性而为,导致其在生活、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迟到、上课睡觉、旷课、抽烟等行为,甚至是打架等不理智危险的行为,并且很少会意识到不合理乃至愧疚。
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公益组织的共同努力。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设计出一套以学校为主体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
3.2.1 学校设置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特殊处理方案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主动承担起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任务。学校要深刻认识到拥有健康心理对于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明晰当前留守儿童学习焦虑问题严重、沟通障碍问题突出、孤独自卑感强烈、自控能力差等问题,设置和实施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特殊处理方案。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境、心理健康问题,制定解决学生学习焦虑、沟通障碍、孤独自卑、自控能力差等问题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设置针对性的课程模块,根据留守儿童规模,进行分班教学活动,普泛化地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班主任要重点观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留守儿童,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热心公益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测评、问题分析,提出处理方案,从而解决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3.2.2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和养护人教育和指导
父母和养护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因其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特征的关注,无法采用有效的方式教育,引导儿童健康成长,甚至因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而造成留守儿童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承担起教育和指导留守儿童父母和养护人正确进行留守儿童教育的任务,协同培养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首先,学校组织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热心公益人,对留守儿童父母和养护人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教育方式等情况展开调查活动,全面收集父母和养护人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学校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留守儿童父母和养护人教育和指导方案,采用开家长会、微信群发布公共信息等方式,告知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指出其日常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并将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和养护人,从而协同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2.3 基层政府积极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与教育机制
基层政府基本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状况,与留守儿童父母和养护人存在“熟人”关系,因此在预防和处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综治组织、教育部门、妇联、共青团、关工委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创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作为基层政府更应重点关注和发展的一项工作。具体来说,一方面,基层政府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主题的宣讲活动和文体活动等,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并引导留守儿童父母和养护人正确进行留守儿童教育;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异常现象之后,要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留守儿童父母和养护人,并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联合父母和养护人一起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3.2.4 公益组织配合学校和基层政府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经大众媒体的报道,引发公益组织的关注,由此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逐步加入到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中来。然而,很多公益组织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随机性大、时间短、重复性高的问题,无法深入到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针对性、专业性地解决其现实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基层政府和学校单位的支持与指导。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公益组织应以辅助性的角色参与到基层政府和学校单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或者是协助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和测评活动,制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协同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宣讲、教育、指导工作;或者是在“一对一”教育活动中,为某些特殊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从而扎实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工作,发挥公益组织和热心公益人应有的价值。
综上所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欠佳,心理健康特征参差不齐,突出表现为学习焦虑问题严重、沟通障碍问题突出、孤独自卑感强烈、自控能力差等。据此,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设置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特殊处理方案,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和养护人教育和指导;基层政府需要积极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与教育机制;公益组织则需要配合学校和基层政府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协同推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