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琦 夏君玫 尹碧昌
(1.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83;2.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高压工作环境和快节奏生活,迫使当代年轻人不得不面对高负荷的工作所带来的健康问题[1]。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类问题尤为严重。长时间久坐的生活状态、在校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不健康饮食和对于运动怠惰的态度,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因肥胖而患上各种慢性病的概率。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强调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尽管相关政策措施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34.74%的女大学生不参加任何类型的体育活动,经常处于久坐这一个状态[3]。与男生相比,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明显不足[4]。目前,许多女大学生已逐渐意识到这种不健康行为对自己造成的消极影响,纷纷开始重视体育活动的参与,并制定健康的运动目标和计划。可为什么这些健康行为在大多数女大学生群体中无法持之以恒,或者以失败告终?本研究基于健康补偿信念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南大学女大学生的实证调查,探讨当代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无法持续的原因,据此形成基于健康补偿信念理论的长效运动机制,以期对提高女大学生的锻炼积极性、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健康信念模型最先是由健康心理学领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健康行为来自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是一套关于健康的个人信念,这些信念调节着人们对健康威胁的感知,从而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该模式从个人心理和社会角度对个体健康行为改变做了阐释和说明,强调运用个体的态度和信念来解释各种健康行为,主要包括四种与行为转变紧密相关的信念:第一,感知到疾病易感性,即个体感知到的不健康行为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导致出现疾病的概率和可能性。第二,感知到疾病的严重性,即个体感知到不健康行为所导致的疾病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第三,感知到行为转变的好处,即个体对改变不良行为所带来好处的认识与评价。第四,感知到行为转变的障碍,即个体感知到行为改变可能带来的副作用[5]。在该理论中,当感知到行为转变的好处大于坏处或障碍时,行为的转变才有可能实现;否则个体仍旧维持原有不健康的行为。根据健康信念理论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健康问题、具备一定的锻炼动机和某项运动技能,或是感知到完成运动的好处等。当然这些受到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如大众传媒或者亲友的带动等等。健康信念模型把威胁健康的感知作为动机改变的前提,相关研究指出,认为自己是健康的个体的人更有可能维持健康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项目[6]。这些都是研究者在以上四种信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该理论模式。
为了解决健康信念理论所产生的动机冲突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健康补偿信念理论。该理论模型认为动机冲突源于个体内心在处理不健康的行为(如喝酒、吃垃圾食品)与健康的行为(如参加体育锻炼)之间产生的不一致。一般可使用以下策略处理这种冲突:①抵制不利于健康行为的诱惑;②调整对不健康行为的风险感知,重新评价结果预期;③建立或激活补偿式健康信念。第一种策略是对认知失调的行为反应,后两种则属于认知策略。第三种是使用率最多的策略,因为它允许两全其美的选择(在执行健康目标的同时,也可享受美食)。但是,在健康补偿信念机制运行中存在如下特殊情况:首先,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激活补偿信念,继而形成补偿式意向,产生补偿式行为。可见,自我效能感在健康补偿信念理论中的中介作用显著。其次,健康补偿信念理论在对动机冲突补偿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积极补偿或消极补偿。消极补偿源自个体在认知与行为上的不一致,这种违反自身价值观的做法,令受试者意识到这种做法与自我期望相矛盾。也有学者指出,一些错误的信念补偿会影响个体产生不理性健康信念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被扭曲的认知,而且会导致不理性的健康行为[7]。此后,健康补偿信念理论得到全世界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女性群体中,女大学生对审美认知产生严重偏差,缺乏对健康审美的意识。有研究指出,美国青春期前期的青年会出现饮食紊乱的情况,这一现象多发生在青年女性群体中,因为女性会为了纤瘦的身材选择大强度体育运动和苛刻的饮食计划,在没有科学、合理的引导下,甚至会导致过度运动和绝食的现象[8-9]。Cook等人从病理冲突的角度,对运动和饮食紊乱做了相关的心理调查,提出健康生活质量的概念[10]。这种病理状态的话题相继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主要关注点在补偿性运动和个体对“瘦”过度期望的冲突上。有学者为了平衡这种冲突提出了三种策略:①抵制诱惑;②调节对风险的理解,或者重新评估对结果的期望;③唤醒健康补偿信念。第一种策略是以行为去回应这种认知失调的状态。后两种策略属于认知层面上的:第二种策略通过改变信念去适应其行为;第三种策略则是给予一个诱惑,通过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去补偿其诱惑。因此,健康补偿信念理论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当诱惑大到无法抵制时,第三种策略将无法实行。还有学者将健康补偿信念量表与健康行为理论相结合,试图解决个体无法解决不健康食物与节食之间的冲突问题,在预测个体健康行为的同时,也能解决个体肥胖问题[11]。健康补偿信念还与饮食习惯、体育活动、热量补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增加运动量的同时,也会增加对食物的需求。Candice等人在体育活动诱导体重补偿实验中提出,增加能量的摄入或减少自发性的运动并不能提高对以减肥为目的的运动期望[12]。此外,提升自我控制也是解决冲突的关键因素。目前,健康补偿信念理论研究主要以健康补偿信念的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多集中在通过认知的补偿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来解决对消极认知的认识上,从根本上矫正错误的行为。然而,一些消极的补偿会导致个体产生错误的行为,这种现象源于个体认知与行为上的不一致。若这种被扭曲的认知继续发展下去,个体将会出现一些非理性健康行为。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所有个体行为都是对社会的认知开始,并受到个人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强调个体认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女大学生认识到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久坐、吃垃圾食品等)对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时(如肥胖、自信心下降等),她们会感知到这些不良行为的严重性。在健康信念理论中,当个体感知到不良行为的严重性和疾病的易感性时,他们会开始发现行为改变的好处(健康的作息时间和有效的锻炼有利于减少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和行为改变的障碍(不利于个体制定健康作息时间和锻炼的行为因素)。行为改变的好处与行为改变的障碍之间形成了个体内心的动机冲突,这种冲突是唤醒补偿信念的基础前提。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能够利用自身高效的自我约束力去抵制诱惑,或者通过对行为改变的障碍和对行为改变之间的影响进行风险感知,得到一个期望的结果[13]。当补偿信念被唤醒之后,直接作用于补偿行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的完善需要行为意向做导入,而意向又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综上所述,健康补偿信念理念模型与健康信念、健康补偿信念、计划行为、自我效能、社会认知等理论相辅相成(如图1所示)。
图1 健康补偿信念理论模型
本研究将健康补偿信念理论模型应用于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中。研究认为,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女大学生获得好的身材,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获得更好的状态。电脑、手机和过大的学习压力强化和巩固了女大学生久坐的行为,再加上女性天生喜爱甜食的特点,抑制了女大学生参与锻炼活动的行为,同时对健康的锻炼行为目标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研究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阐释与锻炼行为相关的理论(包括计划行为理论、锻炼动机冲突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和健康补偿信念理论的研究发展,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提出研究假设,对概念模型以及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设计适用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以中南大学全日制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调查问卷内容分以下几部分:①补偿信念问卷。补偿信念作为研究假设中的中介变量,对锻炼动机冲突与补偿式锻炼行为产生关键的影响。②补偿锻炼行为问卷。了解女大学生锻炼行为情况。③锻炼动机冲突问卷。通过此量表测量不同影响因素对女大学生参与锻炼行为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问卷星软件编辑调查问卷,并设置“答完问卷才能提交”。通过将调查问卷发到大学体育课程微信群和QQ群的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280份。再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做进一步的处理,剔除答题时长少于120秒、多于2000秒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56份。本次调查的对象中,工科类的女大学生占38.28%,医科类的占28.49%,人文社科类的占40.23%。在年级上,大一的女大学生占42.58%,大二的占17.19%,大三的占27.73%,大四的占12.50%。
本研究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采用AMOS21.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由于涉及锻炼动机冲突、健康补偿信念、补偿锻炼行为等众多潜变量,传统的回归方法无法加以衡量,而结构方程模型比较适合分析这些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之前,需要判断该模型是否可识别。本研究运用SPSS22.0软件分析锻炼动机冲突、补偿信念和补偿锻炼行为这3个潜在变量的KMO,分别为0.826、0.830和0.887,均超过0.600,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s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小于0.001,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s检验的零假设,表明研究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考察模型设计的问题选项能否一致性地反映模型中的潜变量,即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必须进行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来测量信度,Kim等人认为当α≥0.7时,内部各变量之间一致性较高。通过2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达不到要求的题项后,各潜在变量的因子载荷与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总体而言,样本α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本研究设计的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信度较高。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及测量数据信度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数据的有效性,需要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各变量的聚合效度,从而验证这种结构的合理性。本研究在衡量模型拟合情况时,选用CMIN/DF、CFI、TLI和RMSEA作为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见表2)。从各项指标检验结果来看,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模型的拟合度很好。
表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
由实证结果可知,女大学生锻炼动机冲突越强,她们内心的补偿信念也越强;补偿信念越强,对于补偿的锻炼行为也越强。同时,女大学生锻炼动机冲突也直接影响补偿的锻炼行为,锻炼动机冲突越强,其补偿的锻炼行为也越强。本研究认为,当女大学生为某事而耽搁锻炼行为,内心对健康信念的感知会使个体内心产生愧疚感,多种感知在个体内心形成冲突。健康补偿信念指出,个体会通过补偿的形式去缓解内心的冲突(即影响锻炼行为产生的愧疚感)。当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是完全凭借自己兴趣爱好产生时,个体有明确的目标,很难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可直接完善行为;反之,个体的锻炼行为的动机过低,则容易被外界其他因素所影响,难以持续进行锻炼行为。
在信念补偿的过程中,唤醒补偿信念机制的动机之间达到相对稳定才是理想的状态。通过对女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女大学生参与锻炼是为了保持身材,仅有小部分的群体是出于缓解学业压力和爱好的目的,而这一类群体中的大多数是曾效力于学校运动队的运动员,过去受过严苛的训练,有着对锻炼项目的热爱,使得这类女大学生无论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都能合理地安排每次的锻炼,并达到锻炼效果;其他女大学生容易受到学习压力、自身的惰性和朋友的邀约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持续下去。女大学生为了保持身材参与锻炼的运动目标被外界诱惑所干扰时,内心会产生不安的情绪,为了抚平此类情绪,她们会通过加大运动量、节食和放弃运动计划等方式去补偿。这会导致个体沦为锻炼的消极参与者。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状态更好。唯有足够强的锻炼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完成运动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中南大学女大学生的微观调查数据,将健康补偿信念理论模型作为一种对人体健康行为干预的新型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研究,对方程进行拟合评价后,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锻炼动机冲突能积极地影响补偿信念。这说明女大学生内心产生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动机,并且这些动机之间的冲突越强,越能唤醒补偿信念。二是补偿信念能够积极地影响补偿锻炼行为。这说明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被补偿的信念越强,补偿锻炼行为也会随之增强。三是女大学生的锻炼动机冲突越强,补偿锻炼行为越强。这说明锻炼行为强的个体,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能力在健康补偿信念理论中是唤醒健康补偿信念的必要条件。就理论模型而言,证实这一结果是合理的。
在健康补偿信念理论中,当个体的信念被补偿后,需要完善补偿行为。被补偿的锻炼动机强的个体,强调被补偿动机中的作用,并且对完成目标的动机性强,能有效完善补偿行为。例如:女大学生会为了达到某个偶像的审美要求,严格执行自己的运动和饮食计划,即使计划被外界活动打破,她们也会要求自己运动补偿回来。再者,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个体的情绪几乎不受因为食品热量过高或运动量过低而造成肥胖的影响。换言之,这类女大学生的锻炼动机不需要进行信念补偿,直接影响行为。对被补偿动机弱的个体来说面临两种情况,即外界行为干预过大和自我管理能力过差。当外界行为干预过大时,个体会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打游戏、追剧和逛街等,她们会认为这些行为同样能够消耗热量,效果并不比锻炼效果差;当个体自我管理能力差时,她们知道参与锻炼对身心有益,但内心不能说服自己去参加。这两种情况严重影响补偿锻炼行为,若无法有效解决,补偿锻炼行为就无法完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自我管理能力在女大学生是否能将锻炼信念补偿到补偿锻炼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是关键的。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女大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即使锻炼行为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能够及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补偿目标计划,完善补偿锻炼行为;相反,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则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难以坚持。对于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女大学生,可通过目标设定与自我反馈评价的过程,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最终能够为自己的锻炼行为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达到养成锻炼习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