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峡
(广西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 南宁 530222)
壮乡民族元素是指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文化元素的集合。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是体育舞蹈的重要分支,是指以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为载体,综合运用编排、音乐、动作、服饰、妆容、道具等要素进行创编,进而展现舞蹈技艺,传递情感和精神风貌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
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绣》以体育舞蹈为主要动作技术元素,综合运用音乐、服饰、道具等元素进行设计创编,以壮乡男女青年的唯美爱情为线索,展现壮乡女子美丽勤劳的民族特质,以及壮乡青年为建设家园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在将壮乡民族元素融入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时,首先应依据赛事竞赛规则进行编排,保持体育舞蹈各舞种技术动作的美学特征,作品内容应呈现壮乡民族民间元素的内涵特征、文化特性与审美要求。创编过程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合理性与创新性。作品内容与形式要符合舞蹈的审美要求,作品内容各元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②技术性与艺术性。舞蹈作品在展现舞蹈技术性的同时,要具有艺术表现力与丰富的思想内涵。③多样性与统一性。所采用的民族元素应来源广泛、内容充实多样,并与体育舞蹈动作、音乐、作品主题协调统一。
2.1.1 壮乡民族音乐与体育舞蹈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舞蹈是音乐的延伸,音乐是舞蹈的起点。我国古代音乐家朱载堉曾巧妙比喻乐与舞的关系: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在舞蹈表演中,音乐与动作协调配合,舞者才能尽其所能地展现肢体的技艺,并通过技艺展示与团队协作创造出优秀舞蹈作品,抒发情感以向观者传情达意,进而从情绪体验、视觉美感、听觉感受等多方面引发观者的共鸣,满足人们对美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完成舞蹈作品创作的根本任务——展示其技艺,传递其思想,感观者之肺腑,引观者之共鸣,激观者之精神。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壮乡民族音乐元素千姿百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壮族音乐主要有器乐、山歌、小调等,其中壮族民歌最为丰富,民族性、丰富性以及土风风情是壮族民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体育舞蹈音乐发展至今形成了多类型、多风格音乐群类,许多流行乐曲也包含其中。虽然体育舞蹈音乐与壮乡民族音乐在风格类型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但娱乐性、传情达意、歌颂生活是其共同的特征。
2.1.2 壮乡民族音乐元素融入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路径
将壮乡民族音乐元素嵌入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是对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突破与创新。从众多民族音乐元素中寻找可使用的创新元素,创新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音乐形式,更能彰显舞蹈作品文化深意的表达。在多样化壮乡民族音乐与体育舞蹈音乐交融的边界,寻找可融合可嵌入的音乐素材具有较高的难度。但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广泛深入的资料收集整理是可以实现的。壮乡民族音乐元素来源十分广泛,如民族主题的交响乐、戏曲、民间歌曲、影视剧中的经典原声、具有地域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以及新兴的民族电子音乐,这些歌曲都蕴含着浓郁的民族色彩,让观者一听就能引发情感与文化的共鸣,在歌词、曲调与节奏中体会舞者的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审美效果。
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绣》的开篇舞段,采用节奏、风格、内涵皆适用于伦巴舞的曲目《世上哪有树缠藤》。该曲目出自著名电影《刘三姐》,歌中以藤和树的缠绕巧妙道出青年男女的爱情关系,是壮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元素,电影原声亦是山歌对唱形式,旋律优美,词义俏皮,充满深意,被国人广为传唱,后有不同歌手对该曲进行演绎,风格更加多样。《绣》最终选用歌手姚贝娜与沙宝亮演唱的《世上哪有树缠藤》,歌曲仍保留男女对唱形式,但在编曲层次上更加丰富,副歌部分气势恢宏,歌曲细腻深情,婉转动听,契合了伦巴舞“爱”的内涵,由此提升了该作品的思想内涵。《绣》的第二篇选用富有民族风风格的电子音乐《中原》,乐曲主调由大鼓、古筝以及电子节奏合成,大鼓是中国传统乐器,节奏分明,气势恢宏,慷慨激昂,又配以音色清脆明亮、情感表现力丰富的古筝,乐曲整体节奏动感,速度适中,用于技术动作具有显著的弹动、流动特征的桑巴舞配乐,二者搭配融洽。该作品整体上以新颖的乐曲与动作表现形式,展现壮乡青年为建设家园不惧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实践表明,遵循科学的原则与方法是创造优秀表演舞作品的基础,壮乡民族音乐元素须科学合理地融入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将民族音乐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艺术表演舞作品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所选音乐具备体育舞蹈音乐美学特征;②所选音乐元素具备地域民族风格特质;③音乐元素的节奏、速度、风格与舞蹈技术动作特征相适应;④作品主题与音乐主题相联系。以时间线为基准的壮乡民族音乐元素融入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基本思路:获得题材—确立作品主题—广泛大量阅览民族音乐素材—选取与作品内容主题相融合的民族音乐元素—对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合理编辑—进行舞蹈内容创编。
2.2.1 壮乡民族动作元素与体育舞蹈的区别与联系
舞蹈学者徐尔充在《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审美论集》中提出:舞蹈作品是创编者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编者以人体为工具,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在按照规律合乎目的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具体可感的动态形象。同理,起源于国外并发展流行于全世界的体育舞蹈同样是肢体动作艺术,是以其动作技术为主要载体来实现传情达意,展现竞技能力以及娱乐健身的目标。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包括拉丁舞和标准舞两大项群,共10个舞种,各舞种都具备其独立的技术动作系统和特定的音乐风格节奏,如桑巴舞激情,恰恰舞活泼,伦巴舞婀娜,斗牛舞强劲,牛仔舞逗趣。
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壮乡人民的身心需求,造就了壮乡民族舞蹈风格迥异的舞蹈形态、动律特征和风格特点。北京舞蹈学院整理发布的壮族代表性动作有拧晃动作、环胯动作、晃颤动作,比如狮公舞,这些舞蹈动作粗狂有力,具有明显的祭祀祈福性质。扁担舞、壮采茶等则是来源于劳动生活,创作目的是为了劳动之余的消遣娱乐,是地域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缩影,是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壮乡民族舞蹈与体育舞蹈虽在技术风格上完全不同,但就其本质而言,消遣娱乐、传情达意是壮乡民族舞蹈与体育舞蹈的共有特征。
图1 《绣》中民族动作元素与伦巴舞的融合
2.2.2 壮乡民族动作元素融入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路径
舞蹈的动作是作品通过视觉传递给观众的最直观的内容。舞蹈作品思想情感的表达、舞者性格特征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舞蹈氛围意境的渲染烘托,都是肢体动作特殊设计的艺术化表现应达到的效果。要想在动作元素方面寻求可融合的路径,首先需要挖掘体育舞蹈各舞种与民族舞蹈在动作类型与内涵特点上的内在联系,将可采用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体育舞蹈动作语汇与作品主题巧妙融合,创新体育舞蹈的动作形式,使作品更具新颖性与观赏性。编者应根据竞赛规则、主题情节表达的需要、作品表演目的,选择需要的舞种和民族舞蹈动作元素进行创编,但要注意理清内容的主次关系——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是主要表现内容,民族舞蹈动作是创新与添彩,应避免不合理的生搬硬套,违背体育舞蹈的美学基本要素。
在《绣》第一段落的群舞中,以伦巴舞的基本元素为主要内容,伦巴舞的移动步伐稳定中带有摆动,舞态柔美,富有韧性,动作绵延伸展,舞姿造型优美,速度有快有慢,能量有强有弱,与中国古典舞的气质美、节奏韵律、舞姿造型、气息运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该作品中,舞者手持绣球,以伦巴舞的基本动作为载体,完成移动、旋转、造型等动作,步态优雅,身姿挺拔,造型别致,展现出壮乡女子温婉柔美的特质。第二段落中,以双人伦巴舞为主要内容,群舞舞者呈半圆弧造型,动作上采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中常见的手位与身韵,动作编排中有齐舞、层次、交错等变化。在此段落中,完成壮乡民族动作元素与艺术表演舞的嵌入,同时以队形的空间变化与几何造型,寓意壮乡的秀美山水,双人舞动作设计展现壮乡男女青年的美好爱情。群舞与双人舞动作一气呵成、遥相呼应、紧密联系,表现出壮乡的美丽山水与美好爱情,从而营造出具有观赏性的画面美感。
实践表明:使用恰当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元素对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的艺术创新是有益的。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是身体语言的艺术,需要在肢体动作中追求更深层次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不应只是单纯的技术能力展示。因此,将民族动作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艺术表演舞作品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主次。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应维持体育舞蹈原有的风格特征,以体育舞蹈项群的技术动作为主,在保持作品美感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民族舞蹈元素,不可生搬硬套。②技术性与艺术性并重。既要有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标准展示,又要体现作品的思想艺术内涵。③音乐在先,动作在后。动作内容的编排与填充应在音乐素材选定之后,音乐与动作内容应配合紧密、协调融洽,符合舞蹈审美要求。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情与地域色彩可以丰富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主题的表达。编者通过精心的设计编排使壮乡民族动作元素与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撞击出美丽的火花,促进了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的创新性发展,展现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迷人魅力。
服饰是刻画人物特点、描绘人物形象、突出故事主题最直接的外在修饰。借助服饰的象征性可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作品主题,感受舞者形象,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随着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发展与创新,中国风格的服饰元素的使用越来越常见,通常是从材质、样式、纹理图案、颜色等角度展现中国元素,如经典的旗袍、汉服、唐装和刺绣、丝绸以及中国红等元素,将中国传统服饰图案巧妙运用在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服饰的设计之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服装审美心理以及对国家文化的自信与热爱。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服饰元素多样、精美且历史悠久,但目前的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中国少数民族元素。因此,可待开发与创新的民族服饰元素资源十分丰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民族服饰元素的天然宝库,壮乡少数民族服饰精美大气,元素多样。结合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绣》的主题,在服装元素方面采用了壮族的壮锦元素。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壮锦壮文称为“mbawlaizfax”,意为“天纹之页”。壮锦使用棉线或丝线织成,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寓意着热烈开朗的民族性格,体现出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作品《绣》中舞者的服装搭配设计为黑色无袖上衣,酒红齐膝双层半身裙,腰间以精美织纹壮锦为腰带装饰点缀,服饰整体端庄靓丽,既展现了舞者肢体的线条美,又使服饰具备地域民族特色,与舞蹈作品中的音乐、道具、主题等元素相互呼应。
图2 《绣》中舞者的服装造型
采用何种服饰元素,如何设计,如何根据作品主题合理使用民族服饰元素都来源于编者的巧妙构思。广泛收集整理素材,反复实践推敲是在创编之初的必修内容,将民族服饰不经修改,原版照搬过来是不可取的,民族服饰元素融入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时,还应考虑服饰的设计便捷性与美观性,从而使作品达到整体协调美观的效果。
道具在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体现人物身份,表明背景,还能增强舞蹈艺术感染力。舞蹈道具可作为多种抽象的象征体,蕴含着广泛的象征内涵,增加舞蹈形式的美感。由于舞蹈道具是舞蹈表现的辅助工具,因此必须遵循美化、简洁、形象、便捷的基本要求。常见的舞蹈道具有纱巾、水袖、长绸、扇子、手绢、雨伞以及各种乐器等,用于表达人的情感起伏,或在空间构成不同的图案和场景,有着极强的表情达意功能。
作品《绣》以展现当代壮乡男女青年美好爱情与壮乡青年为建设美好家园不懈奋斗精神为主题,在群舞中使用绣球作为道具。作为壮乡民族风俗和文化的积淀物,绣球有着深刻文化内涵与代表性意义。绣球外形精致,由颜色鲜艳靓丽的球瓣拼接而成,球瓣上刺绣有各式各样的吉祥物,以流苏点缀,与壮锦同属于壮族文化的代表,象征着吉祥如意,也是旧时壮乡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在当代,“抛绣球”仍然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开篇的群舞舞蹈片段中,选用享有“爱之舞”之称的伦巴舞作为开场,群舞舞者手持绣球行进,步态端庄优雅,时而抛接,时而旋转,造型别致。绣球代表的文化含义也契合了伦巴舞的舞蹈内涵,绣球的使用更便于观者了解舞蹈作品主题,贴近观者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由此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强该作品艺术感染力。
图3 舞者使用绣球作为道具
随着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发展,民族民间道具元素融入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是可行的。我国民族民间道具元素的使用能为作品带来新颖、靓丽的艺术表现效果。在符合竞赛与表演规则的前提下,编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思民族道具元素的使用:①道具与作品的结合符合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审美。②创新道具的内容与使用形式富有内涵,并与舞蹈主题相契合。③舞蹈技术动作设计与道具相联系。④加强作品的思想内涵展现。由此,探索和创造更多优秀的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元素以新的形式发扬传播开来。
妆容、发型、头饰也是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创编的重要方面。造型细腻、妆容精致的舞者是作品表现的核心。作品《绣》中的舞者身着舞服,梳圆发髻于头顶,以壮乡苗族经典银色发簪装饰,整体干净利落,精神奕奕,展现出壮乡女子优雅干练的气质,轻便的发饰与整齐的发型适合于舞蹈中的移动与快速旋转。结合舞蹈作品的思想主题,从民族艺术文化中寻找适合的元素,再将元素融入舞者的妆容、发型、头饰以达到丰富、深化舞者人物形象的效果,从而让观众看到更加丰满、立体的角色,看到更具张力和表现力的舞者,同时使作品更贴近民族地域文化,使作品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亲和力。妆容、发型、头饰的可操作性极强,呈现样式风格也是无穷无尽的,但在总体上应遵循“符合舞蹈审美,为作品主题服务”的宗旨。
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分支,是编者通过对自然或社会的观察、体验和分析,并以精炼的、典型的动作,构成的鲜明的舞蹈艺术形象,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思想和感情。世界舞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壮大,更离不开民族元素与世界舞蹈元素的交汇,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所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舞蹈文化发展至今已不再是最初的宗教祭祀行为,也不再是单纯的娱乐休闲、竞技运动和审美活动,当代舞蹈承载了重要的文化使命。作为创编者,使命在于创造内在美与外在美兼备的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外在美来源于作品外部元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内在美则是通过舞蹈的内容与形式将思想、情感、内涵、能量逐一呈现。在实践中探索作品的创新路径是创编者永恒的课题,创编者应通过学习掌握创编的基本理论,加强文化修养,在中华多元化的民族环境中孕育出有内涵、有思想的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作品,同时也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民间元素在新的舞蹈形式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