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的注释及“清猿啼”的辨析

2021-01-25 23:52:01杨为仁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子规仄声韵脚

杨为仁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传统名篇,一直入选高中语文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对于“渌水荡漾清猿啼”一句中“清”字的注释,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将“清”字注为“这里是凄清的意思”(2006年11月第2版,2020年7月第28次印刷,第30页);统编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也注“清”为“凄清”(2019年8月第1版,2020年7月第1次印刷,第60页)。它们不约而同地把“清”字作为“凄清”来理解。这样理解,是否确切呢?笔者认为有重加商讨的必要。

首先,从“清”的词义看,注为“凄清”,与它表示“声音”的语义不合。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等出版,2010年4月第二版第1次印刷)第1756页,“清”的第13个义项:表示“(声音)清越”。晋·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宋·谢谔《清常寺》:“烟云春渐暖,钟磬晓逾清。”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2020年10月第5次印刷)第518页,表示“声音的清亮,不芜杂”。除了上面的其中两例外,又增加了一例,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在以上例句中,“清”字皆用于形容“声音”,无论是“清越”还是“清亮”,都是“清脆悦耳”之意,與“凄清”的语义相去甚远。这样的理解,并非猎新求异的孤证独例,也有同道知音。比如童辉主编的《一生最爱古诗词》(外文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该书的第195页,就把“清猿啼”对译为“灵猿的啼叫清脆嘹亮”,把“清”字当作“清脆嘹亮”来理解。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渌”和“清”字的注释,颇耐人寻味:直接注“渌”为“清澈”,却注“清”为“这里是凄清的意思”。同是为一个字作注,何以繁简不同呢?为什么不像注“渌”为“清澈”那样直截了当,直接注“清”为“凄清”呢?这表明:在注“清”为“凄清”时,编者也是勉为其难,把它作为“语境意义”来变通处理,实际上也并不认同“凄清”的语义。当然,“清”字也有可以当作“凄清”“冷清”来理解的,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过,文中是描写小石潭一带“寂寥无人”“悄怆幽邃”的环境,而不是用来描述“声音”的。

其次,从诗歌意境看,注为“凄清”与意境相悖。

原诗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求神不得,求仙不成,而天姥山云霞明灭,高耸入云,气势雄伟,倾倒群山,给人一种崇高感,契合诗人远离尘嚣、宣泄怨气的心理诉求。诗人如梦如幻,顿生云游之情,遂迫不及待,连夜“飞度镜湖”,一路上有明月相伴,把自己护送到心中偶像当年停宿之处。诗人引谢灵运为知音,共情其政治失意、放浪山水的诉求。这里碧波荡漾,环境清幽,正是“放松身心、放飞自我”的理想之地。邂逅心灵之音,飞越美妙山水,诗人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更是逸兴遄飞,兴致勃发。“著”“登”“见”“闻”四个动词的连续使用,表明诗人此时此刻“高兴”唯恐不及,何来“凄清”之说呢?刘国正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时雁行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在和学生讨论时,认为这个“清”字,如果译为“凄清”,“就与全句乃至几句诗句描写景物的感情色彩不相一致,甚至矛盾了”,结论是译为“清脆”较好。(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44页)

由此不难想见,“清猿啼”不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的哀转悲苦,不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的悲哀长啸,不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的低沉哀鸣,也不是“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的凄苦悲怆,更不是“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阴沉萧瑟,它应该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的欢欣轻快。

再次,从诗歌韵律看,注为“凄清”与韵律不谐。

这首七言古诗,每句字数多少不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至九言;形式活泼跳跃,奔放不羁,不拘泥于固定的押韵模式,全诗转韵有十二次之多,根据内容表达和抒情的需要,自由切换。就本节而言,在它前面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一韵,韵脚“越”“月”押仄声“月”韵,表达急促迫切的心情;后面的“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也是两句一韵,韵脚是“定”“暝”,押仄声“径”韵,表达迷茫慌张的情感。“清”字所在的中间几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韵脚分别是“溪”“啼”“屐”“梯”“鸡”五个字,押平声“齐”韵。一般说来,“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前之第40页)。从韵脚的安排来看,这里选择押平声韵,所表达的情意,说“合于慷慨之意”或许有些夸张,但至少不是表达“悲抑之情”,而是传达“喜悦兴奋”的情意,注为“凄清”,殊未妥当。

再说,仄、平、仄声的跌宕起伏,正是诗人急迫、欢欣、迷茫的情感激荡的表征,如果注“清”为“凄清”,情感一马平川,其飘逸恣肆、纵横变化的诗风何以体现呢?

也有学者主张,“渌水荡漾清猿啼”一句,“清”跟“渌”同义。“清猿”是清洁而有美态的猿,跟下文的“天鸡”“熊”“龙”都是神仙境界的动物。这句诗译成现代汉语是:“清澈的波纹在荡漾,洁净的猿猴在啼叫。”支持的理由是:《三峡》有“常有高猿长啸”,“高猿”是“高处的猿”,借以突出环境清幽。(黄岳洲著《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76页)如此理解,让人疑窦丛生。把“清猿”理解为“洁净的猿猴”,有些牵强附会。不能简单地像理解“高猿”那样来理解“清猿”,“高猿”是身处高处的猿,凭借长啸声音的来源方向,我们就能感受到并进行确认。而对“清猿”的理解就不能作如上观,猿猴栖息在高山深林之中,纵使很讲卫生,身体“洁净”,诗人恐怕无法看到,也难以断定。这至多是他的想象猜测之词,更何况,这样的想象猜测,和气氛的渲染、意境的营造有什么关联,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又有什么牵扯呢?这句“清猿啼”,按照一般语序处理,不外乎“猿啼清”或者“猿清啼”两种情况。之所以将其语序倒置,舍彼而用此,写成“清猿啼”,一方面,如前所述,是为了让“啼”做韵脚,和“溪”“梯”“鸡”合辙押韵;同时,也是和“渌水荡漾”构成同位关系,保持语词的对应和节奏的条畅。

其实,李白表达“凄清”的意境,更多是用子规的叫声来渲染。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总之,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一句中,“清猿啼”即“猿啼清”或“猿清啼”,“清”字是个表示“声音”的词,当作“清亮”“清越”或者“清脆”来理解。它不是用来描写“环境”的,不能作“凄清”来解释,课本把“清”注释为“凄清”,实在有失允当。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子规仄声韵脚
What’s This?这是什么?
子规声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
吟出古诗之美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宣城见杜鹃花
韵脚怎么押?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
文史杂志(2014年3期)2014-06-09 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