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金晶 乐雁 李昱
[摘 要]“流动科普”作为服务基层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提升全国基层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推动实现公共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我国流动科普的重要形式——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现状,分析项目的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结合中国科协“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思路,探讨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未来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 SWOT分析 策略
[中圖分类号]G269.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110054-05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于2011年启动,是中国科协为了推动实现全国科普公共服务的公平和普惠,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而打造的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品牌项目;其内容是将经典的科技馆展品和活动资源进行模块化、小型化二次开发,形成具有主题教育内涵的科技展览,以巡回展出的方式,将展览资源送到尚未建设实体科技馆的县域,为基层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科学教育服务,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流动科普设施,也是全国科普工作向基层延伸的重要载体。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基于大量一手数据,对比分析“十三五”与“十二五”时期项目的发展情况,分析项目发展现状和优势,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探究项目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策略,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一、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现状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立足服务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广大县域公众,提供国内外科技馆最为优质的互动体验式展教资源,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教育服务。实施10年来,共计为县域基层配套科技展览资源566套,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近2000个县市,巡展4675站,共计服务基层公众1.5亿人次[1]。
在国家对流动科普工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近年来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经费投入资金4.4亿元,面向全国县(市)配发展览资源343套,巡展2901站,服务公众9079万人次。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流动科技馆项目在财政经费投入、展览配发数量,巡展站数和服务公众人数等方面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其中财政经费投入增幅68%,展览资源数量增长1.55倍,服务基层县市数量和公众人数比“十二五”翻一番。
“十三五”期间,各省按照中央要求,依托流动科技展览资源开展公共科普服务活动,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方针,通过优先覆盖贫困地区的政策引导,积极稳步推进精准扶贫科技扶智相关工作。截至2020年12月,流动科技馆巡展已覆盖“十三五”初期全国592个贫困县市中的569个,覆盖率达96%,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该项目在资源配置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向偏远地区、边疆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倾斜,着力缓解中西部县市科普场所紧缺矛盾、弥补科普资源不足。“十三五”期间配置面向全国配套的343套展览资源,中西部地区307套,占比高达90%,充分体现了向西部地区、向偏远贫困地区的资源倾斜,一定程度弥补了发展薄弱地区科普教育资源匮乏和城乡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很好地发挥了促进公共科普服务公平普惠、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作用。
项目实施以来,共完成两轮全国县级城市的巡展覆盖工作,截至“十三五”末期,西部地区覆盖768个县市,覆盖率达91%,中部地区覆盖704个县市,覆盖率达99%,东部地区覆盖249个县市,覆盖率达75%,圆满完成立项时确立的“广覆盖、可持续、系列化”的任务目标。绩效报告显示,社会公众对流动科技馆的满意度达到86%[2]。
二、流动科技馆项目实施的SWOT分析
(一)项目发展的优势
1.形成业界广泛推动的长效机制
经过十年发展,项目发展趋向平稳。各省均已通过在省级财政立项或科普经费立项的方式,配套持续的运行经费投入,已建立起促进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的长效机制;基层领导对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成为基层科协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和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科普效能逐年提升。
2.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效益
“十三五”期间,河南、四川、甘肃、云南、河北、湖南、黑龙江7省流动巡展年均服务公众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其中河南省年均服务公众人数达250万人次,居全国首位。流动巡展在各省的年均服务公众人数相当于一座省级大型实体科技馆的服务人数;2016年至2019年流动科技馆项目共支出4.4亿元,接待社会群众参观9079万人次。单套展览每站接待的参观人数平均超过3万人,每年可达到10万人,相当于一座中小型实体科技馆的年接待观众人数,达到了以较低的投入成本来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质的目的和效果,受到行业和社会广泛认可。
3.具有较强的科普资源提供能力
流动科技馆项目紧跟公众实际需求以及科技发展,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更新资源内容,满足基层公众多元化需求。“十三五”期间共研制新展品135件,策划拍摄球幕影片7部,形成了丰富的流动展品资源库。各省项目执行单位充分利用流动科技馆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身边科学讲座、演讲比赛、科普剧汇演等活动,流动科技馆巡展形式更加多样,拓宽了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巡展的影响。
(二)项目发展的劣势
1.政策导向机制相对薄弱,社会协同发展效能偏低
流动科普设施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需要向地方财政争取运行经费,但是由于国家层面没有与财政、教育、文化、中宣部等联合发布推动流动科普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基层单位在执行项目时没有依据,正常途径很难争取到相关部门的支持,项目推动困难。从科协来看,缺乏指导流动科普设施发展的上位文件,也没有将开展流动科普工作作为各级科协和科技馆考核评价的指标,无法调动基层开展流动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2.地方财政配套运行经费不足
流动科技馆项目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按照项目管理规定,国家财政经费用于开发制作展览资源,地方配套运行经费。近年来地方财政日益紧张,对科普经费的投入相应缩减。同时,随着逐年配发资源套数增多,各省所需的配套运行经费逐年增长,地方财政承担项目运行经费的压力逐年增加。此外,由于科普事业的公益性,参观展览不能收费,企业没有盈利空间,因此难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入社会资金的投入。多方原因导致流动科普设施的运行经费长期配套不足。
调查显示,2016年至2019年底,全国流动科技馆展览平均每站运行经费约为6.57万元。其中,仅有6个省(市)平均每站运行经费10万元以上,占26%,运行经费充足;11个省区平均每站运行经费约6万~10万元,占48%,基本实现日常保障;6个省(市)平均每站运行经费6万元以下,占26%,运行经费不足。
3.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内生动力难以形成
目前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项目绩效考核评价办法,绩效评估机制、奖惩机制、竞争机制等还未形成,严重制约流动科普设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流动科普项目面向基层,经常需要出差,工作强度大,项目人员在工作中需克服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目前针对项目参与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考核奖励机制缺位,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方面都无法做到相应的激励,严重影响了项目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三)项目发展面临的机遇
科普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立足农村基层实际,缩小城乡差距,让县城里的公众也能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科普资源和服务。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大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能力的乡村劳動者为基础。然而,我国县域地区聚集的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发展滞后问题凸显,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占6.45%,与城镇居民的13.75%差异显著[3],也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快速推进的突出短板。因此,急需通过当地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教育服务的投入,提升当地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树立科学的观念意识,提升生活生产技能。流动科技馆项目高度契合中央发展战略,立足县域区域发展需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项目发展面临的挑战
1.展览资源研发难度大,更新速度难以满足基层多元化需求
受财务管理制度制约,每年投入流动科技馆项目的研制经费数量非常有限,展品研制更新速度较慢。此外,科普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好的创新展品研制难度大、投入高,但是一旦亮相,很快就被仿制,导致研制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企业的创新意愿不高,展品研制进程缓慢。“十三五”期间,流动科技馆经过近5年的创新展品储备积累,仅完成了一套60件基础科学的展品内容的研发和更新,展示内容单一,对不同年龄层次公众的多元化科普需求缺乏相应的展教资源。
2.运行机制难题亟待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尚需探索
目前基层科协和科技馆力量薄弱,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运行管理工作。全国地市级科技馆数量少,基层科协力量弱,大部分县级科协和科技馆的年度科普经费不足5万元,在编人员3~5人,无专业背景,难以承担相应的运行管理工作,仅靠省级科协已经无法维持流动科普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作用,市场化运行模式尚待引入,急需从政策导向等方面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运行扫清障碍。
三、流动科技馆发展策略
(一)加强顶层谋划,建立健全政策支撑和机制保障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等文件要求做好项目“十四五”发展规划,要围绕“到202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15%”这一目标[4]来推动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等薄弱地区群众的科普服务力度,推动科普公平普惠。
要不断健全“大联合、大协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各级科协牵头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使各地方相关部门协同推进流动巡展实施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席、省市联动、媒体合作、专家协作的常态化流动巡展协调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科协与财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合作,打通供需双方的政策屏障,推动流动科普设施覆盖工作,为流动科普设施的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
做好流动科普设施在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的新一轮立项工作,做好每年项目实施的经费预算申报和绩效考核报告,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经费支持。同时引导各级科协在年度科普专项经费中设立流动科普经费列支项,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保证项目实施效果;加强多部门协同,积极利用教育、科技等部门的科普教育项目经费,共同开展流动科普活动,支持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好用活社会资金。
(三)推动供给侧改革,丰富流动资源储备
通过定期开展首台套新品研制项目征集评审、举办优质流动科普展览资源评比、协助中国科协出台科技场馆科普展示内容指导目录等方式,发动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科技馆广泛参与展品研制,汇聚优质科普资源,让流动科技馆项目具备充足的资源储备,提升科普教育效果;建好用好流动科普资源研发开源平台,集成社会上的优质科普展教资源为流动科技馆项目所用,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科普展教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使用。
(四)创新运行管理模式,提升流动科普质量
研究重构“十四五”期间流动科技馆的资源配套和运行模式。在经济条件较好、改革意识超前的部分省市开展流动科普设施社会化运行试点工作。以全国各省公民科学素质的现实指标为依据,以国家财政兜底、常规配发、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模式相结合。在公民科学素质低于平均线、地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采用国家财政兜底,负担资源配置和运行配套的所有经费;在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平均线、地方财政配套允许的地区,采用国家财政配发资源、地方配套运行经费的常规配发;在公民科学素质高于平均线、地方财政配套充足的地区,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5]。
加强流动科普设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一方面,通过建设流动科普设施数据管理平台,及时了解各执行单位的项目实施数据和情况,有的放矢加强指导,提升运行管理效能。另一方面通过开发配套流动科普线上服务,应用实体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的优质科普资源进行推广和服务,提升流动科普服务的效果。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项目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逐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流动科技馆考核激励与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统筹考虑,将流动科技馆纳入科技馆评级指标体系,推动各地方政府将流动科普工作纳入各地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纳入文明城市、科普示范县等评选条件和测评体系;推动各地科协将流动馆巡展纳入年度重点考核内容。加强项目过程管控,探索建立积分管理制度、工作通报及经验交流制度,激发各省(区)参与流动科技馆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各省(区)规范完善各地绩效评价机制手段,激发项目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加强基层科协的组织力建设,通过探索合理可行的人员奖励激励机制,调动项目人员参与流动科普的积极性。例如采取组织评选全国“最美流动科普人”、择优培训等措施,给基层肯干事、能干事的工作人员搭建展示平台,让工作人员有获得感,以事业留人。
中国流动科技馆经过10年的发展成效显著。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与科普资源供给矛盾仍然突出,公共科普服务实现公平和普惠的任务目标还很艰巨。中国流动科技馆作为中国科协服务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实施校外科学教育、普惠基层公众、提升基层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科普设施,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新形势下的流动科技馆发展,要把黨中央国务院有关基层工作和科普工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切实发挥好流动科技馆服务基层作用,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创新发展服务、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龙金晶.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十四五”规划发展研究报告[R].
[2]徐扬.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效果评估报告[R].北京大学信息学院,2019.
[3]何薇,张超,任磊,等.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J].科普研究,2021(2):5-17.
[4]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国发〔2021〕9号)[Z].2021.
[5]刘媛媛.中国流动科技馆区域化巡展试点前期工作调研报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