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研究

2021-01-25 02:12汪海峰
学会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突发事件

汪海峰

[摘 要]数字化技术介入社会组织服务是一个大趋势,成为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创新的“利器”。數字化技术从员工、资源、结构三个维度对社会组织进行赋能,在数字化基础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面临制度困境、参与困境、文化困境。数字化赋能化解突发事件的包容性更大、代价更小,数字化赋能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的理念、模式应基于社区并优化,从顶层设计、组织内部、群众基础方面优化社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以全程化服务为核心、以集成融合为特色,进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组织 数字化赋能 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110018-06

一、引言

社区作为国家行政体系的末梢,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媒体技术日益普及了“社区”的概念,数字社区媒体项目可以满足当地公众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先进的数字化技能赋能、就业机会、公民参与和社会凝聚力[1],缺乏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经验、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程度低的人很容易被排除在数字化赋能发展之外[2]。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愈来愈被国家所重视。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应急管理服务存在的治理成本过高、行政管理僵化等缺陷日益凸显。而社会组织是活跃于社区的重要力量,它的社会性、公益性和自主性等特性决定了其能够扮演重要角色,在社区突发事件中发挥特殊优势,服务于广大城乡社区居民。数字化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技术的嵌入为传统社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赋予社会组织能力,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服务,对于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政府应急管理系统在法律框架下可能缺乏敏锐度和独立性,关键安全信息的及时传播会因消息批准的延迟而受到影响[3]。参与不足、保障缺乏是政府主导型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4],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服务是对政府和基层社区服务的及时补位,有效弥补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突发公共事件防控中的不足。通过弱化矛盾和信息预警、妥善处置、重建精神资本,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均有效发挥作用[5]。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突发事件不同情境中通过与社区之间建立协作,“精确识别”“精准发力”推动公共参与,“精密防控”“精细服务”供给公共服务,确保可用资源覆盖最需要的人[6]。

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防控中的作用无可厚非,但社会组织参与风险治理也遇到一定的困境,如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公众参与能力不足、自身专业能力有限等[7]。以5G、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运用,为社区治理进行了强效数字化赋能。基于云的灾害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框架利用新兴信息和通信技术管理紧急情况,赋予政府能够在社会组织的支持下,精简其程序,改进向公民提供紧急管理服务的工作,并通过实时分析来自不同大数据源的相关数据,提高行动反应能力[8]。

“赋能”概念应用于灾害救助与应急管理领域,以提升社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与反应能力。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从结构赋能、资源赋能和心理赋能层面提出数字化赋能应急管理的内在机制[9],对社会组织的数字化赋能做整体研究,打造社会组织数字化应急生态系统,通过赋能性制度使社会组织发挥信息交流、资源配置、社会整合和学习创新四大优势,从组织制度、结构制度等维度增强韧性[10],优化数字化赋能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路径,研究数字化赋能下的社会组织如何作用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使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管理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有效协助政府提供服务。

三、社会组织的赋能及其功能

赋能理论概念源自社会学,最早应用于社会救助,降低社会弱势群体的“无权感”。赋能是指为参与主体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其目的在于提升自我效能感,使其对客观环境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使被赋能对象更好地提高参与能力[11]。社会组织的赋能从赋能目的、方式、对象来看,是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感,以各种手段获取资源、融入社会等,增强对社会的影响力。

社会组织依托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社区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善后处理阶段,通过强效数字化赋能,初步实现应急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

首先,社区公共精神与社区意识价值的数字化引导。社区突发事件是对社会组织应急服务的全方位考验,综合考验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服务。由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在社区的日常防控、应急联动、事后恢复领域中,数字产品应用的场景早已渗透在社区中。数字化场景的营造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和统筹意识价值提供数字化赋能。

其次,社区资源的数字化整合管理。资源能力是影响社会组织功能的维度[12],数字化技术为社会组织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地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供强大支撑,使社会组织履行应急服务职能有了坚实的保障。首先,社会组织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社区内的资源。社会组织利用数字化技术编码社区内的资源,摸清社区资源的底子,登记造册社区内的所有资源,对闲置、分散的社区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投入社区应急服务。其次,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网络整合社会资源,如将社区外的人员、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的资源等投入社区。总之,社会组织的数字化资源整合不仅表现在对社区存量资源的开发,也体现在社会组织寻求社会资源,使其成为社区的增量资源。

最后,数字化沟通社区居民的利益和需求表达。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社区居民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而社会组织根植于社区,数字化赋能为其灵活对接居民日常琐碎、突发的需求提供了可能。社会组织扎根基层,依靠根植于基层的关系网络所延伸的力量和专门知识,以数字化产品的运用为管理中介,同社区中的民众保持密切联系,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和边缘性群体,追求社区居民利益的最大化,是联系社区内居民和社会的桥梁。

四、数字化赋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管理面临的困境

数字化技术融入社区应急治理体系产生了新的规则秩序,随之应确立新的社区治理体制。数字化赋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面临着制度困境、参与困境、文化困境。

(一)制度困境:社会组织参与的政策法律缺位

首先,缺乏统一、规范的数字化赋能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管理的政策文件。社会组织在应用大数据技术参与社区应急时,获取了居民的个人信息,而部分社会组织对居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造成居民隐私受到侵害。其次,《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是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社会组织志愿者的财产损失怎么补偿,无法明确界定相关责任,降低社区应急管理过程中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二)参与困境: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不畅

一是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体系挤占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是“管控—依附”关系。

“部门本位”使政府部门存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问题,这种不平等的合作地位给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数据流动、互通带来障碍,使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难以进行完整、全面的数字分析。二是社会组织与企业、高校等其他主体间未形成社区应急数据共享体系,各主体之间存在合作不顺畅问题,出现社区应急中多个主体交叉重复或所有主体都未涉及的情况,这种不合理的合作结构延缓了社区有效应急的进程。“信息鸿沟”“数据孤岛”提升了社区应急的成本,给社会组织数字化赋能造成巨大困境。

(三)文化困境:社会认同和支持不足

一方面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是“管控—依附”关系,“全能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固化了居民的应急理念,认为完全由政府提供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是顺理成章的,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缺乏认同。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自身服务能力难以跟上数字化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缺乏标准规范,导致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得不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信任。首先,有关社会组织过度注重社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应用数字化技术处理相关问题时,对相应的问题管理与风险处理等配套机制创新不足,出现无序参与、泄露公民信息等问题,面临缺乏有效化解风险的窘境,直接影响数字化赋能绩效的發挥。其次,社会组织利用数字化技术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项目缺乏持续性。不少社会组织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轻预防、重救援,认为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才是工作的重点,在社区突发事件常态化预防和恢复阶段的参与力度远远不够。

五、数字化赋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的途径

新一轮数字化技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为代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数字化技术应用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应采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服务。

(一)结构赋能

数字化技术对社会组织结构进行了重构,使其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分散,合作治理更加精准化。

首先,在数字化技术革新社会治理进程中,传统的社会组织封闭治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与多元化。数字化技术使社会组织能够掌握社区应急服务最新信息,互动联通、自由流动的信息给予社会组织平等参与社区突发事件服务的话语,使社会组织有机会形成与市场、政府共同参与社区应急服务的治理结构。

其次,政府主导的社区治理结构并未有效衔接社区居民需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存在错位。而社会组织依靠关系网络延伸的力量和大数据技术精准的分析能够弥补政府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的错位,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双向流动,优化社区治理结构。

最后,加强公众网络监督。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管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可起到良好的监督与促进作用。当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服务出现效率与公平问题时,居民利用社会网络进行实时监督与反馈,形成相当强的社区舆论,迫使社会组织机构快速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社会组织治理结构改善和治理效能提升。

(二)资源赋能

资源赋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整合资源过程中实际获得的资源与能力。数字产品、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赋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服务。

首先,数字基础设施助力社会组织资源共享。在社区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善后处理的四个不同阶段,数字基础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社会组织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发起倡议,提供在线咨询和心理辅导,及时澄清各种谣言,有效阻止谣言蔓延,缓解社会公众的紧张情绪,助力社区突发事件舆情治理。

其次,数字平台助力社会组织资源整合。社会组织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网络外部性,在资源调动、匹配、整合方面潜力巨大。例如在疫情期间,社会组织利用数字平台捐款筹集物资,社会组织(基金会)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在突发事件中“参与主体多元”和“资源渠道多元”。

最后,数字化产品助力社会组织社区应急服务效果。在疫情期间,社会组织以大数据为依托协助政府对社区居民进行数字化管理,如5G红外体温检测、无人机移动监测人员、室外消毒杀菌等功能应用为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管理赋能。

(三)员工赋能

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结构赋能和资源赋能为员工赋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在社区突发事件背景下,社会组织能否利用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优势迅速作出反应,还取决于员工利用结构赋能和资源赋能进行提升的程度高低,以及是否积极参与应急服务。

首先,数字化技术促进工作人员内在素质提升,增强自我效能感。数字化技术拓展了社会组织人员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有利于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及时掌握社区应急服务最新信息,提高个人素质和应急能力,使社会组织在短时间内参与到社区应急。第二,数字化技术巩固工作人员交互权力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渐唤醒工作人员融入社区的交互意识。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组织人员及时掌握最新信息,保障了知情权,使其认识到自身也是社区应急管理的主人。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使社会组织人员广泛参与到社区突发事件应急中,打破话语瓶颈,保障社会组织人员的参与权。

总之,员工赋能的优势在数字化技术环境下被放大,数字化技术使社会组织人员更加肯定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个人交互能力得以提升,加深了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

六、数字化赋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的优化对策

纵览数字化赋能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的功能及存在的困境,数字化赋能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其理念、

模式应基于社区并不断优化,以全程化服务为核心、以集成融合为特色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服务的效率。一方面,政府需要转变治理观念,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以法治化思维规范、引导数字化赋能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练好参与应急服务的内功,提高参与社区应急的能力和水平。

(一)厘清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体制

首先,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提供法律保障,明确规定社会组织的地位及其参与社区应急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应立法明确社会组织、个人、政府之间的权、责、利,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个人之间的良性应急管理互动。另一方面,加快出台《应急服务法》。进一步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服务的基本法律问题,规范社会组织应急服务活动的运行,规定社会组织的权利义务,加强风险防控。其次,为提升社会组织数字化赋能绩效,政府应强化整体性治理和协同治理理念,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平台,从而有效保障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风险沟通和社区参与是突发事件应急的关键支柱之一,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够使信息流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信息失真、偏差逐级传递放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社会组织能够发挥媒介和智库作用,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加强沟通,使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信息可以进行有效而快速的传递,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

(二)激发社会组织的内在能力和内生动力

从社会组织自身来说,数字化赋能下的应急服务能力是其介入社区应急的重要影响因素,必须加强社会组织自身的内在能力和内生动力建设。

首先,数字化赋能下的社会组织必须以专业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社会组织应拓展人才来源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的人才交流合作。其次,社会组织通过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舆论宣传规范自身行为。同时,社会组织在充分调研和自身参与能力的基础上,以公众的真实需求为导向,认真听取社区居民意见,同时考虑群体与地区性差异,制定相关参与标准,以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社区应急服务质量的标准。

(三)加强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

突发事件防控的基础在社区和家庭,社区居民既是社区应急的主体,也是社区公共安全的服务对象[13]。必须充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应对社区突发事件,加强全民应急文化建设,开创自救与互助的突发应急综合管理良好局面,为社会组织参与创造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

首先,转变服务理念,树立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政府、社会组织在社区突发事件中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转变过去群众被动参与的状态,重视群众的意见。其次,提升群众参与社区应急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应急准备与实际模拟演习实现的培训与服务发展是测试重大事故计划、保持反应技能和知识更新以及发展系统反应能力的唯一选择[14]。利用数字化技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与渠道的宣传教育,强化社区居民的风险和应急意识,使其自觉参与社区应急管理活动,同时能够有效协调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行动。

参考文献

[1]Fuentes-Bautista M.Rethinking localism in the broadband era:A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pproach[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31(1):65-77.

[2]Salemink K,Strijker D,Bosworth G.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ag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unequal ICT availability, adoption, and use in rural area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7,54:360-371.

[3]祝哲,彭宗超.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厘定:挑战和对策[J].东南学术,2020(2):11-17.

[4]李菲菲,庞素琳.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J].管理评论,2015,27(2):197-208.

[5]易承志.社会组织在应对大都市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14(2):60-64.

[6]陈岩.城市社区危机治理中的社区社会组织:角色审视与嵌入路径[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0(2):64-69.

[7]董幼鸿.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困境与优化路径——以上海联合减灾与应急管理促进中心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4):50-57.

[8]Saparamadu P.E-Government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use of multimedia big data platform for floo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Sri Lank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Scientific Research,2019(1):15-21.

[9]杜晶晶,胡登峰,張琪.数字化赋能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0):34-40.

[10]邱栋,陈明礼.数字平台生态系统驱动区域韧性发展的机理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10):37-41.

[11]Zimmerman M A.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0(1):169-177.

[12]Chen Y X,Zhang J,Tadikamalla P R,et al.The mechanis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in natural hazards emergency relief: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21):4110.

[13]朱庆生.社区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基础[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11):1009-1012.

[14]Skryabina E A,Betts N,Reedy G,et al.The role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exercises in the response to a mass casualty terrorist incident:a mixed methods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0,46:101503.

Research on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Empowerment

Wang Hai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It is a general trend for digital technology to intervene in social organization service, which has become a “sharp weapon” to promote social organization service innov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social organizations from dimensions of employees, resources and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digitization,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faces institutional difficulties, participation difficulties and cultural difficulties. Digital empowerment is more inclusive and less costly to resolve emergencies. The concept and mod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under digital empower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mmunity and optimized. The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should be optim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top-level design, internal organization and mass base,with the whole process service as the core and integration as th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social organization; digital empowerment; emergency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