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情节的曲折性分析

2021-01-25 11:23刘斌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蟋蟀命运小说

刘斌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又云“人貴直,文贵曲”,讲的就是文章要曲折有致。对于小说而言更是如此,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小说,是不能引人入胜的。《促织》之所以成为古典文言小说里的名篇,不仅与其“人变虫”的离奇构思以及深刻的讽刺性有关,更和其情节的曲折性有关。正是《促织》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使得小说跌宕生姿,令人眼前奇峰迭出。《促织》情节的曲折性体现在哪里?这种曲折性的情节安排有何意义?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整体情节的曲折性

以部编版教材里的选文《促织》为例,这篇小说共分成9段,以“促织”(虫)为线索,一般将其概括为9个小情节,分别是:征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议虫。其实严格来说,只有前面8段是故事情节本身,第9段是议论,那前面8个小情节有着怎样的曲折呢?下面我们以图文的形式加以说明。

我们以折线图的形式来表现《促织》的整体情节发展:横轴表示各情节点,纵轴表示情节的高低点(或者说是成名命运的处境值),这样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其情节的曲折性。

我们可以看出,从第一段朝廷“征虫”,到第二段造成成名“薄产累尽”“忧闷欲死”,“觅虫”又不得而“惟思自尽”,从“征虫”到“觅虫”,成名的命运是一路下跌的。然后到第三段,“卜虫”给了成名一点命运的转机,然后一直向上走到第四段“得虫”,成名的命运达到了一个高值,然后乐极生悲,到第五段“失虫”,且儿子投井,成名的命运瞬间由高点跌落到最低谷,然后到第六段儿子复苏“心稍慰”,接着儿子“化虫”,使得成名复得一虫。从第五段的最低谷到第六段结尾,成名的命运又开始往上走,到“斗虫”大胜,到最后“献虫”受赏,成名的命运达到了最高点。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整个情节有三个比较大的转折:一是从“觅虫”这个低点开始转好,二是从“得虫”这个高点开始转坏,三是从“失虫”这个最低点又开始转好。可谓“一波三折”,使得整个情节跌宕生姿。

如果我们再对比《促织》一文故事的底本,就更会发现作者编织曲折情节的妙处。《促织》的故事来源于《明小史》里的一个故事: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谴使取之江南。虫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谴觅,入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虫跃出,为鸡啄食。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

可以说,上面的这个小故事基本上奠定了《促织》前半部分的情节,但是其情节的曲折性还是不能和《促织》相比的。这个小故事只有“得虫到失虫”的一次情节突转,而《促织》却有三次情节上的转折。由此可看出,作者把一个小故事扩展成一篇曲折动人的小说,是很有创造力的。

二、局部情节的曲折性

《促织》一文不单注重整体情节的曲折性,而且也注重局部情节的曲折性,这是这篇小说更值得赞叹的地方。因为,有很多小说也注重整体情节的曲折性,但是于局部于细节却不大讲究;《促织》在局部情节上亦极尽曲折之能事,可谓“尺水兴波”、奇峰迭现。试看以下各例。

(一)“得虫”情节的曲折性

这一情节对应的是课文第四段,讲的是成名得到驼背巫的图画去寻虫并得虫。把它的小情节点连起来,可以看出“得虫”情节也是非常曲折的。从“执图诣寺”到看到场景“俨然类画”,成名这时是满怀希望的,然而找了一段时间,结果“绝无踪响”,成名失望至极,这是第一次转折。然后“蟆猝然跃去”,这一只癞蛤蟆是图画中有的,这时突然跳了出来,让成名又心生希望,接着在癞蛤蟆的指引下发现“虫伏棘根”,成名非常高兴,但是这虫立即“入石穴中”,成名又有些失望,这是第二次转折。接着成名通过“掭以尖草”“筒水灌之”,最终“逐而得之”,由失望再到得到后的大喜,这是第三次转折。“得虫”情节的一波三折,让这个情节显得摇曳生姿。

(二)“化虫”情节的曲折性

“化虫”这一情节对应课文的第六段,严格来说用“化虫”来概括这一段是不够严谨的,因为第八段才提到虫是儿子所化,所以用“复得”可能更加准确。第五段失虫之后,这一段成名再得虫。这一段的情节也是很具曲折性的,下面也以图文的形式进行分析。

从上图很明显可以看出,“化虫”这一情节也是比较曲折的:这段一开始,成名儿子投井自尽,成名夫妇“得其尸于井”,成名的命运跌落到冰点,然而“半夜复苏”,成名夫妇“心稍慰”,这是第一次转折。然后回顾笼中“蟋蟀笼虚”,成名又失落了,这是第二次转折。再而“门外虫鸣”,“虫宛然尚在”,成名又有希望了,这是第三次转折。但是好景不长,追逐之间,“迷其所在”,希望又落空,这是第四次转折。接着成名“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又有了希望,这是第五次转折。但仔细查看却发现虫质甚劣,又有点失落,便转而寻找其他的虫,这是第六次转折。但“小虫忽跃落襟袖间”,看起来还不错,成名就“喜而收之”,这是第七次转折。整个“化虫”情节在失与得之间不断地闪转腾挪,令人眼花缭乱,这也正是情节曲折性、趣味性之所在。

(三)“斗虫”情节的曲折性

“斗虫”历来被看作是这篇小说最精彩的情节,我觉得其精彩之处还是在于情节的曲折性。这个情节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蟋蟀与蟋蟀相斗,一是蟋蟀与鸡相斗,两个部分合起来称作“斗虫”勉强可通。下面也以图文的形式对这一情节的曲折性进行分析。

由上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斗虫”情节至少出现了五次转折:第一次是由“虫仍不动”到“遂相腾击”,一开始成名的蟋蟀看起来蠢若木鸡”,好像不会战斗,但一转之后直接大败少年的“蟹壳青”,这是大转折,可称为反转”。第二次是由“直龁敌领”大胜“蟹壳青”到“一鸡瞥来”,本来蟋蟀之间的战斗已经结束,但鸡的出现使情节陡生波澜,这一处转折可以称为“突转”。第三次是从“一鸡瞥来”到“幸啄不中”,这是出现生机了,情节往上走。第四次是从“幸啄不中”到“虫在爪下”,这时又由生机转向危机。第五次由“虫在爪下”到“虫集冠上,力叮不释”,又由危机走向生机、走向胜利,蟋蟀大败恶鸡,情节达到最高点。这五次情节的转折其实是围绕着蟋蟀的生机和危机在上下摇摆,这样的安排使得斗虫”这一情节变得紧张刺激、高潮迭起,成名的心情随着这种转折而不断起伏,读者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体验了一次精神上的过山车,直呼爽快!

三、情节曲折性之意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详细地把握了《促织》一文在整体情节和局部情节上的曲折性,那么这种情节的曲折性有哪些意义或作用呢?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丰富小说的情节内容。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故事情节如果是直线式发展,那么内容会很单薄,如果是曲线式、折线式延伸则会更加丰富。比如“得虫”这个情节,如果是直接由“执图诣寺”到“逐而得之”,那么内容就会显得非常单薄,但是加上中间的那些得而失、失而复得的小情节,就使得整个“得虫”的情节内容更加丰富。当然,这种丰富不是繁复,而是恰到好处,是丰而不满。

二是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对于以敘事为主的小说而言尤其如此。只有那些故事新奇、情节曲折的小说才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促织》一文,“人变蟋蟀”这一故事确实新奇,这也是这篇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同时它不单是故事新奇,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更是极尽曲折之能事,让读者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快感,这一点在“斗虫”这一情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是深化小说的讽刺性。《促织》中“人变蟋蟀”的情节构思本身已是一种讽刺,反映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命不如虫命”的现实,而曲折的情节更加深化了这一主题。其实,小说情节的曲折也折射了成名一家命运的坎坷,人的命运随着蟋蟀的“得而失,失而得”不断地浮沉,让成名一家在悲与喜之间反反复复,似乎是在不断地被折磨。当然作者还是很仁慈,没有让成名一家走向绝境,而在那样的社会,被逼上绝路的其实是绝大多数。情节曲折性的最大意义,就是以情节的曲折来写人物命运的曲折,从而来深化讽刺主题。

(作者单位: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蟋蟀命运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倾斜(小说)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