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021-01-25 16:07姚峰林孟文俊高有山刘志奇
大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模式研究起重机探索

姚峰林 孟文俊 高有山 刘志奇

[摘要]实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是“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脱离实践,创业教育未能得到质的提升,难以落地生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起重机创意大赛为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提供了真刀真枪的实践机会。通过四届比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都得到了-&2r~的提高,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一种实践,但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起重机;创新;创意大赛;模式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1—0145—03

一、高校创新教育与中国起重机创意大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厚积薄发的青年人才大军。高等院校作为创新性、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但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注重基础知识,强调专业,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两个关键环节上相对薄弱。

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是推进大学创新教育的核心策略之一。开展创新大赛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内起重机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上百亿体量的行业,然而针对起重机设立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却不是很多。为了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提升起重机产业在高校和社会中的影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从2016年开始共同主办中国大学生起重机创意大赛。2019年,此赛事又成为中国科协“双创平台”活动的重要赛事之一。

通过对大赛的全程参与,大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展示出了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展现了他们的科技创新实力;在大幅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这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每届大赛的主题紧跟时代潮流,并与行业紧密相关,第一届大赛的主题是“最轻最快起重機”,第二届大赛的主题是“遥控起重机”,第三届大赛的主题是“避障起重机”,第四届大赛的主题是“精准搬运起重机”。这些主题的确立,实际上是在引导大学生关注行业、关注工程实际、关注学科交叉。大学生通过前期调研,可以了解到行业相关现状和需求,这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设计意愿和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关注并改变社会生活的责任意识。

大赛的举办为起重机行业技术升级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大赛主题逐渐体现出智能、绿色、节能、轻量、高效等要求,摆脱“机械是夕阳产业”的谬论,让大学生主动投身到我们国家的装备制造业中。全国高校同台竞技,不仅拓展了行业学会的影响力,也为我国的物料搬运装备积聚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对于机械工程领域内物料搬运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这是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向社会展示高校专业的绝好时机。同时,这也是行业发现人才、招聘人才的绝好时机。

二、太原科技大学在比赛中的探索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起重机创意大赛,其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从选题到构思、从设计到制作、从调试到完成比赛,让大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比让大学生获得任何奖项都重要,这也符合国家倡导的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

太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连续四届组织学生参加这一赛事,实践证明,参加这一赛事,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具有深远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大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正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可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大学生尤其是新生代大学生信息面广,思维活跃,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正是发挥创新潜力的大好时期。

但是大学生毕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许多新的想法很难落到实处。在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团队协作的力量,从学生不同方案的创意思维碰撞到最终方案的确定完成,在每届大赛上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意的起重搬运方案,每种方案都凝聚着大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智慧与辛勤的汗水。在第一届的比赛上就有作品使用无人机做起重机参加比赛;在第四届比赛上有作品使用电涵道来替代起重机的配重,这个作品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相信未来仍然有让我们惊讶的各种奇思妙想。

创意大赛把学生的创新创意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甚至是未来的就业相统一,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为其未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每届大赛都有很多的企业专家和高校学者到场,这给大学生提供了未来就业和读研深造的机会。在第三届、第四届大赛闭幕式上,赞助企业纷纷向参赛选手抛出橄榄枝,欢迎大赛选手到企业就业。

(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众所周知,任何认知活动都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牢固地掌握,从而内化为个人能力。

国外发达国家的工科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重视工科的实践教学。如德国大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强调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共同培养人才。美国大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将课堂知识应用到课外环境中的能力。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设立“独创”机械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要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培养模式,缩短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培养出的学生工作能力更强。

然而,对于起重机这种大型装备,学校要进行实践认知非常困难。当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参加起重机创新创意大赛,提前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工作角色的尽快转变。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许多加工工艺,如车、铣、刨、磨、钻、3D打印、激光切割等由学生自己操作,这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还特别能钻研的良好工作作风。

另外,即使在最后的设备调试过程中,作品出现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学生不得不排除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作品的程序和机构也需要反复优化和调整,直到比赛前的最后一刻。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素质的提高

1.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大家把团队里面每个人的优点都变为自己的优点,灵活运用,不仅团队的力量日益强大,自己的能力、潜力也能慢慢得到升华。

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表示满意,但普遍认为如今的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忽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很不利。在参赛过程中,作品方案的设计、作品的加工制造、作品的安装与调试,甚至是作品的搬运都不可能由单个大学生来完成,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参加大赛,我们的队员有学机械的,有学材料的,有学电子的;有的是本科生,有的是硕士研究生,还有个别是博士研究生。如果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大家就是一盘散沙。大赛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大赛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特长发挥的平台,没有合作,哪来的共赢?

2.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参加中国起重机创意大赛,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这对于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大赛,学生熟练地掌握了Word、Excel、SolidWorks、Power-Point、Photoshop、Ansys等未来工作中可能应用到的软件。过去这些软件学生可能需要上百个学时才能掌握,但现在因为比赛时间有限,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比赛当中所涉及的软件功能全部掌握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以赛促学的奇迹。另外,在比赛过程中,独立操作各种机床、3D打印机,甚至是手工打磨和锯弓切割都成了学生的“拿手好戏”,看着自己的作品一点点搭建起来,逐渐成为一台“智能起重机”,这种喜悦和成就感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四、对当前创新教育模式的探讨

从我校和五大发起院校来看,参加此类大赛的学生主要是以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指导教师以从事物流搬运机械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为主。此项赛事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参加全国总决赛的总人数就超过了600人。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摆在各个教师面前的难题。太原科技大学推出了参加创新大赛可与创新创业学分相互认可的政策,这样就解除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比赛当中。一些学校把比赛成绩列入“保研”的重要评价指标,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学校设立创新基金,成立创新社团、创新基地,让学生自由开展创新性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学校提供更多的参赛便利条件,笔者相信更多的“理工男”更愿意拿起扳手,操起电铬铁,编写单片机程序,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智能机械”。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赛促教的新模式。

五、以比赛促创新的探讨

中国起重机创意大赛自创立之初,决赛都是“口说无凭,实物为证”,必须有实物,而且还需要选手现场发挥出色才能获得好的成绩。实物作品的完成要经过购买材料、加工制作、调试、修改方案、再调试等环节,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拿我校来说,第一届参赛的单件作品直接费用约2000元,第二届参赛的单件作品直接费用约为4000元,第三届参赛的单件作品直接费用约为8000元,而武汉理工大学在第三届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直接费用高达30000多元。可见,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更是需要大家考虑的问题。智能机械不能只顾“高大上”,还得“接地气”。所有的机械产品都得考虑经济性,只能用于比赛没有实用价值的机械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的,这种产品没有推广价值,也违背了大赛的初衷。

参加中国起重机械创意大赛,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意意识,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工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竞赛的举办毕竟是每年一次,且参加全国比赛的人数也有限,怎样使这种“以赛促创”的比赛常态化和制度化,使更多的学生能加入到类似大赛的活动过程当中来,从而得到锻炼和提升,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探索。

[责任编辑:陈明]

猜你喜欢
模式研究起重机探索
起重机电气管理方案浅谈
象形起重机
服装设计智能化趋向及模式研究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沈阳市乡村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首次承担制订起重机国际标准
全球最大盆座式起重机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