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共结交到这个“朋友”

2021-01-25 11:15江建新
中国收藏 2021年1期
关键词:窑厂永乐学术研究

江建新

与《中国收藏》杂志结下友谊,源于两篇约稿。

一篇是鱼篓尊,记得当时有国内知名拍卖行拍了这样的拍品,引起了不少瓷器藏家的关注,但编辑部请我写这篇稿,重点却是围绕鱼篓尊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展开,而非其商业价值;另一篇是关于明代“空白期”瓷器,老实说,这篇稿子完成后,我还在想是不是学术性太强了,但后来看到定稿,编辑从标题、设计和内容呈现上都给稿子“加了花”,我觉得非常好,既切题又出彩,进而意识到这本杂志的确有水平。

其实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一般不大爱接触市场化的杂志。因为以往我们总是会担心,看这类杂志的读者可能大多是做收藏生意的人,我们不愿意跟“买卖”这个词挂上钩。不过在跟《中国收藏》杂志打过两次交道后我发现,这本杂志虽然名字叫“中国收藏”,但这只是个大概念,本质上它还是一本文化类的期刊,内容活泼,又不失严谨和严肃。而杂志的受众除了做学术研究的人,还有文化学者、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等等,特别广泛,大家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互相切磋,交流学习,挺好的。

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收藏》杂志同样关注学术,比如陶瓷这个领域,当今的学界热点、陶瓷史等各个方面,杂志内容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是既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又有文化内涵,而且紧跟时代步伐,至于版面的设计也很新颖,整体看来我觉得还不错。由此开始对编辑部每次的约稿都欣然应允,尽量能够满足出版的意图;编辑部每期给我寄的样刊,收到后我都会很认真地翻阅。

去年杂志编辑部又开设了音频节目《收藏夜话》。同年8月,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龙翔九天·元明清龙纹御用瓷器展”举行,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首度惊喜亮相,《收藏夜话》邀请我当嘉宾,为听众讲述这件压手杯的出土经过,做了两期名为《破解压手杯之谜》的音频节目。

201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由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联合举办的“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这是国内外首次举办的以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御窑瓷器为主题的展览,其中2014年景德镇御窑遗址珠山北麓出土的100件(組)瓷器是首次公开展出。

这个展览当时在圈子里很有影响,因为本身就极具话题感。永乐青花压手杯是学术界长期有争议的一件器物,它的风格与传世的永乐瓷器风格不同,属于孤例,甚至违反了过去人们对于永乐官窑的认识,因此它身上的争论,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有定论。而我们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中发现出土的这件永乐青花压手杯,正好能与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对应上,这就从实证上解决了压手杯的年代问题,也给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同时又一次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定要用科学、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历史遗物,研究工作应该做到多方面和多角度。

《中国收藏》杂志编辑部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今学术界的现象,并且以新媒体的方式进行了更广泛的传播。听众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走进学术研究的世界,而且还能对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也反映出编辑部的认真和高水平。在我看来,这是编辑部的长处,也正是20年一路走来,大家都喜欢这本杂志的原因。

明 永乐青花压手杯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出土

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刊物过于注重商业操作,尤其是收藏类杂志更容易犯这类“通病”。过多地做大量广告推销,有的东西明眼人一看就是“问题藏品”,我觉得这样的风气不好。尽管杂志的生存发展需要商业,但不能太过。相比之下,《中国收藏》杂志比较纯净,把关严格,看着很舒服。这是一个优点,毕竟质量越高、信誉越高,对公众的影响力才会越大,希望杂志编辑部能一直将这条路切实地走下去。

我们学术界有学术刊物,主要是集中在学术研究的圈子里,看的人很少。过去圈内曾有一句话很流行,说的是一位学术研究者写的文章,有20个人看到已经不错了,曲高和寡。这并不代表他的学术水平不高,是学术刊物的特性而已。当然了,作为业内人士和搞文化研究的人,我们也发自内心地希望在文化普及方面,国内能有一流的、真正引领业界的优秀刊物,少一些铜臭味,既有学术水平,又有普学推广的效果,将来甚至在国际上也能产生影响。《中国收藏》杂志有这样的潜质,我很乐意成为《中国收藏》杂志撰稿人中的一员,也很高兴结交到这样的朋友,祝愿杂志未来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窑厂永乐学术研究
彩色笔动起来
远去的窑戏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江山安定了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将御窑厂打造成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
《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流失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