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察识别到回应推进

2021-01-24 07:06宓玉燕
幸福家庭 2021年19期
关键词:花形积木笔者

宓玉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幼儿教师应基于幼儿的视角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幼儿进行观察,从“看懂”幼儿转变为“懂看”幼儿,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笔者详细描述了如何以幼儿的视角看懂幼儿的行为举止,并以教师的专业视角分析了如何识别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行为,最后阐述了通过教学回应来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可行性。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笔者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幼儿会忽然对着某样东西看得出神,对笔者的呼唤充耳不闻,随后,这个幼儿很快就被充满好奇心的其他幼儿围成一圈,与他们一起在那样东西周围挤作一团,组成了一个只有他们能够理解的小天地。笔者对这种情况十分好奇,于是开始尝试以幼儿的视角去看待、理解幼儿的行为。

(一)懂幼儿是理解幼儿的第一步

成人常常会不理解、难以理解或者曲解幼儿的行为,这是因为幼儿与成人往往会对同一个行为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评价。因此,比起成人,幼儿更愿意与自己的同龄人沟通与交流,并能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表现出更真实、自然的行为。教师必须学会以幼儿的视角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并懂得幼儿的行为意图,这是理解幼儿的第一步。

(二)懂幼儿是幼儿对教师的要求和期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样,幼儿也希望教师能理解他们的言行、信任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意愿,期待着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并得到教师的公平对待。

(三)以幼儿的视角看幼儿是懂幼儿的必要途径

当有幼儿在游戏中破坏游戏规则时,教师若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看到的是幼儿本身的行为意图;教师则若从成人的视角出发,看到的是规则遭到破坏。教师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更能够通过游戏看到幼儿的学习状态和个人品性以及幼儿的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看懂幼儿。

(一)以专业视角识别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行为

在中班的积木建构游戏中,笔者发现A将积木翻得一塌糊涂,上前询问后,发现A在找圆柱体、长方体、矮长方体的积木。随后,A用翻到的这些积木沿直线随机排列下去,积木排得越来越长。这时,B过来问:“你在排什么?”A回答:“我在做‘蛇’,看我的‘蛇’多长。”B说:“可它不漂亮。我来给你做一条漂亮的‘蛇’。”说完,B在A做的“蛇”旁边开始交叉排列圆柱体和矮长方体的积木。A先是在旁边看着B的动作,随后便开始跟B一起排列积木。笔者在此时选择介入,对他们说道:“哇,这样有规律地排列真好看、真有趣!那里还有其他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可以让我看看更多好看的‘蛇’吗?”在笔者的激励下,两个幼儿开心地继续做出了更多花样的“蛇”。

笔者将以上教学案例命名为“花形蛇”游戏。通过观察A和B在“花形蛇”游戏中的表现,笔者发现A有基本的按规律排序的意识,而B已经拥有了简单的按规律排序的认知经验,B的加入激发了A学习和创造的兴趣。笔者从专业视角介入“花形蛇”游戏,引导幼儿发现更多的排序规律,促使幼儿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避免过度干预幼儿的学习和游戏行为。

(二)采用参与式观察方法

参与式观察法要求教师需要做到和幼儿“人在一起”“心在一起”“情感体验在一起”。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保证自己时刻与幼儿在一起,只有身处同一空间,教师才有可能发现和观察每一个幼儿的行为模式。其次,教师要和幼儿一样,对同一现场、同一件事情拥有好奇心。幼儿好奇的是事物或游戏本身,而教师除了事物和游戏本身之外,更要好奇幼儿在面对事物和进行游戏时的反应和行为。如果没有对幼儿行为的好奇心,那么教师就只能看到表层现象,无法对幼儿的后续学习行为进行识别与跟进。最后,教师在观察幼儿行为的同时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感官,感受和体会幼儿当下的情感状态,识别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与幼儿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并以此为动力推动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三)从专业视角发掘幼儿的学习潜能

1.发现幼儿的学(玩)意图。幼儿的每个想法、意图、行为都可能是他正在学习的线索点。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整合这些线索点,梳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轨迹,并基于此来设计教学方案,发现幼儿的学习意图,发掘幼儿的学习潜能,促使其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行为。

2.帮助幼儿构建认知体系。教师要相信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相信幼儿有自主构建认知体系的能力。因此,当观察到幼儿正在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和疑问或是因某一事物而产生争执时,教师应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幼儿正在构建认知体系的表现。教师应抓住时机,积极地促使幼儿之间产生观点的碰撞,并适当介入,帮助幼儿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

3.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在观察幼儿的行为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当教师确定了幼儿的兴趣点并制订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后,就会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已经转移。这是因为人的兴趣是有层次的,浅表兴趣容易被识别但也容易转移。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的行为时应当更加深入,力求看到表象下的本质。

(一)以不同形式回应,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

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识别后,教师需要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以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比如,在“花形蛇”游戏中,笔者在幼儿已完成的蛇形积木的一端放上蛇头卡片并将其拍摄成照片,在离园前的分享时间请这两位幼儿向同伴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制作过程。随后,笔者发现参与这项活动的幼儿越来越多,幼儿搭建出的积木“蛇”的排列规律也越来越丰富。

从时间层面来看,回应可分为现场回应和延时回应。幼儿在活动和游戏现场会即时产生相应需求或有意义的学习行为,需要教师给予现场回应。现场回应可供教师整理和思考的时间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可以进行延时回应的前提下,笔者不建议教师过多地进行现场回应。“花形蛇”游戏的后续跟进部分就属于延时回应。延时回应给予了教师整理和思考的时间,让教师能够对观察所得的信息进行仔细的解读、识别、整理与反思,能更好地推动幼儿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提供材料、讨论分享等形式来回应幼儿的行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来促使幼儿学习与发展。

(二)通过不同的渠道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

1.创设不同学习情境,推动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和识别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会发现部分幼儿的学习行为带有明显的领域倾向。因此,教师应从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幼儿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开拓幼儿的学习视野,让幼儿实现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

2.观察幼儿的个体特质,引导幼儿学会扬长避短。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在观察中搜集和识别幼儿的个体特征后,应努力发掘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独特的优势,让其学会扬长避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3.建立家、园、幼儿三方之间的联接。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将所观察到的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呈现出来,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还应当将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传达给幼儿家长,促进家长对幼儿在园发展状况的了解,以获得家长对教学工作的信任与支持。

孔子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细心观察、识别幼儿每个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并从中分析幼儿的学习兴趣、動机、意图,真正地了解并读懂幼儿,促使幼儿不断地学习与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早期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花形积木笔者
春风自爱闹花草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星钻积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有趣的积木
观花解语
玩积木
花样绽放 倾情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