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高明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较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闭塞,血流量明显减少,无法满足心肌代谢,继而诱发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坏死等一系列不良症状,其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饮食、行为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1]。冠心病心绞痛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患者多表现为胸前区胸骨后疼痛,具有阵发性、压榨性、突发性等特点,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他汀类等药物为主,但单一药物常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2]。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药物。既往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余江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内二科在2018 年9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78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单一组39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19 例;年龄56~80 岁,平均(67.5±2.7)岁;病程1.2~6.9 年,平均(4.04±1.28)年;疾病类型:劳累型20 例,自发型17 例,变异型2 例。联合组39 例,其中男性21 例,女性18 例;年龄57~81 岁,平均(68.2±2.7)岁;病程1.0~6.8 年,平均(4.02±1.25)年;疾病类型:劳累型21 例,自发型17 例,变异型1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4],并经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2)胸痛持续时间在30 min/次以内;(3)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禁忌;(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自愿协议。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官严重疾病者;(2)伴有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3)合并胸壁疾病或胸椎骨关节疾病者;(4)胸痛发作时间持续30 min 以上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予以吸氧、心电监护、降脂、低分子肝素钙、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单一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用药剂量及次数:0.1 g/次,1 次/d;联合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生产厂家: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180029)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用药剂量及次数同单一组,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2 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8 d。
1.4 观察指标
1.4.1 心绞痛发作情况 统计并比较2 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
1.4.2 临床疗效 比较2 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显效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80%;有效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特征均明显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介于30%~80%;无效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3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3 血液流变学指标 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赛科希德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BV)。
1.4.4 炎性因子 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采集患者肘静脉血6 ml,离心分离血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所用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5 不良反应 统计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 心绞痛发作情况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单一祖,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单一组,心绞痛发作间隔时间长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2.2 临床疗效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38/39),高于单一组的79.49%(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13)。见表2。
表2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2 组患者FIB、PV、BV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FIB、PV、BV 水平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炎性因子 治疗前2 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 及IL-6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 及IL-6 水平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5 不良反应 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冠心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高的心脏病,多数患者伴有心绞痛症状,如未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则将导致其病情加重,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6]。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斑块处常存在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进而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现象,最终引发心绞痛。根据心绞痛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典型心绞痛和非典型心绞痛,前者指前胸出现阵发性、压榨性疼痛或窒息性疼痛;后者指胸部下段、左心前区或上腹部等部出现发闷、疼痛[7]。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率较快、心绞痛发作频繁且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等,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目前,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较高,但药物治疗期间需遵循以下原则:(1)有效缩短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且临床症状缓解效果明显;(2)减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3)对血栓形成具有积极预防作用;(4)对心脏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5)心肌梗死发生风险明显降低。按照上述治疗原则,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可选取多种药物治疗,其中以抗血小板药物较为常见,该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而预防血管形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继而对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进行有效预防[8-9]。
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用于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机体血栓素A2 对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血小板内的环氧酶具有有效抑制作用,可减少血栓素A2 形成和血小板聚集,进而达到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的目的[10]。但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进而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且阿司匹林肠溶片仅通过环氧酶途径发挥药效,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限制。氯吡格雷作为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一,其药物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对血小板活化具有阻断作用,其主要通过抑制其他激动剂而防止血小板聚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的药效作用更佳[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单一祖,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单一组,心绞痛发作间隔时间长于单一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说明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联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与聂红缨等[12]、赵凤南[13]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联合组FIB、PV、BV 水平低于单一组,表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CRP 可直接反映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炎症反应,而IL-6可有效调节机体炎症反应,直接影响粥样硬化形成,TNF-α水平升高是诱导患者血管功能异常的主要因素,极易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的发生[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血清hs-CRP、TNF-α 及IL-6 水平低于单一组,提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减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炎性反应,与孔祥生[15]的研究报道相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