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强度研究

2021-01-22 02:00李开慧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李开慧

摘 要 在区域经济深度融合趋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区域产业输送新生力量的任务和使命。基于实地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武汉市经开区(汉南区)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基本条件、教学管理等维度仍存在诸多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吻合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需从宏观层面分析区域经济融合需求,坚持贯彻“产教融合”方针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导向,并建立健全专业建设长效机制;要从微观层面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学校内部课程体系以及基础设施。

关键词 区域经济深度融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专业强度;汉南区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2-0006-05

一、研究背景

区域经济融合的本质在于区域间的共益型合作,意指不同区域为打造最优经济结构、实现最大经济效益,而突破行政管理界限,形成资源、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相互流通的经济一体化过程或状态[1]。2013年12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汉南区整体移交给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为经开区)托管,实行“政区合一”管理体制。自此,全面一体化与融合发展逐步成为汉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十二五”期间,两区一体化融合发展顺利实现,经开区的强大经济实力为汉南的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汉南经济扶摇而上,全区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2]。到2020年,汉南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十四五”规划中,汉南至经开的一体化路网工程将投入实施,以提升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两区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是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新生力量的重要渠道。从中等职业教育内部来看,专业是链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外部社会需求的桥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切入点”[3]。因此,在区域经济融合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应增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内部要素与区域产业配置要求之间的适配程度,从而在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保证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区域间顺利流动,为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为探讨区域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强度问题,本研究以武汉市经开区(汉南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强度及其现存问题,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视角出发,对如何建设与区域经济融合相适切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以经开区(汉南区)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两所学校分别成立于1999年和2001年,均设有加工制造类(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交通运输类(汽车运用与维修)和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应用)专业,其中一所学校另设有财经商贸类(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问卷,在两所学校中选取多名教师进行调查,包括专业负责人和专业任课教师。前者担任各专业班主任工作,并从事专业教学;而后者仅从事专业教学工作。调研过程中共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三)问卷编制

为了解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质量的强度,依据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文件,本研究将专业建设质量的强度划分为8大维度和32项指标,并结合李克特五点量表将每一指标的程度等级从高到低分为5级。指标具体包括:(1)专业设置:区域竞争力、产业吻合度、专业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2)课程体系: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课程质量、理论课程质量、实践课程质量;(3)教学团队:专业负责人、教师团队结构、双师型教师比例、教研与科研;(4)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基础设施、校内实验实习条件、校外实习基地;(5)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教材使用与开发、管理制度、专业网络教学资源;(6)素质教育与习惯养成:文化素质教育及效果、思想素质教育及效果、班主任管理工作、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工作;(7)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参与技能大赛;(8)教学效果:“双证”率、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社会第三方评价。

由于研究所用问卷为自编问卷,因此在正式发放问卷前开展了小规模前测,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35,KMO值为0.716,表明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

(四)数据处理

在收集问卷的基础上,研究者对问卷指标的等级程度分别进行赋值,等级程度由低到高分别对应1~5分。而后将数据录入SPSS 25.0软件中,计算各项指标以及每一专业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值,若平均值在4.5~5.0之间(包含4.5),则为“优秀”;在3.5~4.5之间(包含3.5),则为“良好”;在2.5~3.5之间(含2.5),则为“一般”;在1.5~2.5之间(包含1.5),则为“较差”;低于1.5则为“极差”。

三、调查结果

(一)专业设置情况

专业设置维度下共设有4项指标。如表1所示,经开区(汉南区)中等职业学校仅有“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和“物流服务与管理”三大专业4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处于“良好”水平,其他专业均处于“一般”水平。就各项具体指标而言,六大专业仅在“产业吻合度”指标上处于“良好”水平,在其他指标层面总体处于“一般”水平。

(二)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根据数据分析显示,区域中等职业学校较为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但在学校课程质量层面仍需加大建设力度。具体而言,在课程体系建设的4项指标层面,仅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平均得分高于3.5分,处于“良好”水平,其余专业均处于“一般”水平。就具体指标而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层面,机械加工技术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处于“一般”水平,其余专业均处于“良好”水平;在“核心课程质量”层面,仅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达到“良好”水平,其余专业均为“一般”水平;在“理论课程质量”层面,除机电技术应用和物流服务与管理两大专业达到“良好”水平外,其余也均为“一般”水平;在“实践课程质量”层面,仅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达到“良好”水平,其余专业均为“一般”水平。

(三)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当前,经开区(汉南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团队质量层面总体处于“一般”水平。由表2可知,六大专业在专业负责人、教师团队结构、“双师型”教师比例、教研与科研情况这4项指标层面均处于“一般”水平。就具体指标而言,机械加工技术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双师型”教师比例这一指标上的得分均低于3.0,表明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较不理想,仍需加强建设强度。

(四)教学基本条件情况

根据数据结果显示,由表3可知,经开区(汉南区)两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一专业在教学基础设施、校内外实验实习条件、校外实习基地3大指标层面的平均得分均在3.0~3.5之间,总体水平不理想。教学基础设施相较于其他两大指标而言,水平相对良好。而在“校外实习基地”指标层面,六大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低于3.0,表明该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供给方面较为缺乏。

(五)教学管理情况

从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教材使用与开发、管理制度和专业网络教学资源5项指标出发,经开区(汉南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在六大专业中仅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5项指标的平均得分达到“良好”,其他均为“一般”。而就具体的各项指标而言,六大专业在教学监控过程和管理制度两大指标层面评分相对较高,分别为3.80和3.78,而在教材使用与开发以及专业网络教学资源这两大指标层面评分较低,分别为3.04和2.79。其中,除机械加工技术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之外,其他专业在教材使用与开发指标上的得分均低于3.0,且所有专业在专业网络教学资源指标上的评分均在2.5~3.0之间。因此,该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在教材和网络资源层面仍存在较大缺陷。

(六)素质教育与习惯养成情况

“素质教育与习惯养成”维度具体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及效果、思想素质教育及效果、班主任及管理工作、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工作4项指标,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六大专业4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均达到“良好”水平,但各专业在不同指标层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计算机应用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4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均在4.0以上,其他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为3.5~4.0之间。而就具体指标而言,六大专业在文化素质教育及效果指标上的评分最高,均达到4.0以上,其次为思想素质教育及效果,平均分为4.18,评分最低的指标是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工作,平均得分为3.29。

(七)人才培育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该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具体指标层面均处于“一般”水平,见表4。在六大专业中,机械加工技术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在人才培育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与其他专业相比,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技能大赛指标上相对薄弱,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则是在校企合作指标上与其他专业存在较大差距。而就不同指标而言,六大专业在工学结合指标层面相对滞后,其平均得分仅有2.75。

(八)教育效果情况

教育效果维度具体包括毕业生就业状况、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第三方评价4项指标。由于物流服务与管理为新增专业,暂无毕业生,因此该专业仅涉及第四项指标数据。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各专业4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在3.5~4.0之间,达到“良好”水平。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教育效果维度的总体评分低于其他专业,评分最高的专业为汽车运用与维修。就各项指标而言,在毕业生就业层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相对落后,其综合评分为3.59,其余专业均在4.0以上;在毕业生评价层面,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评分最高,计算机应用专业评分最低;在用人单位对各专业的评价中,各专业评分均在3.5~4.0之间,而在社会第三方评价中,各专业评分均低于3.5,这表明当前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待提高。

四、武汉经开区(汉南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与产业吻合度不高

目前,经开区(汉南区)两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完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结构。一方面,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加工技术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吻合程度较低,综合评分均未达到4.0。而且,六大专业在武汉市以及区域范围内也不具备竞争优势,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专业发展目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尚显不足。另一方面,从区域产业结构出发,2016-2020年,经开区(汉南区)第二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態势,第三产业增速逐年加快。但两所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数量却未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其总体招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人数未有显著增加,与第三产业相匹配的专业招生人数也相对较少。

(二)专业建设质量不理想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但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当前该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质量普遍较低,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其次,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认可度较低,社会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也处于“一般”水平。最后,从学校专业质量底线标准出发,经开区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规模、教师结构和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层面均未达到最低标准,仅在生均仪器设备价值层面达到了指标要求。

(三)师资队伍基础薄弱

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经开区(汉南区)两所中等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层面仍然存在教师比例不均衡、教师学历结构和年龄分布不合理、教师教研与科研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首先,两所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与本校专任教师数量的比例为32.6%,未能达到50%的最低质量标准,且“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其次,两所学校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和年龄结构以及教师专业与教学的匹配度较不合理。最后,专业教师开展教研和科研的情况较不理想,其教师团队自主评分仅有3.25,且科研与教研成果数量不足。

(四)培养方式存在缺陷

首先,“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但是,两所学校在“工学结合”指标上的评分均低于3.0,未能全面采用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次,两所学校在校企合作层面也未能达到良好效果。最后,技能大赛是衡量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但两所学校的学生在参与技能大赛的级别、人数和获奖情况方面均处于“一般”水平,尤其是机械加工技术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技能大赛指标上评分较低。

(五)教育教学资源不足

首先,两所学校在教学基础设施指标上的得分为3.65,未能达到最佳水平,校舍建筑面积也未能达到专业建设的底线指标。其次,学生在校内开展专业学习实验的场所和设备,以及在校外开展专业实习所需的配套工厂均未能得到全面落实,致使学生的实践学习与技能训练难以得到保障。最后,学校对精品课程以及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供给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借助信息技术支撑,学生难以获取多元化的网络学习资源。

五、强化武汉经开区(汉南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分析区域经济深度融合需求,宏观调控专业结构

在过去五年中,经开区(汉南区)第二产业呈增长态势,第三产业也在加速发展。在“十四五”期间,该区应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第一产业要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第二产业要聚力发展汽车、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坚持“区港联动”[4]。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驱动下,该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应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扩大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并依据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专业比例。

(二)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导向,优化学校课程体系

针对该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领域所存在的质量不高、培养方案不完备等现实问题,需从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要素着手,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优化各类课程内容与结构。首先,学校应在分析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订能够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方案。其次,学校应着力挖掘课程资源,开发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课程内容,并优化选修課程、实践课程和综合课程比例,形成均衡性、弹性化课程结构。最后,要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健全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为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优化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需依赖政府、社会、职业学校与高校之间形成“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其中应发挥宏观管理与调节激励作用,广泛吸引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到实践性教学之中,有效弥补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空缺。另一方面,在政府支持之下,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寻求并拓展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职前、在职与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提升师资整体质量[5]。

(四)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

产教融合是经济快速转型过程中国家对产业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根本要求,其内含职业教育长效发展的价值逻辑[6]。基于经开区(汉南区)中等职业学校所存在的校外实习基地匮乏、产教融合程度不足等问题,政府、企业以及学校自身应全面贯彻产教融合的理念和方针,在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打造“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共同体,实现两者的时空融合与无缝对接。此外,政府也应发挥统筹规划与服务监督作用,既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同时也要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提出要求,为产教融合提供经费和硬件保障。

(五)建立专业建设长效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评估与督导机制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特色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应树立“以评促建”的专业建设评估理念,由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多方位评估,增强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次,在开展统一化评估的同时,也应针对不同职业学校和不同专业展开分类评估,以突显评估的针对性与特色化,帮助各学校、各专业针对自身薄弱点“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策略。最后,应建立并不断优化操作性评估体系,明确各项评估指标,并将评估重心由专业建设结果转向建设过程,简化评估程序,避免评估工作出现“唯材料、唯数据”以及流于形式等问题。

参 考 文 献

[1]朱金海.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J].社会科学,1995(2):11-15.

[2]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8-06-27)[2021-09-29].http://www.whkfq.gov.cn/xxgk/fdzdgk/qtzdgk/zfgzbg/202004/t20200422_1074551.html.

[3]高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5(3):46-48.

[4]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4-29)[2021-10-06].http://www.wuhan.gov.cn/zwgk/xxgk/ghjh/sswgh/202104/t20210429_1678393.shtml.

[5]李延平,陈鹏,祁占勇.我国当代农村职业教育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166-167.

[6]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5):40-45+76.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