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凡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2019 年以来,国际上的两大知名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和惠誉,相继获准进入中国信用市场,并在华设立独资公司,开展债券评级业务。此项举措是我国自2017年放开外资评级公司准入政策后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的一次重大推进,意味着信用评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鉴于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是我国扩大金融业开放的组成部分,且有重要意义,故从此入手研究有见微知著之效,分析当前背景下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金融业的发展进程,为我国今后的行业改革提供建议,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信用评级从20 世纪90 年代前后开始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主要为债券市场服务。1992 年是其发展的元年,在这一年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和上海新世纪评级公司先后成立,填充了市场的空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市场上已有了十多家信用评级机构存在。
在实践中,我国信用评级行业逐渐形成了两种大致的风格:一类整体的评级标准趋于严格,比如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债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它们较为权威,市场认可度也较高;另一类的评级标准相对而言比较宽松,有大公国际、联合资信、中诚信、东方金城、新世纪及中证鹏元等公司,这些公司的评级标准基本一致,适合当前的国情。
在对信用评级这一商业领域的探索上,我国一直不曾中断。随着大公国际被国新收购,鹏元股份制改造为中证鹏元,国有资本在评级公司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再加上外资机构的介入,民企、国企、外企三方的角逐日渐激烈,中国信用评级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未可知。
国际上存在公认的三大评级机构,分别是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其中惠誉是三家中唯一的欧资公司。这三家评级机构均于1975 年被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认可为“国家认定的统计评级组织”(NRSRO),由于所评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它们的评级结果也被明确地纳入美国证券交易法规体系。
以标准普尔为例,其在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和权威性都十分巨大,因此在资本市场和经济界具有导向性,掌控了一定的话语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标普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由发债方或是特殊机构付费选择评级机构对其进行评级,评级机构向投资者公布评级信息。标普的评级标准主要是产业竞争力、财务分析和风险分析,把长期信用等级设为10 个级别——从AAA到D,大致可以分为投机和投资级两大类,投资级的评级包括AAA、AA、A 和BBB,通常信誉高投资价值也高,投机级分为BB、B、CCC、CC、C 和D,信用程度较低,违约风险逐级加大。如果被评为D 级,表示企业已经出现对条款的违约,没有投资的价值。标普的短期评级共设六个级别,依次为A-1、A-2、A-3、B、C 和D,从高到低排列。评级结果中加“+”或“-”号表示在该级别中进行微调,以更加详尽的体现出对评级对象信用的浮动。在美国市场上,标普的市场规模要大过惠誉,但是在全球,尤其是新兴市场,惠誉的敏感度更高、视野更国际化。
通过这一模式,投资者可以近乎免费地得到信息,并据此投资看好的债券,可是监管体系却稍显落后。从标普的执业程序来看,其在接受委托后会经历前期准备、现场调研、分析论证再到专家评审几个环节后才发布信息,在信息公布后还会进行跟踪监测来保证评级质量,看似完备的程序后却也隐藏着风险。在对利益的追逐过程中,本应充当“金融市场看门人”的评级公司有时会提高上市公司的等级判定来作为巨额评估费用的回报。亚洲金融危机及安然公司财务欺诈丑闻等事件就暴露出了评级机构在金融衍生品评级上的利益冲突问题,使其受到了投资者的质疑。比如标普曾在2011 年宣称要下调法国的信用评级,虽然随后马上澄清这是由技术失误导致的错误消息,法国的评级并未改变,但这短暂的一段时间内,交易市场就已风云大变:欧元出现贬值,法国国债下跌,大量资金纷纷涌入了美国国债和德国国债。由此可见,评级机构因其导向作用的存在,应更加严格的遵守行业规范,受到有效的监管。
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目前处于特许经营牌照制,自2010 年以后银行间市场大幅增长,各大评级机构的业务量也呈爆发式增长。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三家为大公国际、联合资信和中诚信,市场份额达到了70%。
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工作流程与国外相似,具体为:市场人员获取项目;评级机构分析师作为后台支持前往项目企业出差考察,主要是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财务人员等进行访谈,实地参观现场;调研结束后根据资料清单要求企业提供评级所需资料,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撰写评级报告;进行评审会投票;发布评级报告。由于多数时候分析师调研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调研效果依赖于分析师自身的能力和企业的配合程度,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体现了行业知识密集型的特点。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行的大多都是发行人付费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发行人有上调级别的动机,同时有选择的权利(买方市场),评级机构本身也有盈利的压力,会像其他企业一样制定收入盈利计划。双方的诉求会导致道德风险和利益输送,也就出现了所谓的级别竞争。比如大公国际就曾违反行业条例,在为多家发行人提供评级服务的同时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其因此在2018 年8 月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严厉处罚。级别竞争揭示了评级公司最核心的竞争要素——自身对评级体系的把控能力。出于强化评级机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目的,有些机构选择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如中债资信(见图1)。
图1
评级是资本市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制度,是债券市场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从业务规模来看,评级行业的规模不大,全年收入只有二十到三十亿,但是它本身具有的特点的市场功能,肩负了重要的使命。外资评级机构的进入会刺激国内评级市场的良序发展,提升市场集中度,同时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有助推作用,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国内评级机构和国外评级机构同台竞争,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从战略思路、公司治理、管理策略上重新塑造自己,在坚持规范发展的同时,强化专业服务和评级质量,构建有国际视角的先进的评级体系,树立和践行以投资者服务为核心的职业理念。国际评级机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接受了长期的市场洗礼和检验,评级方法更加先进,数据积累更加丰富,评级的覆盖面也更广。与其相比,国内的评级机构还有不小的差距。为了达到国外评级机构的水准,国内评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评级机构的核心价值是公信力,为此,评级机构要建立高质量的信用数据、先进的评级技术、科学的评级方法和专业的信评团队,在市场的洗礼和验证当中,不断优化评级方法和模型。外资评级机构进入带来的“鲶鱼效应”,有助于激励国内评级机构发挥“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对投资者来说,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的入驻意味着他们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知名国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公信力高,会影响其自身的融资成本,评级越高成本越低。另外,信用评级的开放提供了更多投资的机会,有利于吸引国际投资者,通过满足配置多元化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基础。
目前评级行业强烈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信用评级行业制度规范,改善监管缺失的问题,促进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健康发展。在开放背景下,更加要求监管部门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信用评级机构行业的自律组织建设,大力培养评级相关的人才,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我国现行的监管体系缺乏对评级行业实行统一监管和对评级结果进行统一核查的部门,只有对评级结果严格把控,才能改善部分评级机构靠牺牲质量获取业务、评级虚高的现象。立法方面,要尽快填补信用评级方面的空白,通过立法规范行业运营,形成外部激励与监督。
国内评级机构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在开放的市场中学习国外成熟评级公司更为科学、先进的评级方法和估值系统,在竞争中提升能力,让评级标准和经营理念符合时代潮流,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对于评级工作本身人才导向型的特点,各大机构要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和潜在需求,积极接纳相关专业的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利用本土优势树立投资者和人才信心。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市场中出现更多国外竞争者的同时,大量的外资也在涌入。信用评级开放是把双刃剑,商业冲突固然会加剧,但背后的财富不容忽视。长远来看,国内外信用评级技术和手段都会在接触碰撞中发展,扬长避短并趋于统一,评级结果的国际可比性也会随之提高,国内的市场土壤会焕发新的活力。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信用市场开放必不可少。但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开放的进程不能过快,特殊行业也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