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娟,秦书彦
(盐城市中医院,江苏 盐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基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尚处于探究阶段,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临床应用价值受限[1]。中医药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反馈。现笔者特探究黄芪通脉汤加减治疗有效机制,收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客观比对分析。
研究课题共采纳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指标,病例纳入周期为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模拟红蓝双色球标记的方式均分病例,每组25例患者;假设校验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基线资料(P>0.05),提示可于下文开展分析。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满足《中医证候鉴别指导原则》中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依据;患者授权研究,签署知情书[2]。
两组患者均予以药物口服治疗;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采用依帕司他片(国药准字H20040012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50mg,3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通脉汤加减治疗,基础处方包括黄芪20g,苍术10g,玄参10g,丹参10g,豨签草10g,鸡血藤10g,葛根10g,白芷10g,上述药物水煎煮400ml,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加强血糖控制;均持续治疗6周比对有效机制。
依据《中医证候积分量表》[3]对患者治疗前后麻木、疼痛、出汗、腹胀等临床表现进行量化评估,其分数与临床症状呈负相关;依据《中医新药疗效指导原则》[4]对疗效的界定依据,若患者治疗后自觉感觉异常、肢端疼痛情况无改善,及膝反射及腱反射无恢复,患者痛觉试验及温觉试验无改善,疗效评估无效;若患者治疗后自觉感觉异常、肢端疼痛情况改善,及膝反射及腱反射恢复,患者痛觉试验及温觉试验改善,疗效评估转归;若患者治疗后自觉感觉异常、肢端疼痛情况基本消失,及膝反射及腱反射正常,患者痛觉试验及温觉试验呈阴性,疗效评估显效,有效率为转归占比加显效占比。
治疗前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麻木、疼痛、出汗、腹胀等临床表现症状积分,差异均衡具有比对价值,治疗后,两组患者麻木、疼痛、出汗、腹胀等临床表现症状积分均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木、疼痛、出汗、腹胀等临床表现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对[±s/n=2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对[±s/n=25]
注:与参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麻木 疼痛 出汗 腹胀观察组 治疗前 15.26±1.65 15.96±1.58 14.99±1.43 15.96±1.58治疗后 5.26±0.56# 4.25±0.21# 4.69±0.33# 5.06±0.36#t 9.526 11.526 11.092 10.864 P 0.000 0.000 0.000 0.000参照组 治疗前 15.19±1.68 15.83±1.55 15.02±1.39 15.76±1.62治疗后 8.69±0.95 9.36±1.01 8.93±0.58 9.15±0.72 t 7.135 6.958 7.143 7.562 P 0.000 0.006 0.000 0.000
观察组疗效判定无无效患者,疗效判定转归患者9例,疗效判定显效患者16例,有效机制100%,参照组疗效判定无效5例,效判定转归患者9例,疗效判定显效患者11例,有效机制80.0%(2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以糖代谢异常、微血管病变为主要病理表现[5],临床病理表现特异性较高;传统西医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无有效特效药物治疗,开展有效的治疗方案探究具有重要课题研究价值[6]。因现代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处于探索阶段,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价值受限;中医于临床慢性疾病治疗中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理表现,选用中医药黄芪通脉汤治疗,以改善其临床症状为宗旨;黄芪通脉汤作为我国中医传统方药,借助黄芪滋阴养阴、益气固表之功效,为处方君药,配伍鸡血藤舒经通络、温通气血,为处方臣药,配伍玄参、苍术、丹参等药物益气生津,提高全方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之药效[7-10]。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前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麻木、疼痛、出汗、腹胀等临床表现症状积分,差异均衡具有比对价值,治疗后,两组患者麻木、疼痛、出汗、腹胀等临床表现症状积分均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木、疼痛、出汗、腹胀等临床表现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判定无无效患者,有效机制100%,参照组疗效判定无效5例,有效机制80.0%(20/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数据可知,中药治疗组临床反馈更佳。
综上,黄芪通脉汤加减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效果显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