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急性胃穿孔在医院外科中属于一种急腹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剧痛、皮肤触痛以及全腹部扩散的特点[1]。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急性胃穿孔的治疗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可显著抑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降低并发症的发作机率。游离气体征对于胃肠穿孔的诊断十分可靠,但是受穿孔的位置、大小、时间以及合并症等不同程度的影响,腹部平片的临床观察有所受限。超声具有快速、微创的特点在临床检查中应用前景较为广阔,而于胃肠穿孔的应用更是逐渐增多。现针对44例急性胃穿孔患者的CT扫描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后其主要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遴选2019年5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44例急性胃肠穿孔患者,手术前经过影像学诊断,放射性技术检查后结合临床观察,其病情得到证实。患者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约在18~71岁之间,年龄均数为37.94±7.2岁。查体后以上病例均具有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反跳痛、压痛以及腹肌紧张等。同时具有腹膜刺激症表现,呈现出“板状腹”,腹式呼吸消失后,患者叩诊后的肝浊音界消失或减小,且伴随肠鸣音消失。
1.2 超声诊断
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接受扫描,于超声下对膈面至耻骨联合连续进行扫描。基本扫描条件为:120kV、300mA,16×0.75mm的探测器。常规层厚10mm,薄层厚3~5mm,层距5mm,螺旋距离1mm,矩阵参数为512×512,且FOV为350mm。利用100ml非离子型的对比剂(优维显),在肘静脉高压注射入人体,基本流速可控制在2.5~3.0ml/s,同时可采用两种窗技术对最终成像进行质量控制。常规腹部窗,参数为WW:130~200HU;WL:40~80HU;低宽窗位,参数为WW:500~800HU;WL:-60~10HU。而外伤患者的诊断可加骨窗对周围的骨关节外伤进行观察,其主要关键部位位于上腹部、肝脾、肝胃以及横膈之中,可在必要状况下经鼻置入鼻饲管,在胃管中注入300ml左右的空气,对胃腹腔的变化状况进行观察[2]。
1.3 统计学分析
以上数据收录入SPSS19.0进行整理,可用χ2检验对计数部分的统计学意义进行计算,若P<0.05,说明两者比较差异较大,符合统计学描述。
2.1 以上44例急性胃肠穿孔患者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后,原发病理的手术病理结果呈现为溃疡病15例、腹部炎症14例、肿瘤9例以及外伤6例。CT对腹内游离气体的诊断阳性率为93.18%大于腹部平片的诊断符合率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下发现肝圆韧带间隙积气12例,腹腔积液8例、剑突下隐窝积气19例,腹膜后间隙积气2例。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诊断阳性表现(例)
2.2 在本次调查中的41例经CT检查出现腹内游离气体阳性表现的患者,在术前诊断对其病因确认的患者36例,约为84.80%。此外5例患者手术前诊断失误的原因是由于患者的溃疡穿孔孔径较小、腹部肠壁增厚或者损伤较小,周围炎性组织的渗出较少。3例患者在CT扫描后未见腹内游离气体,术前CT均提示了胃肠穿孔的可能,存在1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外伤性穿孔。手术过程中对胃与十二指肠的连接处的浆膜层表现为10cm和直径1cm的胃壁全层穿孔,而2例患者表现为周围组织肿胀,因此手术前CT诊断的符合率为81.82%(36/44)。
胃穿孔的发作在临床上病情发作较为急迫且病情表现严重,若早期诊断可及时控制住患者病情,降低患者的生命危险[3]。临床上对胃肠穿孔的治疗主要采用腹部超声检查或者放射学诊断,以腹部X平片、超声、CT以及MRI核磁诊断为代表检查方法。传统临床诊断对胃肠穿孔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腹部平片中的膈下是否显示出游离气体,但大部分的胃穿孔患者多因气体量较少或者对肝肾隐窝未能及时处理,肝门区的病灶往往不易被发现,而计算机的断层扫面可更好的将此类问题进行解决,由于其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可将腹腔结构和各个脏器间的联系进行更好的显示,发现脏器中的部分气体,同时可依据气体的位置为穿孔部位和穿孔诱因进行分析,而螺旋CT可对机体进行无间断的扫描,因此在对少量气腹的诊断中优势较大,临床价值较高。
胃肠道属于一种连续性的空肌性器官,可在不同的收缩状态下肠壁的厚度发生不同的变化,为了对胃肠壁的真实厚度与异常病理特点展开深入分析,可在CT检查时经口服用一定量的对比剂,使胃肠腔充分扩张,同时可灌注一定量的液体是结肠腔出现扩张。虽然高密度对比剂对胃肠壁的分辨度较低,可能遮掩胃肠壁组织,造成胃肠壁显示模糊,难以对厚度和形态进行判定,诊断结果较差,但此对比剂可用于标记小肠。低密度对比剂与胃肠壁组织间在平扫或者诊断增强后可对其进行分辨,可消除伪影,属于胃肠CT检查中较为理想性的胃腔对比剂[4]。
胃肠道的形态学表现较为复杂,根据不同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对于胃内各部位的检查可采取不同的体位。其中胃底部与食管连接处的诊断科采取左侧位,胃体部的诊断科采取仰卧位,而胃窦部的诊断可采取右侧位[5]。但按照以上的胃肠道检查对于全胃诊断无疑不太具有代表性。在文中对CT显示胃部游离气体的阳性率表现为93.18%而大于腹部平片的诊断阳性率70.45%。在此需强调CT图像检查中窗位的选择与扫描范围的调整是整个气腹检查中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250到300GU的窗宽,可在CT下将气体与腹内脂肪分开辨别。本文结果还显示出41例经CT检查出现腹内游离气体阳性表现的患者,在术前诊断对其病因确认的患者36例,约为84.80%。5例患者因溃疡穿孔、腹部肠壁增厚,炎性渗出等原因漏诊,可见此类胃穿孔并发症对于周围组织有一定的浸润性,可侵犯周围组织造成诊断误诊。3例未见腹内游离气体,但术前CT均提示了胃肠穿孔的可能,存在1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外伤性穿孔。手术过程中对胃与十二指肠的连接处的浆膜层表现为10cm和直径1cm的胃壁全层穿孔,而2例患者表现为周围组织肿胀,手术前CT诊断的符合率为81.82%(36/44),说明了CT对胃穿孔的影像学表现仍存在不足,但较传统腹部平片诊断具有一定的优势,基本符合率也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全腹部CT检查可对腹部内气体的位置、大小进行诊断更能发现腹部的少量游离气体,此诊断方式较传统腹部平片具有更高的诊断阳性率以及符合率,对胃穿孔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