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红’苹果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1-01-22 05:43韩永增王宝侠包敖民王雪美
北方果树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辽市建园种苗

韩永增,王宝侠*,伊 凯,包敖民,姜 鹏,王雪美

(1 内蒙古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 通辽028000;2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 熊岳115009;3 内蒙古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内蒙古 通辽028000)

‘塞外红’苹果,又名‘锦绣海棠’‘鸡心果’,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北兴村果园,属农家品种[1,2]。当地果农在栽培过程中发现该品种有诸多问题,一是幼树日灼、抽条严重,特殊年份出现干梢甚至枯死;二是结果晚,常规管理五六年才见果,丰产期来得慢;三是丰产后大小年严重,比当地常规品种‘黄太平’‘金红’等小苹果表现突出;四是腐烂病、蛀干害虫(吉丁虫)危害严重。因此,在当地只有零星栽培。1990年,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全市果树调查,在开鲁县果园发现该品种,在该园主任吴永俊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对该品种进行选育研究,摸清了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蒙东地区开展区域试验。2012年,科研成果“优质小苹果‘塞外红’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通过鉴定,同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林木品种认定并命名(编号:内蒙古RSC-MP-002-2012)。2017年,又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编号:国S-SV-MP-009-2017)。

1 发展现状

早在‘塞外红’苹果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林木品种认定之前就已经有部分地区引种栽培[3~5],并且给予较高的评价。通辽林科院于2012年依托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在库伦旗先进林场营建标准化乔砧示范园20 hm2,2016年产值达12 万元/hm2以上,成为蒙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效益最高的标准示范园。2014年又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和植被恢复项目在科尔沁区西归力村整村推进,建设标准化示范园80 hm2,成为‘塞外红’苹果产业化生产基地,2018年平均收入7.5 万元/hm2以上。截至目前,内蒙古通辽市‘塞外红’的栽植面积已达1.5 万hm2,2019年的种植面积就达6 000 hm2(图1)。同时也带动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及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的迅速发展[6]。据不完全统计,推广面积1 500 hm2以上。

图1 通辽市2013—2019年‘塞外红’栽植面积(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统计)

近年来,为了促进‘塞外红’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辽林科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总结‘塞外红’苹果建园及配套栽培技术[7];制定《果树建园技术规程》《‘塞外红’苹果苗木》《‘塞外红’苹果育苗技术规程》《‘塞外红’苹果栽培技术规程》等4 项地方标准;主办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班300 余场次,培训技术骨干及农牧民3万多人次,发放技术手册、明白纸等技术资料5 万余份。借助中国农科院果树所、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开展‘塞外红’苹果品种脱毒、提纯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8,9],进行果品深加工试验(如果干、果酒、果汁生产),为产业后续发展寻求技术途径。

2 优越的气候条件成就了‘塞外红’的质量优势

‘塞外红’苹果在通辽市发展迅猛,除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外,还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东经119°14′~123°43′,北纬42°15′~45°59′。气候条件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300~350 mm,呈现南北多中间少、西少东多的特点;年均气温6.1 ℃,≥10 ℃积温3 000~3 200 ℃;无霜期140~160 d。如此气候才成就了‘塞外红’苹果色泽艳丽、紧脆多汁、酸甜适口并伴有浓香的独特品质。根据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品质检测报告,该品种的硬度为12.3 kg/cm2,含可溶性固形物16.9%,还原糖13.6%,总酸6.1 g/kg,维生素C 12.7 mg/100 g。各项指标除总酸和维生素C 含量低于‘七月鲜’(K9)外,其他指标均优于当地传统品种‘金红’‘黄太平’‘七月鲜’等。

‘塞外红’苹果在通辽市各旗(县、区)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图2)。科左中旗发展面积最大,达到0.44万hm2;开鲁县、科尔沁区、奈曼旗次之;库伦旗是近3年才有所发展,且呈渐增趋势;科左后旗2013年开始少量栽植,以后未发展,直到2018年又开始发展;扎鲁特旗和开发区最近几年才开始种植。总体看,‘塞外红’苹果在通辽市各地呈发展态势,为广大果农所认可。

图2 2013—2019年各旗(县、区)‘塞外红’栽植面积(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统计)

3 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缺位,重视程度不足

‘塞外红’苹果的推广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塞外红’苹果适应性制定发展规划,出现一些不遵循自然规律和跟风的不良现象。这与‘寒富’发展中的问题是一致的[10]。很多果农对‘塞外红’栽植技术缺乏了解,建园不按要求选地,技术不到位,只听说它的“效益达到12 万元/hm2”便包地栽植,不投入,任其生长,造成建园质量低或建园失败,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挫伤了发展的积极性。

3.2 基础建设滞后,产业开发乏力

‘塞外红’苹果产业属于高效示范林业,集约化经营,投入多,成本高。如在建园时需挖大坑施入秸秆、农家肥,营建防护林等前期投入[7],加上打井、输电、管灌、作业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建园当年投资在3 000 元/666.7 m2左右,一般果农是承受不起的。另外,由于缺少足够的国家和地方专项资金扶持,导致经济林基地基础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健全,经营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难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此外,果树发展种苗是关键,部分地区的‘塞外红’苗木供给率还不到总需求量的20%,大部分都需从吉林、辽宁等地购进,品种纯度难以保证,质量参差不齐,建园效果不理想,对群众的积极性有所影响[11]。

3.3 缺乏龙头企业,果品附加值低

近年来,‘塞外红’ 苹果虽然出现少量的规模化栽培,但总体上还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难以组织规模化生产,生产技术现代化更难。贮藏保鲜能力不强,果品还都是以鲜食销售为主,很少用于加工,附加值不高,不但影响果农的收入,还造成资源的浪费。现有的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有实力、有影响的龙头企业产业升级困难。这与山东省蓝莓产业发展的问题一致[12]。

3.4 技术支撑薄弱,研究团队欠缺

‘塞外红’苹果产业发展尚属初级阶段,最明显的表现为技术力量薄弱,懂果树、懂栽培的人少之又少。这个问题在很多地区都存在[10~14],基层科技推广机构缺乏,人才队伍更加薄弱,出现大批如杨树造林一样的‘塞外红’果园,科技成果转化难,林业科技贡献率徘徊不前。通辽林科院近年来借助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及有关项目的实施,深入各旗(县),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但由于基层及相关旗(县)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应付差事,实用技术不能及时送到农牧民手中,只能是粗放管理,单株和单位面积产量不稳,果实品质良莠不齐,经营效益较低。

4 建议

4.1 提高认识,加强标准化示范

加大对特色‘塞外红’基地建设、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广泛、科学地宣传‘塞外红’的品质和栽培技术,扩大‘塞外红’的知名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塞外红’发展的良好氛围。正确引导林农、果农科学合理地规划建园,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塞外红’在经济建设和农牧民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坚决杜绝盲目发展,促进‘塞外红’产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塞外红’种植是前期投入相对较高的产业,各级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和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现优惠、扶持、促进的原则,创新投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广泛利用各方面的资金,不断增加‘塞外红’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调动群众建园的积极性,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要允许打破地域、行政界线,以拍卖、租赁、承包、参股等形式,共同投资发展‘塞外红’产业。

4.2 从种苗入手,搞好基础建设

苗木是建园的基础,苗木纯度和质量对建立优质高效果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国有苗圃、林场的作用,努力搞好‘塞外红’种苗繁育,同时也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投入到‘塞外红’ 种苗基地建设中来,多生产快生产出合格苗木,发挥本地苗优势,提高建园质量。确需从外地购苗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统一购苗计划,并委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确保购得的苗木品种纯、质量优、价格合理。为确保‘塞外红’苗木的成活率,推广容器袋提前栽植苗木的方法,既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延长建园时间,又避开春季风沙和虫害等影响苗木成活的不利条件,大大提高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这是外地冬贮苗的理想建园模式,值得大面积推广[13]。此外,加强种苗生产供应的监督管理,不断创新种苗生产、管理机制,规范种苗生产、流通渠道,严把种苗检验关,坚决查处假种坑农、假苗骗农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4.3 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

积极倡导“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等‘塞外红’产业发展模式,在相对集中的‘塞外红’主产区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乡镇和旗县。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塞外红’基地建设、果品加工、贮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积极帮助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企业,创建名牌产品,以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带动‘塞外红’产业发展,真正打响“生态牌”“绿色牌”和“特色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的‘塞外红’生产向中高档果品生产转变。

4.4 强化科技培训,实现专业化服务

各级林业部门要层层举办果树培训班,尽快培养出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基层果树管理干部和农牧民技术人员,大力推进‘塞外红’产业由资源支撑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对广大林农开展多种形式的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乡土技术员组成专项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到果园,实地指导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为林农提供技术服务。培养更多能够掌握和运用实用技术的新型农牧民,真正使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进入千家万户,应用到山头地块。加强经济林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允许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按部门需要精准引进,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

猜你喜欢
通辽市建园种苗
《急党政之所急 想青少年所想 尽关工委所能》
青岛金海种苗有限公司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王舒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交易红火
“农业数字大脑”保障种苗茁壮成长
山楂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数万市民逛展会感受“内蒙古风情”
猕猴桃建园与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