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松 陈 铎 段佩佩 董冰洁 李 媛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2)
学生社团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学生社团健康地发展,促进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社团目标的设定、系列制度的建立、组织结构的设置、管理与领导权威地树立、社团成员的协作、社团活动的运作、以及社团经费、活动场地、指导教师等社团资源的整合等进行的综合协调[1]。大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大学生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人兴趣,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技能、提升素质,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了解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现状是引导其健康发展、发挥组织育人作用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资料,开展大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0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859份,有效率95.4%,而针对本次调查研究而言,则主要选用有效调查对象中的社团的骨干管理者及工作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共有310人;其中男生134人,女生176人;一年级140人,二年级134人,三年级33人,四年级3人;文科93人,理科53人,工科63人,医科60人,农科29人,其他12人。
社团组织管理评价量表,采用马文· 韦斯伯提出的六盒模型,同时参考杜金津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市三所高校为例》中所使用的量表修订而成[2]。量表包括目标、组织结构、管理与领导、人际交往与关系、激励与约束、参与机制等6个维度,26个项目。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指标进行检验。
1.整体性分析
社团组织管理部分的问卷由学生社团的骨干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填写完成。目标、组织结构、管理与领导、人际交往与关系、激励与约束、参与机制等维度,得分分别为4.11±0.781 分、4.10±0.817 分、4.13±0.812 分、4.27±0.708 分、4.22±0.725 分、4.19±0.730 分。
这说明,大学生社团的骨干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对于社团的组织管理在目标、组织结构、管理与领导、人际交往与关系、激励与约束、参与机制六方面认可度较高,学生社团组织管理体系较好,分别占比94.91%、95.49%、95.94%、98.14%、97.98%、97.90%。组织管理内部相对而言,社团的骨干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对目标和组织结构评价较低。
表1 高校学生社团骨干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对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评价
项目维度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一般 比较不符合 极不符合人际交往与关系 40.16% 49.19% 8.79% 1.61% 0.24%激励与约束 37.58% 49.35% 11.05% 1.85% 0.16%参与机制 35.56% 50.24% 12.10% 1.94% 0.16%
2.差异性分析
T检验:性别作为自变量。在各个分维度中,目标(P>0.05)、组织结构(P>0.05)、人际交往与关系(P>0.05)、激励与约束(P>0.05)、管理与领导(P>0.05)、参与机制(P>0.05),说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在不同的性别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2 性别因素T检验
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作为自变量。在各个分维度中,目标(P>0.05)、组织结构(P>0.05)、人际交往与关系(P>0.05)、激励与约束(P>0.05)、管理与领导(P>0.05)、参与机制(P>0.05),说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在年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表3 年级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专业类别作为自变量。结果表明,在各个分维度中,目标(P<0.05)、组织结构(P<0.05)、人际交往与关系(P<0.05)、激励与约束(P<0.05)、管理与领导(P<0.05)、参与机制(P<0.05),说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在专业类别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4 专业类别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1.目标维度
社团管理者认为社团具有较为明确、合理的目标占33.87%,极不符合占1.29%;社团所参与的各项活动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占14.78%,极不符合占0.81%。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的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活动以达到社团的预期目标。
图1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目标维度下存在问题
2.组织结构维度
社团管理者认为社团成员的内部分工明确、举办的活动质量高、效果好占29.35%,极不符合占1.29%;社团有固定、充足的活动场地占26.45%,极不符合占2.90%。由此看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有待改进的是社团成员的内部任务分工、举办的活动层次、活动质量、活动场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图2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组织结构维度下存在问题
3.管理与领导维度
社团管理者非常认同社团有指导老师并能够经常指导社团工作占27.74%,极不认同占2.26%;非常认同社团指导老师的专业素养,能很好地提供帮助占32.26%,极不认同占1.94%。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要注意社团是否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专业指导老师素养以及老师是否经常性指导社团的问题。
图3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管理与领导维度下存在问题
4.人际交往与关系维度
社团管理者认为社团在组织活动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鼓励与支持占43.23%,极不符合占0.32%;社团在组织活动中社团成员之间团结一致、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占40.00%,极不符合占0.65%。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应注意社团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问题。
图4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人际交往与关系维度下存在问题
5.激励与约束维度
社团管理者非常认同社团成员在受到激励与约束时可以更加努力工作的占36.77%,极不认同占0.32%;非常认同社团内部的评优奖励制度具有公平性和实效性的占38.06%,极不认同占0.32%。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应关注社团成员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尤其是社团评优奖励科学性。
图5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激励与约束维度下存在问题
6.社团参与机制维度
社团管理者非常认同社团成员在换届选举时都有机会成为社团骨干占39.03%,极不认同占0.32%;非常认同社团成员能够参与活动的组织、建设和管理占33.87%,极不认同占0.32%。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是社团换届选举的机会公平。
图6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参与机制维度下存在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体系整体水平较高;社团管理在性别和专业类别存在差异,在年级上无显著性差异;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较好,也存在一定需要注意的问题。
1.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现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体系整体水平较高。社团组织管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人际交往与关系、激励与约束、参与机制、管理与领导、目标、组织结构。学生社团的骨干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对于社团组织管理认可度占比从高到低则依次是人际交往与关系、激励与约束、参与机制、管理与领导、组织结构、目标。
2.社团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因素分析
(1)社团目标不够明确合理,活动预期目标难以实现。部分社团活动设定目标较高,但由于设施、资源等条件难以满足,所以预期目标难以达到;同时社团活动内容涉猎面广,活动举办较多,则会造成每一项具体活动质量较差,社团特色和发展理念难以体现。
(2)社团成员职责分工不明确,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活动场地保障不力。首先,因社团内部没有健全的制度及管理机制,则导致活动的组织会出现无序状态及社团组织管理的松散态势;其次社团管理者作为社团“头雁”,如果其综合素质较强、视野开阔,则社团的管理便会有序高效进行,社团成员也会各司其职,活动创新性也较好;最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小,基础设施相对简单,场地申请过程过于烦琐都可能是活动受限的原因。
(3)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内部缺乏团结力量。社团指导老师分配在人数和时间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会造成有些社团缺乏指导老师或社团活动时间经常与指导老师工作、休息时间发生冲突而导致指导力度不够。社团目标的制定如果可以更多地关注到成员们的想法,那么所有人也会向着同一个目标奋进,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团队合作中的困难;社团管理者对社团成员之间交流通畅度、关注度不够,应多举办社团内部活动有利于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关系,能够在社团内相互鼓励、扶持,从而合作交流更加顺利。
(4)社团成员动力不足,社团评优奖励有失公平。若可以加强社团内部的竞争并且加大学校对社团的奖励力度,通过激励与约束制度来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才能激发社团成员组织活动的创新性、专业性、特色性,促进社团的发展。明确合理的评优奖励制度是激发社团成员工作热情的法宝,而评优奖励制度一旦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或者缺乏实效性,就会导致军心涣散,这可能是因为社团管理者本身对公正度的掌握性或相关制度不能及时落实所导致。
(5)社团成员发展有局限性。社团成员发展的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社团成员在换届选举时并不是都有机会成为社团骨干,并且社团成员不能普遍参与活动的组织、建设和管理。社团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是直接原因,故对于社团活动的投入就会较少,得到锻炼的机会就会相应减少,成为社团骨干的机会更是渺茫;另有情况是社团在换届选举时虽然全体社团成员都有机会进行民主竞选,但事实上某些社团是内部决定,这样有可能会使管理经验丰富的成员不能上任,而经验欠缺的成员因其管理与领导力不足,最终导致整个社团的落败。同时社团活动的新颖程度也是社团成员不能普遍参与活动的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原因之一。
学生社团作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其管理状况对学生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抓好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必须多方合作共同应对,使学生社团在自身管理层面和学校管理层面逐渐规范化、制度化[3]。
1.加强组织建设,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改革
学校和学院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服务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学院党委管理与领导下,以团委为中枢,以学生会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和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构建党建+团学组织格局。
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社团,将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专业教育。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进展和原创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科研方法教育课程—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学分教育体系,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积极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建立社团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社团治理的机制
一个社团要想井然有序、充满活力,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重点内容应包括明确合理的目标,公平公正的考核,奖罚分明的制度,并保证在社团活动中每位成员都知道自己的任务,使社团活动有序进行,以便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奖励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营造社团内部的良好氛围。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社团发展的基础,完善管理机制需要学校管理层和社团内部共同努力。学校管理层需要充分对社团管理的各项规划进行部署,保证管理机制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并作为学生社团的强大后盾来帮助其发展;学生社团内部也要在社团的一步步发展和转变中逐步完善健全社团的组织管理制度,并根据相关的方针政策及时调整。
3.加大社团保障力度,强化教师资源配置
学校应当加强对社团的支持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社团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便利[3]。要加强对社团各方面资源、硬件设施的投入,如社团的办公环境、活动场地、举办活动的一系列设施等,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激励与约束的方法让更多有能力的教师参与到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每个社团都有指导教师,且每名指导教师都能热爱学生社团工作,愿意为社团工作付出自己的精力,具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