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婴 欧阳志萍 伍美玉 朱登科 王广春 谭帅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2-008-02
摘 要 本文以南岭走廊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管理学、民族学、经济学、现代体育竞技体系、安全管理要求等多个方面入手,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与管理模式,以求促进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在借鉴现代体育竞技规则与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关键词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 南岭走廊 民族传统体育
南岭走廊是位于我国湖南、江西以及两广交界处的区域通道。在我国民族学家眼中,它同“藏彝走廊”的地位价值同等重要,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各个阶段的见证地,更是多个民族交汇的“文化集市”。作为一个集多种民族文化资源为一体的通道交界地区,受当地传统节日习俗以及少数民族风土文化的影响,南岭走廊也形成了许多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
一、南岭走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意义
南岭走廊地区至今仍然在传承沿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有民族文化价值的。这一点从当地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就能够得到佐证,如永州、桂林等市依次发布的《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文化工作意见》等文件中,均强调了从保护、传承、旅游资源开发、引入学习体育教育等措施入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点文化特征,它既是南岭走廊地区早期人类体育活动与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又承载了民族特有的文化物质活动,它的发展意义分别体现在民族文化特性和体育活动性质上。
民族文化特性本身的概念意义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分别由各个民族因不同的精神娱乐目的,如节日庆典、祭祀、宗教活动或者强身健体等,而在历史不同时期诞生、发展,并在近代逐渐演变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学家认为,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等同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它与民族仪式、民族庆典、民族节日一样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活动,具有突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怀化的端午庆典体育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纪念屈原的民间活动,和当地水神、龙神等民间祭祀传统,其中龙舟现已是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体育项目[1]。
而体育活动性质,则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民间习俗活动区分开来,民族文化特性只是它的附属品,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复杂社会文化现象。它与其他现代体育项目相同的是,也以身体或智力活动为基本表现形式,在符合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基础上,以技能形成或机能提高作为增强体质、强化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之外的活动收益。当地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竞技类体育活动,如射弩、摔跤、高脚竞速、棋类运动,即使是拿现代体育竞技的眼光标准来看仍不会觉得过时。所以发展当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促进当地体育文化水平进步,增强当地住民的整体素质能力来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二)南岭走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
按来源的民族文化种类来分,南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瑶族体育项目、蒙古族体育项目、彝族体育项目等。以瑶族体育项目为例,它包括了射箭、射弩、射枪、放木排等源自当地瑶族习俗,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体育项目。
按照现代体育的标准分类可以分为竞技类和非竞技类,像是射击项目、摔跤、掰手腕、顶木桩、民间棋类活动等都是以个人竞技对抗为主要开展形式的竞技类体育运动,这类体育项目通常以比赛的形式开展,由参与者的实际技能、机能、智力表现作为决胜条件[2]。與它对应的就是非竞技类体育项目,从当地的体育项目种类来看,多数非竞技类体育项目为艺术表演性质,如瑶族舞、彝族舞、气功、盘王拳、爬刀梯、长鼓舞等一系列歌舞表演和民间杂技表演项目。还有少数如秋千、抽陀螺、滚铁环等属于娱乐休闲性质的体育运动。
而从社会秩序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要分为无风险体育项目、一般风险体育项目和高风险体育项目。无风险项目是指棋类、抽陀螺、秋千、民族舞蹈、扭秧歌等,一般情况下认为不会出现参与者与旁观者肢体损伤或身体机能受损的情况,如跌落伤、扭伤、设施撞击或砸伤等,因为运动强度低,即使有概率也是极低水平的体育项目。而一般风险项目多见于高强度竞技类项目,如摔跤、角力、顶桩、高跷竞速、龙舟赛等,参与者默认接受一般运动风险的项目,可能会出现由运动环境、场地或者运动员身体原因导致的运动伤。高风险项目则见于爬刀梯、独木桥等高难度表演性质的体育运动上,这种项目必须由当地的体育管理部门对场地、人员、设备进行审核后,方可批准举办的体育活动或比赛,出于社会秩序角度的考虑,我们将射弩、射枪、射箭等射击竞技项目也列为高风险体育项目。
二、民族体育项目发展的问题
通过当地的走访调查,结合民族文化历史方面的书籍文献信息,以及网上相关的报道、新闻渠道的信息来看,岭南走廊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规模正在呈现一种逐年“倒退”的趋势,尽管当地的人民政府、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与民间体育组织正积极地进行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发扬,但从结果来看还是收效甚微,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资金、场地、设施的支持
多数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背景的体育项目,除了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有着较高的身体素质要求或技能才艺要求之外,它对场地、设备等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一方面,由于多数赛事由民间组织,因此难以在当地形成规模影响,更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赛事奖励,就难以调动当地住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因场地设施问题无法解决而面临着失传问题,如当地的瑶族舞、铜铃舞、木兰扇、舞龙狮、庆鼓等艺术表演性质的体育项目,它对表演所使用的服饰、辅助器材设备等要求极高,甚至有一些服装纹饰、或者鼓面、乐器的制作材料是采用古法进行手工制作的,如今在市面上很难找到类似的工艺与材料[3]。而我国轻工业制作行业在民族体育产品的输出上存在较大空白,这就直接导致了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越来越少。
(二)管理体系的缺失,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
当地有关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上存在不足。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或活动,无论是对体育活动的围观群众来说还是对表演者或运动员来说,都确实有一定的风险因素在其中。但相关部门对此的管理模式存在“两个极端”问题:要么管理上过于宽松,要么是消极保安全,完全禁止民间举行危险系数高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所以在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管理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之间,还需要寻找一个平衡收益点。
(三)开发程度低,未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它需要新一代的年轻人继续继承发扬。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在相关体育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法上极度匮乏,年轻人对于这种民族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度也越来越淡漠。随着现有传承民族体育技艺的老艺人相继离世,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传承将会变得后继乏人。
三、发展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措施
(一)多渠道教育宣传,加大鼓励扶持力度
本文认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项目计划如今在岭南已经开始落地实施,但在项目规划上,显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一是公共健身设施投入过多,未融入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问题;二是缺乏有效的渠道教育宣传。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建设上,应当注重融入当地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体育项目元素。针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设施场地,无法满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求的问题,可以考虑“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摊风险、社区参与管理的模式”。除了固定设施之外,项目投入还应当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站、社团、会馆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用品的市场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除了“实体”平台之外,网上平台的建设也同样重要,应当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作用,在当地体育文化网站上发布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赛事安排、活动规划以及传统技艺教学交流内容。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积极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组织、社团提供资金、场地上的鼓励支持。
(二)规范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设备的管理
另外,还需要出于社会安定和公共安全的角度考虑,积极协调民间体育组织、社团共同做好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在一些民间组织性质的赛事活动的管理上,相关部门要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在确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不缺失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消除安全隐患。在一些大型赛事或庆典活动上,应当由当地有关部门介入,安排人员现场监督指导。如对出现锐器、重物类型表演设施的项目,或者存在高危险性运动的项目,必须要对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检查。以政府部门和地方社团组织联办的形式,严密有序地开展各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
(三)加大开发力度,营造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有利环境
第三个方面是要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多元文化内涵型的社會公共体育服务平台。为此,可参考一些当地社区的有效开展实例,如在社区范围内,聘请当地传承了民族传统体育技艺的老艺人负责技艺传授,如以瑶族武术、拳操等健身项目,在当地由社区负责建立体育运动协会,吸纳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领导加入,形成一种辐射带动作用,使体育运动协会组织成员数量不断扩大,在当地积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另外,还可以考虑在南岭走廊地区的中小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教育,发挥乡土文化资源优势,注重以学生、青年为主体的传承人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从回望历史的角度上对民族文化的追溯、回忆、保护和凝练。在建设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时,更要注重从物质支持、管理体系和教育宣传三个方面来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岭南走廊地区通过建设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项目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市民强身健体的需求,更能对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健武,葛双兰.弘扬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探究——以龙舟文化为例[J].华东纸业,2021,51(06):17-19.
[2]钟国友.谈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渗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1):1-2.
[3]易星辛.新时代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材建设的优化探究[J].武术研究,2021,6(10):93-95+99.
★通讯作者:欧阳志萍(1982-),女,湖南郴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基金项目:1.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郴社规(2021)2号,课题编号:czsskl2021059。2.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教高司函[2021]13号,课题编号:20211054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