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慧
摘要:2021年9月1日,教育部的双减政策正式实施,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学校作业减少,课外补习进入整治阶段,给学校教学和家庭教育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我们必须重新探索家校合作的模式。
关键词:双减政策 家校合作 新模式
2021年9月1日,教育部的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双减政策主要是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減是减少校内作业,二减是减少校外补课。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学校作业减少,课外补习进入整治阶段,给学校教学和家庭教育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重新探索家校合作的新模式变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探究家校合作新模式的意义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所以,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基石、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一个良性循环和互动的大教育环境,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高质人才。
在双减政策没有提出来之前,我们已经意识到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校或者家庭的事情,也意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提出和落实了很多家校合作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很多家长依然认为孩子们的教育,大部分责任还是在学校,学校也是统揽了很多教育任务。那么,“双减”政策实施后,没有了学科类培训,校内课后服务也仅以作业辅导和兴趣类活动为主,作业量减少,同时不允许老师要求学生家长批改作业,以考为选拔的形式又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形下,怎么保证教育质量不下滑,如何让孩子继续进步,保持稳步提升,实现家长期望,反而成了最现实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重新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是最好的选择。
二、家校合作的新模式探究
首先,家长和学校都要认真解读“双减政策”,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双减”并不是为了减去家长的教育责任,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躺平”,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提高了对家长的要求。家长只有认清教育的现实,即减负并没有减竞争。以前家长有教育焦虑,无非是希望孩子比人家有更好的未来。双减以后,如果家长的意愿没有改变,那么,还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而不是躺平,后面考验的就是家庭教育了。面对如何在家里教育孩子这一问题,家长会感到焦虑,所以,家长是需要学习的。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孩子不慌。”“自由过度会导致孩子任性放肆,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而规则过度又易于致使孩子缺乏个性。“要让更多普通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帮助他们找到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同时,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
第二,家校双方一定要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是实现育人协同体的必要前提。然而,现实是家校双方往往很难做到有效沟通,“双减”政策出台之前,虽然家长和学校也一直在为孩子们的事做沟通和交流,但是很多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依然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和学校沟通或者联系都是流于形式,例如家长会,很多家长要么不来,要么是来走个过场,家长会开完对孩子没有任何作用;再比如家委会,学校设立的家委会很多也是形同虚设,效果不好。“双减”政策出台后,只有家校双方抱着一个共同“育人”的目的,转变观念,消除隔阂,填平鸿沟,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达到育人协同体的目的。
第三,充分了解孩子是关键。通过有效沟通,家校双方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兴趣方向。 家长可能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不知道孩子在家中的状况,这就会产生盲目教育,家校育人两张皮,最后受损的只有孩子。只有充分了解了孩子的方方面面,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方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第四,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育人方式是手段,分层教学,减负增效。课堂教学属于教师的舞台,教师自然要向课堂要质量;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可以创新作业类型方式,而对于课后服务,秉持的是自愿原则。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且家长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或者成绩中等且家长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尽可不选择课后服务,而是居家学习。对于成绩优秀或者中等往上的学生,家长文化层次又不足以辅导孩子的家庭,尽可以参加课后服务,以学科类预习复习为主,减少参加兴趣类活动,老师不讲课,不代表学生可以不问,老师不辅导。对于成绩中下的学生,无论家长文化层次怎样,就依照孩子的兴趣吧,能够全面发展,兴趣突出,也是成才的机会。以上不管属于哪一种,家校双方都应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去调配,只有这样,才不会落下每一个孩子。
第五,多关注情感和心理是保障。少年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属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容易动荡不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时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多方引导,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爱。陪伴是家庭教育的中心,关爱是教师教育永恒的主题,“双减”背景下,更应增加父母陪伴的时间,提升亲子陪伴的质量。当老师和家长获得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双减”背景之下,义务教育应更加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做“减法”的同时,还要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做“加法”。“作为家长,还需要陪着孩子一起合理规划学习,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学习好课程体系。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共育。
参考文献:
[1]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期.
[2]李源清.促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M].教育教学研究报,2016(20):164
[3]黄苑秋.浅谈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J].人文之友,2019,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