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初高中校园里发生的欺凌事件数量逐年增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量学者从宏观层面解析和研究校园欺凌,对此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都做了详尽的论述。文章从微观层面研究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策略,建议教师用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做到悦纳和管理,同时让学生对校园欺凌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负面情绪;心理健康课;校园欺凌现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8-0020-02
作者简介:张梅(1986.4—),女,江苏省南京市竹山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引 言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学校设置了贴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的课程,从五大板块全面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中,情绪情感和与人交往板块中的课程能够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1]。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良情绪,适当向周围的同伴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从而让学生形成对情绪的自我掌控能力,最终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性交往模式,实现预防校园欺凌现象和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在小冲突里找寻“大乾坤”
“冲突”一词的本意是碰撞和冲撞,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年纪相仿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因为意见相左而出现的误会或矛盾。这些矛盾涉及的方面不同,有的可能是因为性格差异导致对彼此的行为不认同,有的可能是因为沟通不畅而形成不同程度的误会。有些引起双方矛盾的事件,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些极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这些事件在双方的心里掀起了极大的波澜,让双方都产生抵触心理,甚至由此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些攻击性行为有可能是言语上的,也有可能是行为上的。
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考虑问题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想法。在小学阶段,由于集体学习和生活,学生之间的冲突会常常爆发,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设“化解冲突有办法”这节心理健康课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预设学生个体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的冲突情境,组织学生在参与、讨论、探索中体验冲突发生的整个过程,进而引发学生对冲突的深度思考:如何化解冲突,避免攻击性行为产生。
教师在研读教材后,预设好两名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境:小兰和明明是同桌,明明是一个讲卫生、爱整洁的男孩子,而小兰热情奔放、不拘小节,因此他们经常会因为一些物品乱丢、乱放的小事情产生矛盾。瞧,这次又是这样!上课的预备铃响起,明明回到座位,发现自己的桌面被小兰随意扔满了外套、纸巾、文具盒等物品,抬眼就看见被大家簇拥着从班级门口走向座位的小兰……
(一)剧本不同,结果不同
这是一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常常会看到或者碰到的场景,教师将这一矛盾进行提炼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演绎不同的后续剧本。由于这个故事情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十分贴合,学生几乎是本色出演,把每个剧本都演绎得非常好,还不同程度地给自己加戏,赢得了其他小组的阵阵掌声。演绎争吵、冷战、指责、忽视、和谈、帮助这六个不同剧本的小组,将冲突性行为形成后的处理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清楚明了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从而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在视觉和思维的双重冲击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积极发言,分享有深度的感悟。
(二)分辨孰是孰非,看清事件本相
教师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这个情景故事本身,提出问题:“小兰和明明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每个人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明明当然是对的了!保持物品的整洁怎么可能有错呢?”有的学生说:“小兰热情奔放、不拘小节,能够更好地感染班级同学,她在班级中有着明明没有的凝聚力,大家都特别喜欢她,这样的个性本身并没有错!”通过交流讨论,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的独立个体,其个性不存在对错。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处过程中,学生要相互包容和有效沟通,避免形成误会、产生冲突。
二、形成“金钟罩”的秘诀
小学阶段是学生萌发独立意识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独立,对现实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判断力。同时,情绪对行为的影响逐渐增强,因而学生在遇到特殊事件时容易被当时的情绪影响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这些心理和行为的发展特点直接导致小学中高年级容易出现校园欺凌现象。基于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笔者希望通过探索中高年级有关校园欺凌的预防策略,合理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帮助每位学生形成自我保护的“金钟罩”。
(一)情绪万花筒,我的情绪我做主
对自我情绪的认识与管理是小学阶段心理健康课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几乎每个年级都涉及个体情绪管理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并得到相应的情绪体验,如遇见顺心的事情就会产生开心、快乐等正向情绪,反之则会产生难过、伤心、烦恼等负向情绪。
例如,在某节心理健康课上,教师首先预设了情绪调色单,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同情绪;然后让学生在“暖心房”了解李明同学被同伴误解导致两人争吵的故事,并代入自己的情绪感受;随后让学生再次使用情绪调色单体会自己的情绪感受;最后以学生第三次使用情绪调色单来自省情绪结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整个事件的始末,探究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找到负向情绪的调节办法,改善同伴关系。当三张由同一个人绘制的情绪调色单全部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能够认识到:当一个事件发生后,自己对待事件的想法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从而告诉学生要理性看待事件,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二)善于倾听,勇敢表达
四年级教学中重点涉及“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勇敢表达自我”两方面的心理健康课程,这也是小学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实现预防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重要一环。
教师通过“暖心房”情景故事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班级成绩最好的小明即使当组长,也不应该产生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别人的想法,而应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表达氛围,让所有组员都能够专注、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积极总结大家的想法,形成小组共识,完成小组任务,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三)打造丰富的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风靡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朋友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心理健康教育“我的朋友圈”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故事—吴军的烦恼,引导学生提高自己朋友圈的开放程度,因为多开放一点就会多吸引一些不同类型的朋友,让朋友圈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朋友圈里的人也能获得共同成长。
(四)学会自我保护
学生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其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时,不一定会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同时提醒他人不要做出不良行为。
例如,在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同学因为小A长得胖给他起了“八戒”这个外号,导致小A同学非常烦恼进而萌发厌学心理一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如果他人行为让自己感到非常不舒服,那么就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如果遇到的情况是自己无法处理的,也不能一味地退缩与忍让,可以向大人及警方求助,学会勇敢保护自己。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和交往能力,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因此,教师应分析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入挖掘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与校园欺凌现象产生原因相关的内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顺巧.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原因及对策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9(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