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笑 王燕珍 曲洪建
摘要: 纺织类非遗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然而纺织类非遗的发展存在大众认知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有效的传播策略对提高大众对非遗认知度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基于百度指数对纺织类非遗的公众关注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民俗相关的纺织非遗关注度时间规律性较强,受民俗活动、旅游季等影响较大;传统美术类与技艺类纺织非遗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影响关注度的突发事件为科教纪录片、非遗活动、时政等;经济、教育、纺织服装业发展较好与当地政府对非遗发展较为重视有关,该地区对纺织类非遗关注度较高。由此,根据关注度时空特征对纺织类非遗传播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 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度指数;传播策略;时空特征
中图分类号: TS94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1005207
引用页码: 011109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1.009(篇序)
Study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its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Baidu index
LI Chunxiao, WANG Yanzhen, QU Hongjian
(School of Textiles and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strong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many problems like low public awareness,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ublic attention of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Baidu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lated to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has a strong regularity of attention time, which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folk activities and tourism season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s greatly affected by emergencies. The emergencies that affect peoples attention are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documentar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and current politics, etc.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education and textile & garment industries is related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area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ttention.
Key words: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idu index; communication strategy;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2018年5月21日,经商财政部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目录中共383项非遗项目,纺织类非遗占104项,近三分之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7—2019年连续三年举办了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各方对于纺织类非遗越来越重视,徐昕玥等[1]、安妮等[2]对纺织类非遗的资源进行了整理研究,另有学者对基于服装产业链的纺织非遗传承[3]、纺织类非遗产业化适应性[4]、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纺织类非遗现存问题主要有:人才匮乏;产品创新不够;市场混乱;销售渠道单一;消费者认知度底,需求量小;产业链不完全;发展不平衡等。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有:產学研结合;完善非遗相关法律条文;发展上销售渠道;新媒体传播等。但相关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未有实证分析。解决非遗发展问题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认同,而传播是解决根本问题的重要手段。现有国内关于百度指数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传播、宏观经济、消费行为等领域,如对旅游人数、宏观经济走势[5]、消费行为[6]等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或以百度指数判断某一传播方式的传播力大小[7]等。陈秀芳等[8]基于百度指数对印染类非遗关注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针对关注度未来趋势的预测及影响因素的简要分析,并未对其时空关注度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本文通过百度指数对纺织类非遗的关注度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关注度时空特征对纺织类非遗进行分类研究,比较并找出其有效的传播途径,对纺织类非遗的传播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1 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民搜索引擎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表明:百度搜索在搜索引擎用户中的品牌渗透率达到90.9%,位居国内搜索引擎排名首位。百度指数是以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和。百度搜索指数可以反映不同关键词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用户关注度”[9]。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纺织品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及民俗三大类别[10],国家级纺织类非遗86项(不包括子项),共30项被百度指数收录。其中传统美术类8项,传统技艺类9项,民俗类13项。由于蜀绣干扰性太强(有一首同名歌曲),故选取除蜀绣外的其余29项,并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三大类进行下一步研究。
2 纺织类非遗关注度时间特征
2.1 传统美术类
2.1.1 总体趋势
以年为单位记录各项纺织非遗日均搜索指数,得出传统美术类纺织非遗关注度整体趋势,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苏绣逐年下降,湘绣、(北京)绢花缓慢下降,粤绣、汴绣、瓯绣、庆阳香包总体平稳。
2.1.2 时间特征
以月为单位用鼠标截取所需時间点的搜索指数,2015年—2019年共60个序列样本,各项目时间关注度特征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关注度时间特征可分为有规律型与无规律型两类。
1)规律型。例如庆阳香包与(北京)绢花呈现一定规律。庆阳香包每年端午节关注度高,受民俗节日影响较大。(北京)绢花每年6月关注度较高,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在此时间段北京市政府及相关机构会举办各样非遗活动,如“京津冀非遗联展”“手艺守艺科普教育”等活动,故关注度会随之提升。
2)无规律型。五种刺绣无规律性特征,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苏绣、湘绣此特征较为明显,通过百度对非遗项目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与峰值时间节点相应的事件,由于单日日均搜索指数与单月日均搜索指数存在差异。本文综合单日与单月日均搜索峰值事件对其进行记录整理,根据内容将时间类型划分为科教纪录片、时政、影视剧、综艺娱乐、非遗活动等,见表1。
汴绣、瓯绣总体平稳无明显峰值,故未记录。蜀绣、苏绣、湘绣、粤绣作为四大名绣,关键词搜索的关联性较强,故搜索趋势呈现类似的特点。其中苏绣、湘绣、粤绣在2017年3月均出现峰值,调查发现在三者的关联资讯中均出现了以刺绣为主题的电视剧《因为遇见你》,说明影视剧对非遗关注度影响作用明显。
2.2 传统技艺类
2.2.1 总体趋势
以年为单位记录各项纺织非遗日均搜索指数,得出传统技艺类纺织非遗关注度整体趋势,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南京云锦、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明显下降后逐渐平稳,蜡染、蓝印花布、蜀锦缓慢下降,宋锦总体平稳;香云纱染整技艺、缂丝织造技艺缓慢上升,扎染明显上升。
2.2.2 时间特征
1)规律型。由图4(a)可知,扎染、蜡染、蓝印花布时间规律较明显,其风格特点为民族风格较强,制作技法相对简单易学,各样教学活动可参与性较高。每年寒暑假关注度较低,由关注人群年龄特征可以推断,关注此类非遗的多为高校学生,与陈秀芳等[8]研究结论一致。
2)无规律型。由图4(b)可知,云锦等纺织非遗无明显时间规律,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云锦、蜀锦、宋锦、缂丝古时均服务于皇家贵族,此类非遗工艺要求较高,成品制作耗时费工,在当今市场其产品美学价值、交易价格较高。
表2为传统技艺类关注度峰值事件统计。传统技艺类纺织非遗整体关注趋势大多是平稳或是下降,香云纱例外。通过香云纱峰值事件可以看出,纪录片的传播形式对大众关注度的影响效果较为显著。
2.3 民俗类
2.3.1 总体趋势
以年为单位记录各项纺织非遗日均搜索指数,得出民俗类纺织非遗关注度整体趋势,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苗族服饰、蒙古族服饰、藏族服饰、维吾尔族饰、回族服饰波动型总体上升,朝鲜族服饰、布依族服饰、侗族服饰、瑶族服饰、彝族服饰、畲族服饰、黎族服饰、哈萨克族饰总体平稳。
2.3.2 时间特征
由图6可知,民俗类纺织非遗整体规律性较强,每年3月、9月关注度最高,其次为5月、10月,与开学季、旅游季关联性较高。同时也会受到突发事件影响,出现些微偏差,如藏族服饰。藏族服饰2019年的关注峰值偏离了9月,出现在10月,调查发现2019年10月播出的《爸爸回来了》《各位游客请注意》《穿在身上的艺术》等综艺均有涉及藏族服饰相关内容,也再次说明综艺娱乐类传播方式对提升非遗关注度有显著作用。
3 纺织类非遗关注度地域特征
3.1 各地区关注度
检索2015—2019时间段三类纺织非遗项目累计关注度排名前10的省份(或直辖市)数据并进行记录整理,其中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四川、河南8省市对三类纺织非遗关注度均排在全国前10,对此8省市做总体关注度统计,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多数非遗原产地对该项目关注度最高。江浙沪、北京地区更倾向关注苏绣、云锦、香云纱、缂丝等民族色彩较弱,工艺美术感较强的非遗项目。云贵川西南地区对民俗类纺织非遗更为关注。
3.2 关注度地域特征
各项非遗搜索指数排名前10的省市中,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5省市均在榜上,结合表3累计搜索指数排名,对该5省市特点做进一步分析可知,对纺织类非遗关注度高的几个省市(除北京)均为沿海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北京属政治中心,对政府发布的各样政策落实度较高,故对非遗关注度相应较高。
前人研究表明,旅游、经济、教育、政策等均会对非遗发展产生影响[11]。教育会提高人的知识涵养,使人对非遗产品的文化认同相应增强,进而会提高对非遗的关注度;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的消费能力成正比,在物质需求被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所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于非遗类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会更高;文旅融合被证实是非遗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对非遗的关注度相应会较高;政府始终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主导者,非遗项目较多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会对其更为重视,相应政策的发布会影响群众对其产生更多的关注。由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获得各地区高校数量,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获得各地区国家级非遗数量,由《中国统计年鉴》获得各城市年接待旅游人数、人均GDP等数据,见表4。其中广东年接待旅游人次与该省人口数量均为全国首位,江苏高校数量为全国首位,北京人均GDP为全国首位,浙江国家级非遗数量为全国首位,山东国家级非遗数量与人口数量均为全国第二位。人口基数会影响搜索指数的累计值,除此之外,根据搜索指数值与各地区特点分析总结再次佐证了:旅游(接待旅游人次)、政策(非遗数量)、经济(人均GDP)、教育(高校数量)均会对非遗关注度产生影响。
4 结果分析
4.1 时间特征
传统美术类纺织非遗无明显时间规律,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其中的庆阳香包因与民俗节日相关,故呈现时间规律性。(北京)绢花因近几年各方对“文化遗产日”的重视,随之举办各类活动,故关注度相应提升。湘绣由于地理原因,也会受到旅游业影响,时间关注度特征与民俗类纺织非遗变化类似。
传统技艺类纺织非遗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呈现时间规律,与教学活动活跃度相关联。其中扎染因近年来教学活动比较普及,以及简单易操作、参与性较强等特点,总体上升较明显且峰值差异较大。云锦、蜀锦、宋锦、香云纱等无明显时间规律,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
民俗类纺织非遗关注度时间规律性较强,与开学季、旅游季、民俗活动等时间节点相契合,如藏族服饰相关搜索之一为九寨沟旅游,而搜索指数与旅游人数成正比。藏族服饰每年3月、9月关注度较高,但2019年因10月播出的综艺、纪录片及服装秀等影响,使该年份的峰值偏离到10月,可见外部因素对于纺织类非遗关注度的影响是普遍性的。
影响各项纺织非遗关注度的峰值事件主要为影视剧、综艺娱乐、时政、科教纪录片、时装秀、赛事活动、非遗活动等。且科教纪录片或综艺娱乐与较为大众熟知的艺人有关联时,引起的关注度会更高。
4.2 地域特征
江、浙、沪、京地区更倾向关注民族色彩较弱,工艺美术感较强、产品有一定的实用性、普适性(如日常可穿着服饰等),且成品价格较高的纺织非遗,如苏绣、云锦、香云纱、缂丝等。云贵川西南地区对民俗类纺织非遗更为关注。大多数纺织类非遗原产地地区对其关注度较高,但藏族服饰原产地西藏、青海对其关注度不高,可见关注度与经济、教育发展程度相关。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对纺织类非遗总体关注度较高,分析其原因:旅游业发展较好,利于文旅融合;经济发展较好,人们更关注精神需求;教育水平较高,利于产学融合;非遗项目多,当地政府较为重视非遗的发展。
4.3 对策建议
由于政府的重视,各界各层开展了许多非遗相关工作,但并不是每一种都产生了实际积极的效果,如:中国美术馆收藏刺绣精品,但引起的关注度并不高;云锦博物馆的开放对于全国范围关注度而言影响效果并不明显;某些影视剧中涉及非遗内容但并未取得良好宣传效果等。社会上各个年龄层、阶层的人群习惯使用的社交媒体不同,接受信息的渠道也不同,应该在各个渠道都进行相应的信息传播,让各阶层的人较容易地接收到非遗相关信息。对于纺织类非遗的传播应注意保留其原真性,并找准合适的传播途径,分层次分阶段进行非遗宣传推广,根据现有非遗传播途径将其分为四层。
第一层:教育、时政。由关注度时间特征可知,目前纺织类非遗高校教育工作已见成效,应继续发展教育,培养未来非遗工作者,解决非遗人才缺乏问题。时政类传播对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有显著影响,纺织类非遗应积极争取在政治、国际舞台活跃的机会,如政交活动、世博会、文博会等。
第二层:科教纪录片、综艺娱乐、影视剧等。影视、综艺娱乐、科教纪录片等传播方式受众较广,对非遗的原真性保留度较高,可以有效提高大众对于纺织类非遗的认知度,进而对其产生兴趣。需注意的是,非遗影视化应避免鼓吹式宣传,而要自然呈现非遗最本真的美,让观众自己感受、评价,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
第三层:旅游、非遗活动等。纺织类非遗应利用好旅游业的机遇,采用非遗原产地同心圆式发展,打造非遗特色品牌,寻找更多提升非遗关注度的可行方式。与民俗相关的纺织类非遗应着重非遗+非遗的方式进行传播,既能保持非遗的原真性,又可以有效提升关注度。从扎染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可以看出,大众更喜欢可以一同参与的非遗项目活动。其教学互动活动如手工扎染大学校园、居民扎染课程、KK直播《可爱中国》走进大理扎染教学等,可借鉴参考。
第四层:时尚秀场、产销跨界等。有一定群众基础后考虑进行非遗跨界融合发展,进一步地根据纺织非遗自身特色进行产品创新,如服饰类、文创类等。
正如“注意—兴趣—记忆—欲望—行动”模式,只有完善了整个传播链条,逐步加深大众对于非遗的文化认知、认同,才更有可能将非遗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真正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5 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方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由于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在非遗发展进程中难免产生阻力或断层,有效的传播策略对提高大众对非遗认知度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用价值较高的纺织类非遗而言更为重要。本文通过百度指数对纺织类非遗的公众关注度进行分析,根据关注度时空特征总结其规律,并对纺织类非遗传播提供对策建议,以此为相关工作者制定纺织类非遗发展策略提供帮助,有助于纺织类非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