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流动人口时空特征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

2016-12-27 18:06巴姗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时空特征

巴姗

内容摘要:本文以全国人口第五次、第六次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六普”)数据为基础,分析我国省内流动人口时空演变特征,并对省内人口流动的城镇化效应进行剖析。得出省内流动人口分布时空规律和各类人口流动模式相对量差异,最后从人口流动角度出发预测未来我国城镇化中主要的人口流动方向。

关键词:省内流动人口 时空特征 城镇化效应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9亿人,相比2010年增加了约1800万人,而省内流动人口占其中大部分,这是人口流动现状的重要特点及未来趋势。以往学者从全国与区域、省、区县、城市与城市内部多个层面对流动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但大多关注省际流动人口而忽视省内流动人口,且大部分研究单从绝对量上进行描述,很少从增长率、相对比例层面进行分析。

从城镇化角度切入的既有研究表明,全国层面上“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就可以提高0.4个百分点”(陈丙欣等,2013),人口流动深刻影响城镇化格局与进程(殷江滨等,2012),且这种城镇化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王亚力等,2014)。考虑到省内省际流动人口的实际比例情况,占绝大部分的省内流动人口的城镇化效应会更加突出。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省内人口流动,以全国“五普”、“六普”数据为基础,从空间格局、增长率和相对比例三方面分析我国省内流动人口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以广东省为例探讨省内人口流动的城镇化效应,为协调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与概念界定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CNKI)中的广东省“五普”、“六普”数据。研究中流动人口指广义流动人口,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不排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

省内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

(一)流动人口总体特征

2000-2010年间,广东省流动人口总数最多,各省流动人口平均数由460万上升为840万,平均增长率86.74%;各省流动人口总量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由1.05上升为1.21,省际差距拉大。2000年,流动人口总量大于1000万的仅有广东省,到2010年新增了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7个省(市),且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而流动人口量小的省主要集中于西北、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陕甘宁青和东部的京津沪苏浙等省市流动人口增长最快。根据各省流动人口增长率和省内流动人口增长贡献率(省内流动人口增长贡献率=省内流动人口增量/总流动人口增量*100,分类以流动人口增长率、省内流动人口增长贡献率的平均水平为标准)可将全国各省分为四类(见表1),西北地区流动人口增长主要依靠省内流动人口增长,而东部地区则主要依靠省外流入人口增长。

(二)省内流动人口

从绝对量看,省内流动人口以广东、山东、浙江、河南等人口大省为多,区域分布上则以东部地区为主,但是区域集中特征并不明显(见图1)。各省省内流动人口变异系数由2000年的1.51上升到2010年的1.63,省际差距扩大。各省省内流动人口平均数由330万上升为560万,平均增长率77%,西北地区陕甘宁青和西南地区渝黔桂等省份增长速度快,而东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增长相对较慢;各省省外流入人口平均增长率107%,大于省内流动人口增长率(见图2)。

从比例结构看,各省总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人口占比由2000年的75%下降为2010年的73%,但仍然占绝大部分(见图3),其变异系数由2000年的4.6下降为2010年的3.6,省际差距缩小。区域分布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占绝大部分,并且中西部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占比从2000年到2010年有所提升,而东部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了6.24个百分点,京津沪浙苏五省份下降趋势尤为明显(见表2)。

(三)近邻、中程流动人口

按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划分,可将省内人口流动分为近邻流动和中程流动。近邻流动指县内或市内各乡、镇、区之间的流动,中程流动指省内跨县(市)的流动(叶裕民等,2004)。

2000-2010年,各省近邻、中程流动人口以山东、广东、河南等人口大省为多,近邻、中程流动人口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6.72%、143.98%,对省内流动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62.36%,中程流动人口增长快于近邻流动人口增长且对省内流动人口增长的贡献率大于近邻流动人口。

2000-2010年,全国省内近邻流动比例由65.29%下降到50.83%,各省近邻流动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省内近邻流动比例低于50%的省份由2000年的仅上海、广东两省增加到2010年的西藏、广东、江苏等12个省,也即省内以中程流动为主的省份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省份仍然以近邻流动为主(见图4)。在各省近邻流动人口普遍增长的情况下,其比例有所下降,说明2000-2010年间各省省内中程流动人口大幅增加。从区域来看(见表2),各区域流动人口以近邻流动为主,中部和东北地区尤为明显。

省内人口流动的城镇化效应——以广东省为例

2000-2010年我国省内流动人口具有与总流动人口不同的时空演变特征。这些不同特征的流动人口对各省的城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为对省内人口流动的城镇化效应有更清晰的认识,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在区县尺度上分别对省内人口流动的户籍人口城镇化和常住人口城镇化效应进行分析。

第一,省内人口流动对于户籍城镇化有正向激励作用,近邻、中程流动户籍城镇化效应分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省内流动人口能见度(省内流动人口能见度指常住人口中省内流动人口占比,表征省内流动人口活跃程度)高度相关(见表3),意味着省内人口流动越活跃,则由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转变的可能性更大。比较2000、2010相关系数发现,中程流入人口能见度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正向影响增强,而近邻流动人口能见度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正向影响减弱,说明中程、近邻流动人口特征分化更加明显,近邻流动以半城镇化为特征,而中程人口流动更倾向改变户籍,实现彻底城镇化。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省内中程流入人口占比正相关、与省内近邻流动人口占比负相关。同时,2000、2010年相关系数的变化表明近邻流动人口能见度上的拉动效应减弱而相对比例上的拉低效应增强,结合近邻流动人口总量增长、省内占比下降的特征,可以判断近邻人口流动不变户籍的特征在强化,若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则近邻人口流动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弱,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

第二,省内流动人口与城镇人口高度相关,中程流动以城镇为流入地倾向更加明显。城镇人口与流动人口高度相关(见表4),中程流入人口相比近邻流动人口与城镇人口相关性更大。总流动人口中近邻流动占比会负向影响城镇人口,而中程流入人口占比会正向影响城镇人口(见表5)。因为流动人口多以城镇为目的地,因此城镇人口与流动人口高度相关。省内流动人口对城镇人口正向激励效应强于省外流入人口,可能主要与省内流动人口与省外流入人口的数量差距相关,而中程流动人口对城镇人口正向激励效应强于近邻流动人口,除了与二者数量差距有关外,更主要在于中程流动人口更多流向城镇而近邻流动人口流向更为分散。

第三,省内流动对常住人口城镇化影响更大,中程流动对常住人口城镇化影响更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流动人口绝对量、流动人口能见度、流动人口相对比例均相关(见表6和表7)。从绝对量看,省内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关性更大。相对比例看,省内流动人口能见度、中程流入人口能见度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度正相关,说明省内人口流动尤其是中程流动的活跃程度可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第四,省内人口流动相比省际人口流动而言,具有更均衡的城镇化效应。比较省内、省际人口流动的城镇化效应可以发现,省外流入人口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无显著作用,省际流动实现异地城镇化的可能性不大。相比之下省内流动及其城镇化效应区域之间相对均衡,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和降低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通过对2000-2010年我国省内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增长、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我国省内流动人口具有与总流动人口、省际流动人口不一样的时空特征,并以人口大省为多且相对均衡。

第二,东部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占比大幅下降,而中西部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占比有所上升。

第三,各省近邻、中程流动人口主要以人口大省为多,中程流动人口增长率和对省内流动人口增长的贡献率均高于近邻流动人口,同时中程流动人口比例也有所上升。

通过区县尺度上对省内人口流动的城镇化效应的探索可以发现:第一,从绝对量看,省内人口流动相比省际流动对常住人口城镇化影响更大,但省内、省际人口流动对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无显著影响。第二,从相对量看,省内人口流动尤其是中程流动的活跃程度对于户籍人口城镇化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的正向激励作用非常明显,且强于近邻流动活跃程度对城镇化率的正向影响。第三,从结构看,省内中程流动人口比例对城镇化具有正向激励效应,而省内近邻流动人口比例对城镇化具有拉低效应。

(二)讨论

从人口流动角度出发,未来我国省内人口流动将以中程流动为主,中程流动对于城镇化水平有显著提升作用,考虑到省际流动、近邻流动实现完全城镇化的可能性较小,未来我国城镇化将是围绕人口中程流动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更有利于缩小户籍城镇化水平和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距,更有利于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更有利于降低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

人口流动的城镇化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动人口的特征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镇化效应的不同。同时,人口流动在城乡选择上也存在区域差异,意味着不同区域流动人口的城镇化效应会不同。广东省的特征并不能代表其他省份,因此进一步探讨全国不同区域流动人口的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城镇化效应,对于各区域的城镇化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城镇化也包含土地、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意义,人口流动在土地、产业结构等其他层面上的城镇化效应的探讨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玉.中国人口流动格局的十年变迁与思考——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 2014,35(2)

2.段成荣,袁艳,郭静.我国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J].西北人口,2013,34(6)

3.王桂新,潘泽瀚.我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3)

4.乔晓春,黄衍华.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19(1)

5.刘盛和,邓羽,胡章.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 2010,65(10)

6.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等.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

7.鲍常勇.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7,31(6)

8.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

9.陈丙欣,叶裕民.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3)

10.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问题,2012(12)

11.王亚力,吴云超,赵迪等.基于流动人口特征的环洞庭湖区县域城镇化的水平和性质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11)

12.叶裕民,黄壬侠.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市化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时空特征
能源活动碳排放核算与减排政策选择
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我国女子链球项目备战伦敦奥运会重点队员投掷技术的诊断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