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靓,罗雯婷,李亚娟,2,3*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湖北协同创新中心),武汉 430079;3.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武汉 430079)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率于2018年已达到59.58%,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推动乡村城镇化的重要动力,而乡村民族旅游作为新常态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乡村转型升级和乡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产业.然而当前的乡村旅游以及城镇化研究多集中在大城市边缘区[1]和传统乡村地区[2-3],对于山地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研究欠缺.
旅游城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类型,是近几年旅游地理学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内容[4].旅游城镇化现象起源于福特时期的高工资和大众消费,成熟于后福特时期[5],目前国外针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案例分析的旅游城镇化类型研究、特征研究、动力机制研究以及影响研究.Mullins最早提出旅游城镇化概念,认为是发展旅游业的地区为给游客提供一系列服务,使得相关行业居民在此聚集,基于旅游娱乐销售和消费而形成城镇[6].在此基础上,有研究将美国旅游城市分为旅游大都市和休闲城市来检验Mullins提出的旅游城镇化理论的适用性[7],Kiran以印度为案例地,总结分析了宗教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城镇化过程[8].旅游城镇化的特征研究中,Mullins最早概括总结了旅游城镇化的7个特征[6],并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旅游城镇化与明显的小资产阶级存在联系在一起[9].随着旅游城镇化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游客的空间移动、基础设施和服务、休闲与文化活动是城镇化发展的3个动力[10],此外在以土耳其阿拉尼亚为案例地的研究中发现房地产建设会推动当地的旅游城镇化水平[11].旅游城镇化的影响研究中主要关注城镇化对经济发展[6,12]、人口与社会结构[13-14]、土地利用[15-16]、生态环境[17]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旅游城镇化研究起源于21世纪初黄震方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旅游城镇化问题的关注,认为旅游城镇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18].国内旅游城镇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城镇化概念探讨、发展模式总结、旅游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以及动力机制研究,自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以来,学者们对于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在旅游城镇化的概念研究中,学者们的将旅游城镇化总结为阐述旅游驱动下的人口、地域空间、消费结构等特征发生改变并相互影响的过程[5,18-20].并基于A-T-R理论[21]、地理区位条件[22]、驱动旅游城镇化核心要素[23]、资源—市场—资本特征[24]等不同的理论视角,总结了旅游城镇化多元的发展模式.此外,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回归模型、响应度模型等来进行验证[25-27].国内学者以湖南凤凰县[28]、杭州市梅家坞[29]、重庆市黄水镇[30]等地区为实证案例来了解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总结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丰富了我国旅游城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旅游城镇化化的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旅游城市、旅游城镇、大城市边缘区和传统乡村地区,对山地民族地区关注不够;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特征研究、影响和机制研究方面,对旅游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水平的关注欠缺,较权威的旅游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位于山地民族地区的恩施州为例,尝试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环境五个维度构建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分析旅游业发展对民族地区的人口、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景观环境带来的影响,诊断旅游城镇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和脆弱性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对恩施州实现精准脱贫以及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面积2.4 km2,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两市.恩施州是多民族聚集地,目前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较多,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发展.恩施州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以及巍峨凶险的山地景观为恩施州吸引大量游客,目前有A级景区35个,其中4A级以上景区有20个,2018年旅游收入达455.4亿元,占恩施州GDP的52.29%[31].以恩施州为代表的鄂西山地少数民族地区是十三五期间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实现帮助落后偏僻乡镇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32-33],对于经济落后但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能驱动当地城镇化进程[28,34].本文选取典型山地民族地区恩施州为案例地,研究其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影响旅游城镇化进程中的限制性因素.
2.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关于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部分学者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结合实际探索性提出评价指标体系[35-36],有学者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标准提出以人文本、统筹城乡、集约高效、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评估指标体系[37].本文在借鉴学者们丰富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环境5个维度的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为突出旅游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效应,选取旅游收入占GDP比例(C7)、旅游收入增长率(C10)、A级景区数量(C24)等指标,构建侧重旅游影响的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取少数民族学生数(C20)指标突出本文以山地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的独特性.最终形成包括5个维度,13个要素,37个指标的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在指标体系中城镇登记失业率(C5)、城镇恩格尔系数(C12)以及乡村恩格尔系数(C13)为负向指标,其余都为正向指标.
2.1.2 熵权法 确定好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后,由于不同指标的贡献值不同,因此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权重赋值.本文采用熵权法进行赋值,其依据提供信息无序化排列的程度,数值越大反映该指标的信息量越大,在该指标体系中起的作用越重要.这种方法较为客观,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结果偏差,其计算步骤为:
1)指标数据矩阵标准化处理
设有p个评价年数,q个评价指标数,形成原始数据矩阵X=(xij)p×q,i=1,2,3,…,p,j=1,2,3,…,q;p=9,q=37.由于有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需要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为:
表1 恩施州旅游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Tab.1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dex weight of Enshi tourism urbanization
2)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比重
3)计算熵值
其中,k=1/lnq,当Uij=0时,取对数值无意义,因此规定当Uij=0时,Uij×lnUij=0.
4)计算指标权重
6)计算指标评价值
Zij=Wi×Rij.
本研究中数据来源主要有湖北省2011年-2019年统计年鉴,2010年-2018年恩施州年统计年鉴,2010年-2018年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还有一些指标数据由计算公式获取,即把在统计年鉴上获取的基础数据根据公式计算所得.
从表1的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指标权重可以看出,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权重相差不大,社会城镇化水平最高,权重为0.271 7,其次是经济指标,所占权重为0.225 0,第三位为生态环境指标,所占权重为0.198 6,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别为人口指标和空间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0.195 5和0.109 5.
出现以上结果主要是由于山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与一般地区的城镇化存在差别,恩施州的山地少数民族位于边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其资源非常丰富,旅游发展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当地重要的脱贫手段,居民生计方式发生巨大变迁,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居民的民生问题随之也得到巨大改善.恩施州各级旅游吸引物约有530个[38],而能够有效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前提便是提供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满足游客的需求.随着游客的大量进入,当地居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外来文化,当地不可避免的会围绕旅游景区呈现一定区域内社区城镇化倾向,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当地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0.093 7)的改善,其次是当地的教育水平(0.082 5),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展教育的硬件设施以及教师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极大提升,受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极大提高了当地的城镇化水平.旅游支持系统(0.067 1)设施的建设对社会城镇化水平影响较大,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接待游客的能力进而影响当地旅游发展.医疗水平(0.028 4)反映了该地区的民生保障力度,其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一定程度也反映着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可以看出社会指标能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当地的旅游接待水平,是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权重最大的重要测度指标.
其次权重较高的是经济旅游城镇化水平,恩施州山地民族乡村地区发展旅游前以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十一五期间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恩施州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乡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2000年之前恩施州一直保持着“一、二、三”(43.1∶28.8∶28.0)产业序列结构,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日渐增加,一直到2018年三产比重发生巨大改变,形成“三、二、一”(46.9∶34.0∶19.1)的产业序列结构.旅游的发展改变了恩施州原来单一的经济渠道,在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旅游经济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在经济指标中经济发展质量(0.092 5)所占权重最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的高低对人口、社会发展、生态等具有重要影响.经济产业结构(0.063 9)与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结构(0.068 6)所占权重相差不大,2018年恩施州旅游收入455.4亿元,占当地生产总值的52.34%,比重占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恩施州从第一产业为经济支柱发展到目前以第三产业为领头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恩施州向更高层次的城镇化水平迈进.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反映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民族地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口城镇化,恩施州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乡村居民与外来城市居民的交流机会增多,乡村旅游大力推动整个乡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传统乡村模式逐渐社区化,农业人口下降,城镇化率直线上升,人口集聚指标(0.124 1)可直观反映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前流向州外以及省外打工的居民现在都积极参与到当地的旅游活动中,同时也流入较多外来旅游投资者和经营者,人口就业指标(0.071 4)反映了旅游发展使得乡村人口回流引发的新的城镇化现象.
生态环境指标就长远来看对于推动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的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经济的发展必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近年来由于恩施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大量涌入、外地居民不断迁入,传统乡村景观经历不同程度改造,旅游设施的开发、商店饭店的建立、娱乐设施的建造,山地民族地区的快速城镇化特别容易受到生态环境的挑战,带来诸如自然资源的枯竭或自然灾害风险的增加的挑战.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生态环境指标所占的权重将会增加,在推进旅游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态建设指标(0.148 1)反映了恩施州的生态旅游发展以及生态建设情况,反映了推进生态宜居的城镇化进程,环境保护指标(0.050 5)可以看出当地对日常环境的保护意识,目前恩施州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资源是恩施州发展旅游经济的根本,避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做法,寻求以生态为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空间指标权重相对较小,其中空间密度指标(0.069 2)权重较大,主要反映了恩施州的游客承载力,当地由于旅游的旺盛发展,旅游、商贸用地不断增加,能否满足当前游客量的空间需求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地的旅游城镇化水平程度.土地功能指标(0.040 3)反映了恩施州的用地情况,恩施州2000年-2010年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但在2010年之后由于“荒地改为耕地”“林地改为耕地”等措施,恩施州耕地面积在2010年-2018年期间面积基本上没变,还有所增加.由于目前城市郊区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居民更愿意选择在郊区居住,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城市的空间尺度反映了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
可以看出在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测度中权重占前10名的指标分别为人口指标中的迁入人口数、旅游客流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经济指标中的第三产业增长率以及旅游客流增长率指标,社会指标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及每万名学生学校数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中的公园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标,这些指标对于反映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都十分重要,称之为恩施州旅游城镇化进程中的限制性因子.
所占权重最大的是旅游客流增长率指标(0.062 0),反映了恩施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及市场潜力,且恩施州接待游客的数量关系到本地的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因此接待游客的增长率对于推动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0.055 8)以及公园数(0.053 8)所占权重排名分别为第2、3名,这两项指标均反映了恩施州的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近几年来恩施州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对旅游相关服务设施的开发的同时也要注重居民居住生态环境的提升,公园个数的增加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绿化还为群众提供日常休憩场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加促进了绿色、生态、低碳的城镇化进程;第4名是旅游收入增长率(0.050 6),近五年恩施州旅游收入以每年约25%的增长率稳定增长,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共同发展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恩施州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的4.20%下降到2018年的1.37%,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0.049 9)也是反映旅游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施州通过发展“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丰富经济形态,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多元生计选择,农村劳动力逐渐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转移,包含旅游业、批发零售业、交通业、住宿餐饮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经济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产业所占比例(0.044 7)指标能够有效反映当地的旅游城镇化水平;迁入人口数(0.042 8)一般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居住人员、外来求学人员、外来工作人员等,恩施州发展旅游后吸引大量为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需求的外来投资商,开展围绕旅游活动的相应商务活动,这些人员来恩施州进行临时性暂居或直接长久性居住此地,带动恩施州的经济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每万名学生学校数(0.040 0)反映了恩施州的教育硬件设施状况,基础教育资源的丰富能够创造更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本地城镇化建设;排名第9的城市建成区绿化率(0.038 5)反映了城市内绿化程度,生态绿色发展驱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0.029 9)反映了城镇居民居住的空间密度和舒适度,居民的居住环境是衡量旅游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由计算公式得出各指标的评价值,研究准则层每一维度的指标在2010年—2018年的时序演变态势,由图1所示.2010年空间指标在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中分值最低,人口指标分值最高,说明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最高,在推动整体旅游城镇化进程中贡献最大.经过9年的发展,旅游行业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社会发展和经济的旅游城镇化水平始终保持着较高地位.在2018年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旅游城镇化水平最高,其次依次为生态环境、经济、空间以及人口指标.2018年人口旅游城镇化水平最低,说明城市人口数目的增加以及人口就业情况相比其他因素对恩施州旅游城镇化的影响较小,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指标在恩施州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符合目前我国提倡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大趋势.
图1 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指标评价值趋势图Fig.1 Trend evaluation index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Enshi prefecture
针对本文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评价值的分析结果以及现阶段恩施州旅游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1) 以实现“ 人的城镇化”为根本目标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比例、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必须逐步改变传统的增长导向型城镇化模式,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旅游城镇化更关注的应该是所在地区的“人”,也就是恩施州本地居民.发展旅游是当地居民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为当地提供了大量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的修建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这些都有利于乡村人口身份的转变,推动旅游城镇化进程.恩施州民族旅游地不同于传统景区,具有原住民生活场所和旅游资源的双重属性,是原住民与其居住自然背景长期作用、相互影响下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为社区内所有要素赋予了旅游功能,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创造者、文化持有者和传承者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作为社区资源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居民是民族社区旅游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社区居民的利益和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势必会加深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影响甚至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切实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处理好原住民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加快恩施州旅游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前提.
2) 以产业融合促进恩施州旅游城镇化进程
由上述研究可知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推动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发展旅游可带动第三产业与众多产业联合发展,以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旅游城镇化进程.通过促进恩施州旅游产业链横向整合:建立区域性旅游协作,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乡村旅游景区可以与城市著名旅游景区联合构建旅游线路,加入区域旅游整体推广的大环境中,要通过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网络,实现旅游信息和客源共享,实现城乡旅游景区之间的合作和双赢;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纵向整合:产业链纵深化就是要以旅游企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形成生产和销售产品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旅游产业带动诸多产业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旅游地.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通过旅游产业链中的龙头旅游产业集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点”带动“线”,再由“线”带动“面”的发展.以旅游商品为突破口,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当地经济高速发展,加快恩施州旅游城镇化进程.
3) 本质上突破空间界限,强化旅游城镇化的深度和广度
从恩施州当前旅游发展的空间特征来看,当前的景区化开发模式使社区内所有要素从原有的自然背景、生产、居住、文化和服务功能转化为以满足游客为主的观光服务旅游功能,形成了全域旅游功能化.此发展模式最大的特点便是圈定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制定相关的旅游规划对各类社区要素进行景区化管理,忽视了民族社区自身作为生活社区的生活功能、与周边社区地缘性关联以及与本底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特殊性,忽视了社区内外部的生存关联性.特殊的地理背景下,少数民族居民与所依托的特殊地理背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兼容的人文-生态复合系统,该系统是区域性的,单个社区为复合系统中的子单元.景区化的开发割断了子单元与区域复合系统和其他子单元小型复合系统的空间关联、生存关联和社会性关联,容易造成旅游核心社区与外围社区之间邻里关系的恶化.
针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特点和当前全域景区化开发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全域景观化模式,从空间上打破单个社区特定旅游空间活动的限制,将旅游景点发展为点-轴-网的版块景观区域,强调社区之间、社区内外以及社区与生态背景之间,旅游空间与环境、社会、生活和生产空间的融合;从社区要素功能上,自然背景、生产、生活、民族文化和服务性景观要素强调其多功能型,重视其自然属性和自主管理性,而不过分强调其旅游功能性;从旅游经济特点上,实现门票经济到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实现.通过打破空间界限,强化恩施州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4) 重视生态环境保育工作,促进旅游城镇化水平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推进旅游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山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过快将会导致生态自然环境问题,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挑战.近年来恩施州实施的“恩施州旅游发展规划”“山体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条例”等,从旅游规划、法规、生态治理条例等多角度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与保育,推进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为64.65%,林木绿化率73.63%,全州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州生态保育成效显著,生态资源覆盖面大且分布广泛.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育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加强旅游过程中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景区可通过设置分类垃圾桶、循环滚动播放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选用新能源或节能型景区小交通、合理控制景区内游客容量;游客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在游玩时对大自然的环境影响减到最小;政府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印发相应宣传材料,唤醒大众环保意识,对旅游企业集团可进行环保工作的相关培训.保护好恩施州内的绿水青山和文化遗产资源,是推进旅游城镇化进程的不竭动力.
本文主要研究恩施州山地民族地区的旅游城镇化水平,根据旅游城镇化的研究梳理以及内涵的理解,基于全面性、区域性、针对性的原则,制定包括5个维度,37个指标的旅游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官方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数据来源,运用熵权法对不同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恩施州旅游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维度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依次为经济、生态、人口和空间维度;37个指标中权重排名前十的指标依次为旅游客流增长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数、旅游收入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迁入人口数、每万名学生学校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可以看出恩施州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是推动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2010年-2018年5个维度指标的评价值时序演变中社会和经济的旅游城镇化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生态指标具有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趋势.最后针对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提出围绕“人的城镇化”、促进产业融合、旅游开发突破空间限制、重视生态环境保育工作四项发展策略及建议,以期对其他民族地区加快旅游城镇化进程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