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智,丁长松,黄辛迪
(湖南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患者皮肤出现片状红斑或斑块,上覆白色、灰白色鳞屑,易于刮除,刮除后常见点状出血,中医称之为“白疕”“松皮癣”“干癣”等[1]。银屑病病情顽固且易复发,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014 年该病被WHO 定为“严重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据WHO 统计,银屑病患病率在0.09%~11.43%。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尚无根治办法[2]。中医治疗银屑病具有很大的优势和特色,本研究对湖南某中医院近两年皮肤科门诊部的银屑病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药物频次、功效及性味归经特点,应用MFP-tree 关联规则算法[3]进行挖掘,探寻中医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旨在为中医治疗银屑病提供用药参考。
1.1 数据来源 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部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年的银屑病医案。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银屑病的患者数据;②不同患者开具相同处方视为有效数据;③同一患者复诊所开不同处方视为有效数据。排除标准:①中医临床诊断为非银屑病皮肤病医案;②使用中成药、西药、外用药及物理疗法的患者。最终收集中药方剂664 首。
1.2 方法 将门诊系统数据导出,每味中药有唯一的处方ID,根据处方ID 可以确定每一首中药处方的组成。所有数据来自同一门诊系统,中药名称命名统一规范,没有同一种中药名称不一致的情况。经过处理,将遴选的医案处方通过Excel 构建银屑病数据库。
1.3 数据分析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 对处方的药物频次、方剂占比及性味归经进行分析,挖掘方剂组成中药的构成情况,并根据频数按照从高到低降序排序;采用关联规则分析中的MFP-tree 算法挖掘处方高频药物药对之间的配伍规律,总结中医治疗银屑病常用的药对和药组。
2.1 单味药频次分析 664 首方药共涉及133 味中药,累计频次10592 次,平均频次80 次,其中使用频次大于80 次的中药有26 味,使用频次共计9461次;使用频次小于80 次的中药有107 味,使用频次共计1131 次;使用频次大于80 次的药物频次统计见表1,其中使用频次排列在前10 的药物分别为茯苓、甘草、土茯苓、黄芩、赤芍、白花蛇舌草、山药、金银花、白鲜皮、防风,使用频次共计5574 次。
表1 使用频次大于80 次的药物(n,%)
表2 使用频次大于80 次的中药功效分类情况(n,%)
2.2 药物功效类别及频次分析 对频次大于80 次的26 味中药进行分类归纳,共涉及8 类中药,使用频次前4 位的中药类别为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见表2。
2.3 药物药性及频次分析 依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新世纪第四版)对频次大于80 次的26 味中药的性味归经手动录入并统计分析。若一味中药有多个药性、药味、归经则全部统计在内,将药性“微寒、微温”分别归入“寒、温”中合并统计,药味“微苦、微甘、微辛”分别归入“苦、甘、辛”中合并统计。结果出现26 次药性、33 次药味、71 次归经。在药性统计中,寒15 次、平8 次、温3 次,无热性药物;在药味统计中,甘、苦出现次数相对其他高出很多,分别为14 次和13 次;归经分析中,肝经、心经、肺经出现较多,分别为14 次、10 次、8 次,见图1~图3。
2.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运用MFP-tree 算法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30%,置信度≥80%,通过关联分析得到中医治疗银屑病的常见药对和药组,见表3、表4。
图1 26 味中药药性统计
图2 26 味中药药味统计
图3 26 味中药归经统计
表3 银屑病药物二项关联规则
表4 银屑病药物三项关联规则
银屑病一般以风邪为主,以毒、湿、寒等诱因引起[4]。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活血祛瘀等功效,如高频药物中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金银花为清热解毒药,赤芍、生地黄为清热凉血药,黄芩、白鲜皮、苦参为清热燥湿药。在药物的性味分析中苦味、甘味、寒味较多,苦寒清热,甘则补虚。在归经分析中,药物多集中在肝经、心经、肺经,其次是脾经、胃经。药物多归肝经,因归肝经的药物既可以调畅气机,又可养血润燥,脏腑气机调达则瘀血自除,故归肝经的药物用之最多,如土茯苓、生地黄、赤芍。选用归心经的药物,因心主血脉,血行得畅,则瘀不能生,同时,心主神明,邪热炽盛必扰心神[5],银屑病患者可伴有瘙痒、心烦、失眠等症,药物作用于心经,不但能提高疗效,也能针对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如苦参、丹参。选用归肺经的药物,因银屑病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退,肺主皮毛,使用归肺经的中药可调节皮肤的功能,故重用归肺经药物,如黄芩、金银花。其次,选用归脾胃经的药物,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6],因银屑病治疗时用药多为寒凉之品,苦泄辛散,长期服药致寒凉败伤,伤及脾胃,方中常加茯苓、甘草、山药,补脾养胃,故使用频率很高。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常用药对有“荆芥→防风”“防风→黄芩”“荆芥→黄芩”“土茯苓→茯苓”“茯苓→甘草”。荆芥、防风清热解毒、疏风止痒,荆芥、防风有“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之意[7];防风和黄芩配伍,黄芩清里热,防风疏外风,二者配伍,清热燥湿,疏风散热;荆芥与黄芩配伍,荆芥解表寒,黄芩清里热,一解一清,清解合法,解表清热效果甚佳;土茯苓和茯苓配伍,土茯苓清热解毒,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土茯苓性寒,茯苓性平,二者配伍,解毒健脾,茯苓可缓解土茯苓苦寒伤阳;茯苓和甘草配伍,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补气缓中兼能调和诸药,二者合用,能起到保脾护胃的作用;常用药组有“防风+荆芥→黄芩”“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茯苓”“土茯苓+赤芍→茯苓”,分别多用于风热证、血燥证、血热证银屑病的治疗,体现了中医辩证分型、辩证用药的诊疗特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中医治疗银屑病以清热解毒、活血凉血为主,药物多归肝经、心经、肺经,符合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理论基础。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银屑病组方用药规律,可为临床辨治银屑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