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珂
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的热播,把校园暴力这个话题再次推到大众面前,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相比电影中校园欺凌的剧情,现实中校园角落里的暴力事件更为残酷和严重。如河北广平县平固店镇某处多名学生将一名女生踹倒在地,不仅拳打脚踢还逼其下跪喊“爹娘”;福建中华技师学院15岁女生小小,因和下铺同学发生争执,被扒光上衣疯狂辱骂并拍视频;甘肃天水秦州区两女生一个跪在地上一个靠在墙边在同一个地点被删耳光。这些校园欺凌新闻事件的频发,不仅折射出目前我国在应对此问题存在诸多不足,而且反映了学校及家庭对孩子成长教育引导的缺失。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2.46亿学生遭受校园欺凌,而在中国大约有58%的青少年曾经历过校园暴力。根据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3.25万人,共起诉校园暴力犯罪案件6 962人[1]。2019年1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个月内有约1/3的学生遭到至少一次的校园暴力[2]。校园暴力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都曾是这类事件的施暴者、受害者、参与者、亦或无意撞见的旁观者。校园暴力不仅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毒瘤,而且对教学秩序以及校园安全造成极大危害。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必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前途,因此研究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通过对电影《少年的你》中校园暴力困境的解读,试图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层面提出针对性策略,从而消解校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恶劣影响。
被施暴者的无限忍受。电影在即将高考的氛围中展开,气氛剑拔弩张。胡小蝶的坠楼事件掀开了校园暴力血淋淋的面目。胡小蝶跳楼仅仅是因为受到校园欺凌吗?校园暴力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也被放大。胡小蝶可能在遭受校园暴力后一直自我忍受,无力反抗,更没有向家长老师请求帮助。又或是对他们进行了诉求,但家长与老师不以为然,很多情况下他们认为这只是同学间的“小打闹”“小玩笑”,并不值得严肃地看待处理。陈念在为坠楼的胡小蝶盖上衣服,校园欺凌所有人选择无视,但陈念选择报警,这使她成为众矢之的。陈念的家庭信息被公布,母亲的身份被全校学生逗乐。她被施暴者追打,被威胁、被推下楼梯,全体学生孤立她,这些欺凌行为令人气愤又心寒。陈念是尖子生,由于她所处的家庭环境,考上名牌大学是她唯一的目标,只要熬过高考就可以飞向光明了。而正是这样性格温和、内向的人成为了施暴者的目标。忍受、不去惹是生非这样的做法是许多被施暴者的选择,大多少被施暴者在遭受校园暴力时以为忍过去了就不会再发生了。而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促使暴力事件发酵。
施暴者的心性扭曲。电影中的施暴者魏莱,成绩优异,长相漂亮。面对审讯时,她趾高气昂,作为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她没有丝毫愧疚与悔恨,她的认知与良心被消解在了她的不屑与得逞中。母亲的极度溺爱和父亲的异常严厉,魏莱的内心并不健康,两个极端走向导致魏莱本人也走向了分裂状态。在大人眼中她是成绩优异的乖乖女,在同学眼中她是强势的施暴者。徐渺被退学后找到陈念,乞求陈念保护她,她的逆来顺受转变为下一个被欺凌对象。早期的她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侵蚀,被害者在施暴者的胁迫之下,他们会被某种类似于心理疾病的东西所控制,不但不会反抗被害者,反而会帮助施暴者进行保护,一同作恶。徐渺就是这样典型的附和者,被迫并服从的一瞬间,她的身份转换为校园施暴者。
观暴者的冷漠。胡小蝶跳楼后同学们在群中的刷屏交流,“嘘”的表情以及秘密这些字眼,都在暗暗传达胡小蝶的死亡并不是那么简单。陈念回忆胡小蝶跳楼之前说的话:“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这句话也在影射着她被欺凌时同学们众所周知,由于施暴者魏莱家庭背景殷实雄厚,大家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施暴者,没有人挺身而出去帮助她。观暴者的看客心态以及冷漠,也是促使胡小蝶跳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使他们最终选择沉默。而这样的观暴者占据学生群体的大多数,惹不起但躲得起是自己最好的选择。他们的漠然和不管闲事无疑助长着施暴者的气焰与嚣张。
保护者的勇敢。陈念与小北偶然相遇相识,陈念遭受校园暴力,请求小北暗中保护她上下学,希望自己平安地度过高考。小北从小被母亲抛弃,极度缺爱,自己在社会摸爬滚打成为“小混混”,他出身不高贵,但品性正直又善良。他保护真正的弱者,儿童被他人威胁偷钱,他挺身而出。他无依无靠,看似坚强的小北,内心却是无比的柔软。陈念是第一个温暖着他的人,他也用自己的“盔甲”在上下学的路上默默保护陈念。“你来保护世界,我来保护你”是小北心中最坚定的承诺与守护。当陈念失手将魏莱推下楼梯致死,他毅然决定替陈念顶罪,他用自己的前途换取所爱之人的明天,他用爱勇敢地保护她人,他爱别人胜过爱自己。
学校关注。影片中的耀弘高考复读学校学习氛围浓厚,竞争力大,学生以成绩为主,考上名牌大学是每个人的主要目标。在这个极度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学校忽视了学生路途中的“荆棘”与“陷阱”。光明的未来与枯燥无味的复习生涯不期而遇,学校的名牌升学率与老师紧张的工作压力早已将学生的心理负担抛之脑后,代替而来的是洪水般的压抑与严肃。荣格在他的谈话中反复强调教育者必须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他认为教师对与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与教师对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影响同样重要[3]。在胡小蝶经历校园欺凌事件后选择跳楼身亡,她死亡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校园暴力。校方在跳楼事件发生后,了解到学生间关系僵硬,但对于事情究竟是怎样的经过并不重视,老师跟随校方遮遮掩掩。广播虽提及大家有心理问题及时找心理老师,但这些做做面子的温馨提示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学生内部。发生严重校园暴力时校方不去找根源,陈念的班主任也因警方的调查介入辞职,校园中黑暗的角落竟在校园的“庇护”下肆意妄为。施暴者并无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教育,依然我行我素。校方无作为,不重视的行为导致校园暴力更加猖獗。
家庭教育。施暴者的家庭教育与关心缺席。警察到魏莱家中调查访谈,她的母亲充满信心说出她家的魏莱和别人不一样,言语中处处偏袒自己的孩子,丝毫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做错什么,并无心理问题。母亲对孩子的自信与盲从偏袒,只会让魏莱更加认定自己欺凌他人并不是严重事件,这样的教育与无沟通导致了魏莱对于胡小蝶跳楼的麻木与不屑,眼神中的无情与空洞反射着她心理的扭曲与极端思想,她的心理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并引导教育,最终造成无可挽救的后果。和魏莱一同欺凌同学的罗婷与徐渺,她们父母得知自己孩子被学校劝退时,母亲在学校向班主任下跪乞求,父亲痛恨失望对孩子大打出手,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孩子在同学面前的压力,另一方面更在孩子心中埋下愤怒。父母缺乏对孩子的认真沟通与教育,孩子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陈念和母亲相依为命,陈念的内向与沉着,母亲居无定所卖假面膜,她们之间的沟通无关乎陈念的校园生活和心理,母亲更多传递给女儿的是高考承载着母女的未来,这在无形间增加了陈念过于懂事的行为以及沉重的压力与希望。
社会盲点。影片中的警察郑易是整部电影中一道正义的光芒,他深知胡小蝶跳楼不是那么简单,他极力追求排查。可是对于校园凌辱的事件,社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法律来制裁施暴者。正是由于青少年的无知,当这些无知产生一个个恶果,后果不堪设想。施暴者们欺负弱者,扒衣服,甚至逼死同学,而这样的事情警局没有办法妥善处理,社会的判决无从下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施暴者继续逍遥在校园中,继续为非作歹。随着信息科技的日趋发达,青少年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相对之前的青少年心理成熟较快,青少年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有待提前。
校园暴力事件的屡禁不止,需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多元主体多方参与合作相互联系、协同共治共建高效防治校园暴力机制。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校园暴力司法制度、校园霸凌治理法规的缺失,让当前未成年人在面对校园暴力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建立健全校园暴力法律体系,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法律意识上升到国家意志,制定校园安全法,将校园暴力相关数据作为考核学校教育的重要依据。当前未成年人保护法使一些未成年施暴者逃避司法制裁,在自己实施暴力行为时有恃无恐,因此要适当调整面对“校园暴力”现象的未成年法律保护,不能因为青少年群体的年龄限制让他们免于惩罚。面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行为的肆意妄行,不应听之任之,采取零容忍的处理态度,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才能最大程度确保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作为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理应当承担普及安全教育和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社会责任。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张贴法制教育海报等方式扩大法律宣传力度,让施暴者了解自己的施暴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让受害者学会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旁观者敢于制止正在发生的霸凌行为。定期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通过发放心理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其受害者进行情绪疏导。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心理极端且脆弱,学校的心理援助是避免被侵害学生二次伤害的重要举措。
家庭是其心灵的港湾。纵观大多欺凌者都受其自身家庭的影响,或本身就处于具有暴力虐待行为的家庭,或来自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母爱、亦或与父母聚少离多。畸形的原生家庭、不健康的家庭氛围、扭曲的价值观导致施暴者把情绪迁怒他人以达到心理平衡。父母的陪伴、家庭的温暖是未成年人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因此父母应重视孩子心理生理的状况,不仅教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还应保持与子女心灵上的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承担家庭教育之责,将校园暴力从根源上终结。
突围校园暴力的治理困境,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外界的协同治理,更重要的是从个人层面明白生命的可贵,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青少年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预防能力,增强法律素养、提升自身减压承受能力。受害者在面对校园暴力之时要永远谨记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通过向路人发出求救信号或自身的肢体语言反抗远离暴力伤害,事后及时告诉家长、学校所遭遇的欺凌事件,寻求心理援助,避免自身处于暴力阴影之下从而产生自残等极端行为。施暴者应提高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主动与学校以及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旁观者在遇见校园暴力事件之时绝不应该沉默不语,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制止暴力行为,或通过报警或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莫让冷漠成为施暴者的帮凶。
电影《少年的你》作为一部青春题材片,将“校园暴力”这个话题带入公众视野。作为一部反暴力、反欺凌的作品,影片将大众的目光聚焦现实校园的暴力事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防止校园暴力建立预防暴力机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及个人的同心协力,让青少年在阳光下蓬勃成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