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而实绮,癯而实腴

2021-01-21 03:30刘瑜姗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摘要:陶渊明的大量诗篇都围绕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进行创作,以质朴的语言歌颂自然与生活,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趣。而其文章也同样拥有其诗歌之质,看似平淡的文章实则暗藏绮丽之风,质朴中却蕴含丰富的意境。陶淵明词赋诗文兼善,其文章包括辞赋三篇,,以及记、传、赞、述、疏和祭文等九篇文章的地位也不容忽视。近人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对陶渊明之诗文作了这样的评价:“陶靖节诗,东坡谓其‘淡而实绮,癯而实腴’。余谓靖节不徒诗为然,即以此二语评其文,亦复若此。”本文将从文章的形式、语言运用、艺术手法、风格和哲思五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骈散相合,意蕴深厚;清新脱俗;儒道思想

形式独特,骈赋相合

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一书之中针对骈文之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多角度对六朝骈文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对于骈文的创作,除了赞颂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还推崇陶渊明具有自然风格的骈文。他对骈文和赋之间关系作出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强调骈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表露方面的平淡自然,这也是他推崇陶渊明文章的主要原因。其次,他不主张学习律赋的写作形式,律赋入文就有显露技巧,着意塑造的痕迹,并由此提出了“以赋法入骈文”的方法。1

陶渊明文章的平淡自然可以从形式和语言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首先是形式方面。“吾观六朝文中,以四句作对者,往往只用四言,或以四字、五字相间而出。”2孙德谦认为六朝骈文中以四句为对偶的句子中,以四言隔对,或四、五言隔对最多。六朝时期写骈文形式固定,但陶渊明的形式多有创新。从《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到全辞以六言句式为主,加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韵律流畅、变换自然,笔调轻快,读来朗朗上口,是对自己辞官归家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形式多变复杂又不失自然,营造了“淡”的外表。

孙德谦说“六朝大家宜其文有赋心。”3即骈文创作者经常以赋的写作手法创作骈文。虽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未被划入六朝之内,但其“赋”也保有六朝的特点。从骈文的视角看陶渊明的赋可以发现他的赋已经骈化并且极具典型特征。《感士不遇赋》:“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1此赋以六字对为主,而《闲情赋》作为另外一篇典型的骈赋,全篇以四字对和六对为主,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赋与骈文结合恰当,深度分析其形式就会发现内在的奥秘,感叹其融合的巧妙,内在的丰腴,但是人往往被其所形成的文章外壳所蒙蔽认为其缺少波澜起伏,而这恰恰是其文章的玄妙绮丽之所在。

语言脱俗,锤炼精简

从语言方面来看,陶渊明所追求的语言并非辞采的华丽,而是贴切简约,但这也会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李格非评价《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元好问评价其“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对回归田园的渴望,在清丽的语言中涓涓流淌。

在《五柳先生传》这样一篇具有自传性的散文中,陶渊明叙述了自己的生平事迹,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表现了自已率真旷达的一面,文中的语言偏向于口语,是平淡的回忆更是对自己人生的清晰定位,娓娓道来,就像在听他讲述一段故事,但这故事悠远绵长、耐人寻味,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不爱慕虚荣,性情豪迈。语言的形式营造了清淡的外表,而实际的内容却在自然表述中引起人的共鸣。

另一篇《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者不仅善于摹写人情物态,文章中的遣词造句也不留痕迹,看似没有雕琢实际是经过锤炼、精心选择的。作者选取的表达也是最凝练的,多一字复杂,少一字言不尽意。如: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林“尽”水源等,词语的运用,为我们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桃园景象,使读者可以感受到环境"静谧安详之美"、百姓"人情温暖之美"、社会"和谐平衡之美"三方面感悟文章言语内容之美。"另外《桃花源记》文章构思巧妙,从渔人发现到进入到离开到再访未果,极尽文章言语形式之美。正是在语言形式和表达的内容交错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中陶渊明文章之“美”。

风格多样,意蕴丰厚

陶渊明文章的总体格调是高于六朝文章的,六朝时期文章形式和语言的繁缛冗杂在陶渊明的文章为清新简明所取代。孙德谦在《六朝丽指》第72条中专门论述陶渊明的文章,其文曰:“或谓靖节人非六朝之人,文亦非六朝之文,真知言哉!”4孙德谦认为陶渊明非六朝人,就在于其文章风格亦与六朝不同。陶渊明在文风以绮丽奢靡为主的写作风格中俨然是一股清流。陶渊明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社会,书写人生感受。同时也承接楚辞的浪漫主义,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书一己之情怀。陶渊明不妥协于黑暗的现实,一心归隐田园,独立不移的精神品质与与诗骚传统一脉相承。实现了人理想的寄托、时代人民的心声和人类的自由三种审美意蕴的结合。这种境界的文章才算得上真正的绮丽丰满。《桃花源记》并不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恰恰是对现实生活黑暗的不满促使他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思绪腾飞而创作的,展露对和平、自由、宁静的向往,这才是他描绘的田园以及桃花源的恒久魅力之所在。

《闲情赋》描写了一位作者日夜思念的绝色佳人,作者幻想与她日夜相处,形影不离。是陶渊明作品中极为特殊的一篇,题目直指闲止生活的吟咏,然而内容却是表达情爱,笔致浓丽,写男子对女子的思恋,突破当时的礼教,不避讳大胆直抒思念之情。古代以女性口吻思念丈夫的题材很多,鲜少有以男性的视角抒发对女性的思念留恋的,在主题方面可以说是大胆创新,不同于以往。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精神相合,文章内涵丰厚,意境醇美,情感真挚、大胆狂热,真性情表露的一览无余。

手法巧妙,境界深远

首先,作者想象丰富,官场之苦和田园生活的经历为陶渊明提供了天然的素材。陶渊明文章的绮丽丰富不易被察觉更有赖于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的分配上。谈到手法的运用,我们就不能忽略《归去来兮辞》。文中作者展开丰富而又富于创造的想象,尽显浪漫色彩。本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没有序,我们很难辨别这是想象的田园,因为太过美好真实,但因为作者始终心属田园所以也不难展开畅想。

其次,作者善于引用典故,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乃瞻衡害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三径就荒”是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复驾言兮焉求”中的驾言指处游,出自《诗经》:“驾言出游”。很难想象一篇文章中的典故运用如此之多却表露自然。可见陶渊明知识之广博,理想之远大。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我们很难读懂文章的意思,更难理解陶渊明的向往的生活,典故的运用让我们贯通更古老的年代,与先贤对话,意境更加浑厚深远。

另外,对比官场,田园风光是令人清爽舒畅的。诗人写身处庭院房舍的悠然之情。这里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无违心事有意然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官场如何黑暗?诗中无一句交代,但田园的美好,正暗示出了官场的可憎。这一种“暗比”,文字上虽然没有对比,但诗人心中时时在对比。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说在每一篇叙写田园中找到。

包含哲思,耐人寻味

陶渊明文章包含哲思,有意蕴丰厚之美。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此时儒释道的思想纵横。有人指出,陶渊明思想的倾向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有人认为是道家思想为核心,但仅就其人生观来看,陶渊明的思想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融汇的儒道观念。5在人生观的形成上,他同样受到这两种不同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的进德修业,二为道家自然之“道”。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是作者为外祖父所作的传记,表明自己对外祖父的崇敬,也暗指自己以外祖父為榜样,渴望建功立业;《读史述九章》是一组咏诗,记叙的都是陶渊明崇敬的人,文中流露出陶渊明对故国灭亡的悲痛,抒发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作者始终没有忘记将自己的目光投注到国家和社会。无论是从其出身还是接受的文化熏陶中看,他都有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宏愿,但由于家道中落,以及所处时代的混乱,他只能抱扑归真回归田园,在文章中注入自己的“猛志”。在生活中以任真自得为乐趣之所在。《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就是陶渊明对本真生活的追求,《扇上画赞》中作者赞颂了古代的隐士,表明自己对隐士生活的敬仰和归隐的志向,这时“道”的思想便占据了上风。

陶渊明的死亡观或多或少地也受到了魏晋时期儒释道死亡观的影响,他虽然肯定死是每一个人的必然结局,但是对待死亡的态度却不是恐惧,亦不是超脱,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顺应自然、理性达观,带有自我解脱与实现成分的死亡关照,“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作者一直怀着生死由命的达观态度来叙写,死亡对比人生所经历的艰难已经不足为惧,“永归于本宅”是作者认为死亡只是回归到原来的住所。正是这种对比,让作者衍生出面对死亡的从容。《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这四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的生死观。《自祭文》是为自己所作,《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是为亲人所写。文章内容都真切动人。在早期为亲人所著的祭文中,作者流露的更多是惋惜之情,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深切悼念。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哀叹,凸显了陶渊明对死生殊途的困惑和善恶有报的质疑。而在为自己悼念之作中,作者通过对自己过去几十年生活的倒叙,以平和的语气与这个世界道别,面对死亡的即将到也是与众不同的,他受到生活的磨难依旧没有遗憾,并且还乐观想象自己死后的场景,至死都反对奢侈提倡简朴。在《与子俨等疏》中,也不见作者对死亡的畏惧,而是平和的嘱托后事。可见,陶渊明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一直致力于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时间的洗礼让他对死亡也由畏惧害怕到洒脱面对,形成了独特的思考和人生处世态度。

陶渊明的文章形式独特,骈赋相合;语言脱俗,锤炼精简;风格多样,意蕴丰厚;手法巧妙,境界深远;饱含哲思,耐人寻味,看似寡淡淡薄实则内容绮丽,意蕴丰厚。在当时鲜少有人看到他文章的价值,但在后世的文学史上一直是不容撼动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孙德谦《六朝丽指》,《历史文化》,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李倩倩. 孙德谦《六朝丽指》新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王荣林.论孙德谦《六朝丽指》中的“文有赋心”[J].戏剧之家,2016(23):264+266.

[4]耿姝晴.陶渊明的死亡观[J].文教资料,2018(07):1-3+34.

[5]劉强.陶淵明接受史上的儒道博弈[J].古籍研究,2019(01):7-19.

作者简介:刘瑜姗,2001.11.18,女,山东省掖县人,大学本科在读,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

注释:

[1]李倩倩. 孙德谦《六朝丽指》新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 孙德谦《六朝丽指》,《历史文化》,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孙德谦《六朝丽指》,《历史文化》,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孙德谦《六朝丽指》,《历史文化》,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1]劉强.陶淵明接受史上的儒道博弈[J].古籍研究,2019(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