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慷 莫振英
摘要:本项目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立足广西本土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钦州跳岭头”民俗为例,基于新媒体如双语网站,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研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探究新模式、新内容、时代特征和活性状态,为非遗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英语;讲中国故事;钦州跳岭头
一、研究内容
(一)“钦州跳岭头”民俗文化内涵
每年农历八至十月,桂南地区的壮族、汉族有着过“岭头节”的习俗。“跳岭头”是这个节日里最具民族特色而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集歌舞戏于一体,表演观赏性较强,当地有“岭头大过节”的习俗,它在钦州灵山一带久演不衰,流传至今。“跳岭头”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为先导,以巫术礼仪为手段,认为跳傩既能祈福消灾,又能表达人们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意愿。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民俗重塑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还应积极发挥各种网络技术平台和手段的作用,将其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进而为广大群众文化自信的形成与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实际生活中,还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来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加强科研交流与合作、创新文化产品开发、扩大文化传播力度等。传统文化的宣传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进行传播,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例如通过双语网站,抖音账号、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在沟通中具有“即时互动,灵活多样”等特点,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最佳传导、最快反馈、最佳解决方法。
(三)立足区域文化资源,创新传播路径
“媒介传播全球化”的形势下,跨国界、跨文化的传播活动中,文化通过符号化的媒体传播达成相遇、碰撞、理解、交融、吸收。在跨文化视角下,“跳岭头”民俗文化传播主要依靠外语翻译,口语表达等方式对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外语专业优势,以新媒体传播为手段将“跳岭头”民俗进行双语传播与交流。“跳岭头”民俗要走向世界,传播人员是重要的媒介。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传播人员,将会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立足本土区域文化资源,与时俱进地创新传播路徑,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模式。
(四)非遗与服务结合,促进公众参与
将服务与非遗传播相结合,立足非遗具体的案例,制定对视角、多形式、多途径、多样态的传播方案,丰富传播主题,促进公众和社会各类群体的参与,特别是在传播途径上、内容与形式的把握上、细节与活动内容挖掘等各方面考虑年轻人受众面的特点,做到年轻化、互动化,趣味化、有效连接文化遗产与年轻人,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为传承人注入新鲜活跃的血液,传播过程同提供各类服务相配套,针对不同受众需求,提高服务意识,如通过科普讲座、微课、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让“钦州跳岭头”民俗走进校园,多渠道促进公众参与,拉近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年轻人的距离,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跳岭头”的习俗产生于远古部落族群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傩祭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仪式在文化逐渐发达的中原地区消失了。目前广西灵山的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保护当地“跳岭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跳岭头”选编曲目和音乐插入高中生音乐课堂,使高中生能够学习了解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跳岭头”民俗文化进行更好的推广与传承。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调研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期,现在全国不多见”。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胡媛(2019)对“跳岭头”到“吃岭头”的民俗变迁进行了研究,认为在社会变迁中,民俗会调整自身的状态,从而适应人的需要以获得生存。
(二)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外国学者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学习和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东南亚国家都有跳傩面舞的习俗,通过傩面舞来祭祀祖先、祈祷丰收、驱鬼楚疫、祈求人寿丰年、天下太平。蓝水萍(2016)对广西钦州“跳岭头”傩面具和泰国“皮大坤”鬼面具的造型艺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两者的差异性,一是民间传说对面具图案产生的影响;二是面具图案中引入本土艺术。
综上所述,国内外都在对“跳岭头”等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但是都是相对独立的民俗研究。本项目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立足广西本土文化,借助新媒体如双语网站,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使传统民俗文化展现新模式、新内容,让民俗文化从内到外透出时代特征和活性状态。
三、“钦州跳岭头”民俗的创新和特色研究
(一)创新点
1.手段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平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钦州“跳岭头”文化走出去,以加强与东南亚,欧盟等国家的文化交流,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创新非遗文化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2.形式创新。打破“跳岭头”傩面舞的艺术形式,通过邀请传承人到学校表演、现场教学、开展讲座、建立工作室的形式,拓宽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和途径。
3.路径创新。创新钦州“跳岭头”的对外传播模式,通过双语传播,从专业学习和新媒体平台搭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4.理念创新。在研究理念方面,通过数字化、互联网、媒体搭建的宽广平台,文化传承与项目技艺的传播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激发了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续和薪火世代传承的新活力。
(二)特色
1.“新媒体+传统文化”特色。立足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传播途径,新旧融合、相融共生,凸显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特色。
2.“文化艺术+公众参与”特色。公众参与是本项目的特色之一,传统文化艺术走下舞台,不再是一小群人的狂欢,而是真正融入普通民众生活,实现文化艺术价值最大化。
3.“走进校园+服务创新”特色。青少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校园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服务创新、教学创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4.“本土文化+外语” 特色。本项目立足区域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外语特色,借助中英文双语网站,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使传统民俗文化展现新特色。
四、研究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語专业的学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对中国非遗项目的学习和对外传播研究,能培养跨文化意识,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突破语言障碍,进而认识、理解本族文化和外族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的差异,并尊重其他文化。
(二)提高英语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每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精髓,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故事也有了苍老的痕迹,用英语来讲述中国传统故事,不仅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传播模式,还能锻炼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双语驾驭能力。
(三)立足本土非遗,树立文化自信
年轻一代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职责所在。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强调,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 把中国故事讲好讲实,把中国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场所地之一,依托区域传统文化资源,探索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郑国栋.傩戏跳岭头的戏剧特色[J].中国戏剧,2016(11):69-71.
[2]韦妙才.“跳岭头”:傩文化的活化石——桂西南“跳岭头”研究之一[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01):33-37.
[3]张秋萍.“跳岭头”与秋社互融的社会人类学探微——以钦州为例[J].广西地方志,2011(04):56-60+30.
[4]韩真赟.短视频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以李子柒为例[J].传媒论坛,2020,3(18):174.
[5]王帅.国际汉语教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对外传播,2018(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