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摘要:语文学科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思想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将经典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修养、认识世界。怎样将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教学,有什么样的实施路径?这对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立足高中语文当前的教育现状,从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入手,试图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力图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一体化育人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与实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难以满足当前学生成长需求。在素质教育高举的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亟待转型升级,而融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便成为了一个突破点。反观当前,当前的语文教学工作板块几乎对传统文化一笔带过,没有深入研究。这就造成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传统文化与课堂的育人模式,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一、浅析当前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忽略情感教育
开展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积极渗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心智成长也有益处。
如何做好文化教育,除了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与精神品质外,还需要教师挖掘文化内涵,注入情感脉络,在课堂上与教学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发扬传统文化中的育人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只有当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才能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理念精髓,进而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相关的数据表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传统文化大多处于缺失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泛泛而谈,讲解一些古文知识,没有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体会到古文当中所蕴含的深切感情与哲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应试指挥棒之下,教师不愿意花费所谓的“无用功”。这就造成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文化脱节。学生片面的针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背诵,难以倾注自身的个人情感[1]。如此一来,学生便对于传统文化学习逐渐丧失兴趣,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二)过分依赖工具书
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时,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是通过古典文学书籍进行。但受制于自身条件和环境所限,学生在学习中难以通过自身的理解展开学习,更多的学生依赖工具书。
缺乏主动性的思考,长此以往,逻辑性难以养成,文化浸润更无法谈起。
面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要积极从自身寻找原因,注重学生的全面学习成长,做到文化和育人相结合,不能为应付考核而忽视现代教育的价值。
二、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高中语文教育要做到传统文化二合一,需要注重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就要以教材为引导,深掘教材当中文化典故、历史知识和社会哲理,积极探究经典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关注课文中人物座次问题,如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教师就可以人物座次为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交际礼仪。进而延伸到现代礼仪,窥见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教材上也是多处体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这些内容展开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更多的了解到传统文化知识[2]。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展高中传统文化教学工作,首先就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高中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个人情感,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这些丰富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了作者别具新裁的想象能力,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感情。
例如在讲解《归去来兮辞》中,教师在课堂内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可以充分的深入文本内容,充分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以此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疑问代词的实际用法,以此了解到古文中相关虚词的用法,明白一词多义的知识,从而学习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就例如文中的“辞”这在古代文学中常作为一种诗歌或是散文的文体,辞这种文体在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行文韵律以及句式,同时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延伸传统文化课外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指导主要是依赖与教材内容,但是由于选材有限,一些优秀的文章内容并未收录其中,要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必要的课外阅读不可或缺。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阅读文学经典,进而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此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阅读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要积极利用课外实践广泛的阅读文学经典,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與文学鉴赏能力[3]。
比如学习课文《蜀道难》,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乐府古诗,句式以七言为主,间杂以长短句,行文如流水,一贯而注。由于之前做了一定的预习,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样在正式讲课时便会省去较多的时间,从而将精力集中在课文内容本身上。通过学生朗读、老师领读、音频放读,层层推进,体会诗人的感情。读懂了课文,便可以要求学生试着划分节奏,揣摩不同句式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最后,老师将这些方法总结,举一反三,阅读相似作者的作品,并比较优劣,就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
(四)突出逻辑思维,提升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教材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要逐步的引导学生思维表达的逻辑性,洞悉文字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利用传统文学修辞领域,诸如多以起承转合、首尾呼应、韵律均齐等结构方式进行解读分析。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前赤壁赋》一文中,该文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式,读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对于这节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兴趣小组,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经过合作完成。通过开展多人协作讨论,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开启智慧。从而让大家获得文化学习的乐趣,兴趣有了,学习的动力也就强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建新型教学方式,如看图猜典、话题议论、演讲发言等形式以此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在学习中提升视野,充实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为促使学生全面学习成长,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深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启发学生利用课外优质学习资源,进而拓展自身的学习范围,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建稳. 且思且行——把传统文化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精神落脚点[J]. 2021(2015-10):39-39.
[2] 王美琪, 徐晓杰.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2021(2020-8):90-91.
[3] 吴建林.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讨[J].2021(2019-2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