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闻理念对比分析

2021-01-21 16:29苑盈莹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苑盈莹

摘要:本文以2021年普利策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为例,对比中美传媒文化和新闻理念的差异,并分析其内在原因。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中美新闻价值观

新闻作品评奖活动集中体现着不同国家的新闻理念、评判标准、文化传统。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分别作为中美新闻业的最高奖项,更集中体现了中美两国传媒文化的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普利策奖自1917年设立,包括新闻、书籍、戏剧和音乐四大类下的21个评奖项目,其中有14项是新闻奖项。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0年,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共设四大类,29个评选项目。

本文以2021年第105届普利策新闻奖和2021年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为例,对比中美传媒文化和新闻理念的差异,并分析其内在原因。

一、普利策奖和中国新闻奖对比

(一)奖项设置不同

普利策奖共设置14项新闻奖项,包括:公共利益服务奖、突发新闻报道奖、调查性报道奖、解释性报道奖、地方报道奖、全国报道奖、国际报道奖、特稿写作奖、评论奖、文艺批评奖、社论写作奖、社论漫画奖、突发新闻摄影奖、特写摄影奖。

中国新闻奖则根据消息、通讯、评论、特写、专题、副刊、访谈等分类,设置特别奖和一、二、三等奖。且获奖作品数量较多,2021年中国新闻奖共评选出350件拟获奖作品,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8件,二等奖106件,三等奖171件。

奖项设置上,中国以作品体裁为种类划分标准,美国以作品内容为种类划分标准。

普利策奖仅为某一具体的新闻报道颁奖,而中国新闻奖除了为某一新闻作品设置奖项外,还将新闻专栏和新闻论文也纳入颁奖范围,例如2021年的新闻论文《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和新闻名专栏《人民现场》等。

(二)报道内容不同

由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数量较多,本文仅以一等奖获奖作品为样本进行分析。2021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中,政治民生类新闻占比最大,例如:《“总书记来过我们家”系列报道》、《统帅的深情牵挂》、《老外看中国小康》、《习近平领导中国战“疫”》。

2021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从社会问题角度出发,以调查类报道为主,新冠疫情和美国种族相关问题占比过半,同步也关注警察过度使用武力、立法不公、隐私保护、保释改革等议题。

(三)报道倾向不同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以正面报道为主,着眼于传递正能量和宣传正面效果,赞扬性报道较多。例如《全国首个!浙江为数字经济立法》、《我们在一起—直击武汉紧急关闭离汉通道》、《为了和平,为了胜利》。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以负面报道居多,着眼于揭露、调查社会问题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变的发生,批评性报道较多。所调查的大多是势力集团对公众利益构成损害的事件,题材是重要的和公众所关心的,调查内容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例如,路透社的Andrew Chung等记者以《最高防御》等4篇系列报道,对美国联邦法院案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详细解读“有限豁免权”是如何保护过度使用武力的警察免受起诉。

(四)报道立场不同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大多是从传者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普利策获奖作品大多是从受者的立场出发。中国注重以政策、社会事件的宣传为立场,关注集体的和谐与稳定。美国注重以舆论监督和批评为立场。西方传媒眼中的“重大”多以个体为视点切入,聚焦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对个体重要便是对国家重要,社会意义的重要便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对权力的监督、为弱势群体谋求公平正义始终是普利策新闻奖的核心。

二、从新闻评奖看中美新闻理念差异

(一)对媒介的功能定位不同

美国将新闻媒体定位为独立于政府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发挥“环境监测”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中国将新闻媒体定位为政府的宣传机构,是中国政治和行政体系的一部分,

看重社会效益和对整体社会的协调与平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传媒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产业,新闻和观点作为商品互相竞争,只有包装精美、内容刺激的新闻才会受到读者的青睐,所以它首先考虑的是市场反馈和受众口味。同时美国媒体素有“第四权力”、“无冕之王”的传统角色定位,以对政府实施监督为责。而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新闻媒体的“事业单位”属性,发挥政治舆论的导向作用 ,注重对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二)对新闻的价值判断不同

中国传媒在整体思维中用普遍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观照不同个体,西方传媒却善于从相异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范与原则。也就是说西方重“个体”,中国重“集体”。

美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极强的人道主义精神。一旦有灾害发生,报道主要集中在人员的伤亡状况,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人性化的报道方式。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扎根人心,注重为民众传达“要团结一致,相信党和政府有解决的办法和能力”的理念,也就是相信大家能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中国媒体记者一般都会聚焦到政府的行动上与成效上。

而西方聚焦种种社会问题对个人生存状态的影响,通过揭露问题来推动政府的政策议程,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普利策新闻奖在评奖时注重新闻报道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引起了什么样的改变。普利策奖评委會在评价2021调查类报道获奖作品时,称该报道“揭露了一个系统性问题,即美国各州政府未能及时建立有关危险卡车司机信息的共享监督机制,而这些信息共享原本可以迫使他们远离道路,避免更多的事故。报道促使政府相关机构立即进行相应的改革。”

三、总结

中美传媒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受中美两国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媒介体制、社会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影响。中西方传媒具体反映在报道上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题材选取、具体叙述方式有所不同。但中西方传媒价值取向作为两种独立的文化价值体系,并无优劣之分,对对方的优势加以比较借鉴,能更好地完善自身。

中美两国新闻传播的目的都是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无论是调节或者沟通,都是对整体利益的高度重视。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风格和目的貌似不同,实际上是共同完善了新闻所负担的认知和教化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应看到,普利策新闻奖的历史及其媒体发展有其可学习借鉴之处。中国新闻奖的评定可加大监督力度,体现人文关怀,以适应当前新闻业发展的需求,扩大与国际新闻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中国新闻奖的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萌.从普利策新闻奖透视美国新闻价值观[J].新闻记者,2004(06):20-21.

[2]钟丹丹.全球背景下中西传媒的价值取向比较——兼谈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