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共识效应与人众无知对校园欺负旁观者的影响

2021-01-21 05:29王娟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旁观者

摘要:本文在系统回顾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虚假共识和人众无知的概念、产生机制,接着阐述这两种认知偏差对校园欺负旁观者的影响,挖掘了造成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最后讨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关键词:虚假共识;人众无知;校园欺负行为;旁观者

1 引言

校园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到来自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时。欺负群体一般分为欺负者、受欺负者和旁观者三大群体。欺负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常或频繁欺负他人的儿童,受欺负者是指经常或频繁地遭受他人欺负的儿童,而旁观者是既不欺负他人,也不受他人欺负的儿童(Olweus, 1993)。

据美国国家犯罪受害者调查“大部分校园欺凌事件都有旁观者,学校发生的 80%的案件有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在场,上学及放学路上的暴力事件中 71%的案件有第三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比例的旁观者呢?虚假共识和人众无知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2 虚假共识效应和人众无知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1 虚假共识

虚假共识(false consensus effect)指的是人们自己的选择、态度或想法会使得他们对他人在这些方面做出估计时出现偏差,导致他们认为自己的反应相对来说是常见的,而且其他反应是不常见的,这样就出现了虚假共识效应(Ross, Greene, & House, 1997)。

2.1.1 虚假共识的产生机制

作为一种对个体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感知偏见,Marks & Miller(1987)提出了虚假共识效应形成机制的四种解释,即选择性暴露与认知可及性、显著性与集中注意力、逻辑信息处理以及动机视角。首先,当我们对其他人的反应一无所知时,会很理智地把自己的估计建立在一个自己熟悉的个体,即我们的自我之上;其次,當我们熟悉许多其他个体的反应时,也会表现出这种虚假共识,因为我们能够得到的样本可能是有偏差的;第三,我们可能只熟悉那些和我们一样的人,即所谓人以群分,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最后,动机也可能对虚假共识起作用,如果我们相信许多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反应和观点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反应和观点感觉更好。总之,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虚假共识。我们的推理启发策略、因果关系理论、动机以及独特的解释都会影响到我们判断他人是否会像我们一样作出同样反应。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因素对估计他人的反应所产生的影响时,这种倾向会更加严重。最终结果就是,我们经常夸大他人持有与自己相同观点的可能性,并且相信自己的观点比他人所持的不同观点更加普遍。

2.2 人众无知

人众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指的是大多数没有意识到其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具有一些不想为人所知的反应的现象被称为人众无知。“人众无知”是由Floyd Allport(1993)提出来的,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境:几乎每个人私下都拒绝一个群体规范,但却认为大多数其他成员会接受它。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第一反应是从其他人的表现中寻找线索,再推论自己应该怎么做。典型的故事便是皇帝的新衣,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看不见衣服的人,而其他人都正常。大家因为惧怕自己是那个“唯一的傻子”,而不敢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却错误地以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2.2.1 人众无知的产生机制

当人们公开的行为并没有反映其真实的态度时,就为人众无知提供了舞台。这种公开和私下反应的不匹配会产生人众无知,尽管事实上人们公开的行为完全相同,但他们认为自己私下的行为与其他人是不同的。人众无知可能是旁观者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面对紧急情况时较少采取干预行动的一个原因。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人都会“表现得无所谓”,难道不能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看出他们的观念吗?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认为他人的行为真实反映了他们的态度呢?“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transparency),人们有一个倾向,就是高估自己传递自身情感和意见的能力。言行举止中小细节小线索可以推断我们的态度,既然我们能意识到,别人肯定也能意识到,正因为有被洞悉错觉才会有人众无知的效应。

2.3 虚假共识与人众无知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人众无知是指我们低估了其他人与我们享有共同的观点,看上去似乎与虚假共识相矛盾,后者是指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观点比人们所持有的相反观点得到更多的支持。不过,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种冲突只是表面的。同时具有人众无知和虚假共识是很可能的。这是因为虚假共识只是一种相对效应,它出现在持一种特定的态度的人认为这种态度比人们所持的相反态度更普遍,而人众无知是一种绝对效应,它发生在人们认为自己的态度比实际情况更不普遍。

3 虚假共识与人众无知对校园欺负旁观者的影响

虚假共识作为一种认知偏见,当我们个人特质本来就有欺负、暴力倾向,就会认为这个欺负行为是正常的,认为周围的很多人都跟自己一样拥有同样的想法,由于其他的原因自己不能作为欺负人,故默认欺负者所对被欺负者的行为。同时群体机制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当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受情境中强有力的因素所支配时,预期其他人也会跟我们做出同样的选择加剧了旁观者行为。

人众无知可能是旁观者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面对欺负行为较少采取干预行动的一个原因。面对校园欺负行为,尽管他们内心感到害怕、恐惧,并且认为欺负行为是不对的,但是外表却表现得平静自若,并且认为其他人觉得这个欺负行为是正常的,不值得自己做这个“出头鸟”,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太过小题大做了,不能让自己做一个胆小鬼、愚蠢的人,成为其他人嘲笑的对象,所以最后并没有对欺负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造成欺负行为的恶性循环。

4 不足与展望

4.1 不足

虽然已经关注到虚假共识效应与人众无知效应,但从虚假共识效应和人众无知角度去解释旁观者的行为还有待研究,相关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丰富,中国人的态度形成与判断过程具有强烈的揣摩、预测他人观点的内在倾向,因此了解中国人独特的态度形成机制,关注态度形成过程中虚假共识效应与人众无知效应的存在及其影响力,这对正确预测个体行为并合理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Bizman, A., Yinony, & Vizgardiski, N. (1993). False Consensus Among Middle-Eastern and Western Israeli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 chology, 133(4), 539.

Burns, L., Knussen, & Christina. (2005). False consensus and accuracy of perceptions of nurses

作者简介:王娟 1996 女贵州六盘水 硕士研究生 教育心理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闽南师范大学 363000

猜你喜欢
旁观者
腌菜
旁观者:决定校园欺凌事件走向的关键群体
看蚂蚁上树
旁观者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悔棋
问询
说局
说局
没有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