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追求

2021-01-21 03:01谭鸣飞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关心实体美学

谭鸣飞

首先,“美学”的追求不只是对“美”的本质的探寻,更应是对“美”如何产生的探寻。

“究竟什么才是美”这一话题在哲学史上真可谓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以柏拉图,狄德罗,荀子等为代表的唯实论者将美看作一种客观物质的属性,认为这种属性是可以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的:“美是数量的和谐”、“美是理念的显现”、“美是上帝的属性”、“固天地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而以克罗齐、贝克莱、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则认为美仅存在于人的心中,是个人主观直觉的创造:“美只存在于观赏者心里”、“美即直觉的表现”、“存在即是被感知”、“美在吾心中”。

我们不难发现,在对美是什么的探讨中,唯实论者总是很自然地将美是什么与美的本质联系起来,将“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理解为“美的本质是什么”,将美预设为一个实体或实体的属性。“这种实体论是古代哲学形成的。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人们直观地认为世界是外在于主体的实体,主体与实体无关,实体是存在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实体的属性。”

的确,在康德之前,哲人们普遍设定主体认识对象应以对象为中心的。然而,自康德以后,越来越多的哲人意识到我们和认识对象间总是存在着难以逾越认识论鸿沟:我们永远都不能确定我们的概念和知觉确实能准确地描述认识对象本身,因为认识对象总是以不同于他们所是的方式呈现给我们。

尼采说:“对于物体本身我们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当我们说事物存在本身时,我们就丢开了认识和衡量的立足点。一个性质对我们来说存在,就是因为它由我们加以度量的。如果我们拿走量尺,还有什么性质可言呢?如此忙碌下去,充其量也只能证明智力,根本无法推动智慧”。海德格尔在讨论“存在”的问题时也曾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实体,不是“存在者”,而是世界显现本身。如果本体论离开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而仅仅考察“存在者”,就走錯了路。因此,研究独立于人的美是没有意义的,“美的本质”是不应该作为现代美学研究的内容的。

笔者对唯名论者“心外无美,美在心中”的观点是持肯定态度的,却并不认同其“知人知面不知心”,将美不可知论化的思路。我们在认识到人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社会决定意识,认识到人的社会性。只要将“美”放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考察,美就可以研究;只要将“美”置于实践,置于历史中去考察,美就可以研究。“美学”是对“美”或者“美感”如何产生的自然探寻,社会探寻,历史探寻。

其次,“美学”的追求不只是对“如何追求美”的探索,更应是对“为何追求美”的探索

经验的世界和知性的世界都是人认识的世界,却都不是真正属人的世界,因为它们并没有呈现出人的社会属性——人存在的意义。而美的世界或审美则是属人的世界,因为它呈现出存在的意义。当我们发现美时,就已经以超越的方式领悟了世界的意义。我们之所以欣赏美,就是因为它把超越的意义呈现给我们。由于已经把审美界定为超越的体验方式,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把美定义为超越性的体验所呈现的意义世界。这就是说,所谓美,既不是实体,也不是实体的属性;既不是不可知的物自体,也不是经验的表象。美是一种意义,是一种超越的意义,是一种存在的意义。

美是存在的意义,而美学则是对存在意义的反思,是对意义的意义的追问。效仿黑格尔对哲学的“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的定义方式,我们可以将美学定义为“意义意义的意义”。

笔者以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满载着人文情怀的。“认识你自己”的目的不在于“关心自己”,而在于“关心人类”。我们不难理解,认识自己不应关心自己的前提,因为饿了吃、困了睡这种关心自己的行为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与人认识自己还是不认识自己无关。认识自己应作为个人关心人类社会的前提:因为只有在学习中,在实践中认识了作为人类一员,作为社会,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自己的人,才有去关心人类的资格和能力。

虽然“美”具有社会性,但“如何追去美”这一问题仍属于个人该如何关心自己的范畴。与之相比,“为何追求美”这一问题则具有更浓厚的个人关心人类社会的情感——“为何追求美”这一问题是满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文情怀的对意义的意义的追问。因此,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不应是以“如何追求美”的研究方向,而应以“为何追求美”为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关心实体美学
基于ColBert-EL 和MRC 模型的零样本实体链接
盘中的意式美学
如何面对“贴上标签”的关心
实体钱
你的关心会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纯白美学
关心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