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中的一部,本文选择该作品第二章节文段为目标文本,并从文体学的角度剖析原文本:从词汇、语法角度对选段的文体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旨在对该类型文本的翻译有所思考。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文体分析
1. 前言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其飞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的发展打破了英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很多憨厚淳朴的农民在此时遭遇阵痛,不得不从自给自足转向受雇于人,受人剥削。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他作为这一时期各种变化的目击者和见证人,在感情上厌恶铁路伸向农村,厌恶机器取代手工劳动。而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德伯家的苔丝》,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特色,引得无数文学、翻译家研究分析。本文旨在品析文段的风景描写和场景描写,分析具有画面美的环境描写,研究哈代文学中的文体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文体分析法
文体分析法旨在通过分析原作的文本特征,找出作者行文语言的艺术风格或习惯。每一位作者都有独特的行文风格,而每一篇文章也有其风格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绝对可靠的技巧和方法,译者只有不断深入了解原作、不断更新对原作的认识,全面了解全文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并全方位剖析全文的文体细节,才能更加地忠实于原文。
本文将从文体学角度出发,从词汇范畴和语法范畴方面出发,详细分析选段的行文特征。
3. 《德伯家的苔丝》第二章文本分析
3.1一般用词特征
選段用词多样,各类词汇都有涉及。从宏观角度看,文段用词正式,高级词汇多,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另外,文段多用描述性词而评述类词汇极少,人物及景物描写词汇众多,这反映出文段重在叙述。而且段落间多小词少大词,词性和词类转换灵活。文段种种用词都旨在将人物出场的序幕铺就开来,为后文跌宕起伏埋下伏笔。
3.2 名词
作为一篇记叙文,选段多用物理性具体名词(village, vale),多用表所属或所处等抽象成分修饰限制,且这些名词中表地理特征的名词居多,这为作者铺就场景并为读者准确定位提供了方便。而文段出现的少量抽象名词(如:occasion, customs)后都紧跟着解释性的介词短语,与作者的记叙性文体特征不仅不冲突,反而还带着拟人的修辞意味,使文章更加生动饱满,弥补了单纯叙事而带来的枯燥乏味之感。
3.3 形容词
根据不同角度场景的变换,作者托马斯·哈代用了不同类别的形容词。文中在介绍处所及场景时,选用了大量由动词变形的形容词,这给单纯叙述的文本赋予了多样的动态,也让读者通过静态的叙述,参与到作者动态的语言世界,使文字层面的场景和背景更加生动。除了转类形容词外,随着作者视野的变换,本文还用到一些视觉和心里层面的形容词(如:narrow, tortuous等),将多感官联系起来,视觉所见与心灵所感相结合,为读者铺就一副更为完整全面的视觉构图。
3.4 动词
作为一篇记叙性文段,动词用量居多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引人注目的是, 片段中几乎所有句子的主动词都为静态动词 (绝大多数为be动词)。换言之,大多数句子为主系表结构。与其他记叙性文不同的是,作者虽站在客观叙述者的角度,但大量动词恰到好处地运用,巧妙地将要表达的一物一景作为动作发出者,将静态的景物当作人来写,避免铺陈杂叙的冗余感,将一副纸上画卷赋予了生机与活力。如作者在第二段使用了三次系动词“is”,第一次使用单纯指出山谷,第二次使用意在指出山谷的特点,而第三次与介词短语连用,这类动词虽在词性上属于动词之列,但却并非表示动态或动作意义,而重在描述客观事件或真实情况。
3.5 句子长度
就其结构句子长度而言,文段行文基本采用长句,短句极少甚至没有,一句话占据一整段的情况时有发生。选段句式多样,一是简单句如第一段:“The village of Marlott ... from Landon.”虽然主题短小(The village lay...),但该句在主语“village”和宾语“undulations”处均用“of”引导的介词短语来修饰限制,特别是在宾语处,两个“of”介词短语,一个“for”介词短语,其后还有一个“though”引导的转折性短语,作者在处理时,设计成短语的形式,让语言层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加长了原本的简单句式,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能力,增加了文章难度。除句子本身结构复杂多样外,托马斯·哈代还运用了大量的从句和短语,有定语从句、非限制性从句和介词短语、动词短语、名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等。长短句结合,各类短语混杂,说明作者在对作品的处理上高超的艺术手法。
4. 结 论
通过大量使用名词、形容词、静态动词以及由并列结构、复合结构及嵌入成分构成的长句,作者在描写苔丝的家乡马勒村所在地布蕾谷的过程中,成功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布蕾谷的全景图。在描写布蕾谷的地形地貌特征时,作者重点突出其地理位置上的封闭与生态环境方面的生气与活力。通过精细的描写,托马斯· 哈代为小说主人公苔丝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现精心搭建了一个舞台。不同于文学评论,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带有主观的色彩,取决于评论者自己的经验和艺术敏感性。而本文的文体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客观的,它为更加全面的理解语言学理论与更好的欣赏英文小说提供了新的途径。
5. 参考文献
[1] Black, E. Pragmatic Stylistics[M] .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6.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Fowler R.Style and Structure in Literature: Essays in New Stylistics[ C] .Oxford: Blackwell, 1975.
[3] Hardy, T. Tess of the D’ Urbevilles [M]. Beijing: , 2009.
[4] 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 》[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7—18。
[6]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 [ M]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7] 黄健人译,《哈代,苔丝》[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