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麻醉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2021-01-21 00:47格桑多吉
医学概论 2021年16期
关键词:神经阻滞超声麻醉

格桑多吉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麻醉中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麻醉阻滞的效果。方法 从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根据研究要求筛选114例,手术麻醉方式均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BPBA),通过抓阄分组,57例采取的是传统的解剖定位肌间沟BPBA,编为传统组,其余57例采取的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BPBA,编为超声组,分析二组麻醉情况。结果 传统组、超声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87.72%(50/57)、98.25%(56/57),经对比,98.25%明显高于87.72%(p<0.05)。传统组不良反应率经统计为22.81%(13/57),明显比超声组的8.77%(5/57)高(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BPBA,可加强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高效、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肌间沟;腋路;神经阻滞;麻醉

引言:

BPBA是临床麻醉的常用方式,多用于上肢手术中,是将麻药注入患者臂丛神经干周围,通过神经传导阻滞实施麻醉。根据麻醉注入的具体位置,可以分为肌间沟法、腋路法,如果只选择某一位置,麻醉的区域范围较小,如果联合两个位置,可扩大麻醉区域,起到更好的麻醉效果,减轻术中疼痛[1]。在确定位置时,传统的定位方法是依据解剖学体表标志以及穿刺时的突破感,但这种方式不适用于肥胖、解剖结构变异等患者,还容易出现穿刺失误等问题。对此,本文探究了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操作的效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纳入的114例患者均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间在本院行上肢手术治疗,临床麻醉均采取BPBA方式,在家属陪同下对研究方案有全面的了解,愿意参与,排除研究药物过敏、手术禁忌症、精神异常、配合不佳、肝肾功能障碍等条件。以抓阄的方式将患者分组,传统组57例,含男28例,女29例,年龄30-69岁,平均(47.52±2.18)岁;超声组57例,含男27例,女30例,年龄31-67岁,平均(47.36±2.74)岁。对一般资料中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满足研究要求。

1.2方法

术前准备:对两组患者均开展,包括对患者的体征进行监测、手术药品及机械的检查、开放静脉通道、稳定患者情绪等。

麻醉处理:①传统组麻醉依据传统解剖学定位肌间沟BPBA开展,首先帮助患者摆放好适宜麻醉和手术的体位,然后根据传统解剖定位方法确定肌间沟臂丛神经区域的穿刺位置,垂直进针后调整穿刺针的角度,触到横突时,回抽穿刺针,确定无血后,以合适的速度注入约30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2]。②超声组麻醉是在超声引导下开展肌间沟联合腋路BPBA,同样协助患者摆放合适的体位,调整好超声仪器,借助超声对患者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区域进行观察,确定穿刺位置后,从超声探头的外侧分别在肌间沟臂丛神经、腋路臂丛神经等区域进针,确定刺针回抽无血后,以合适的速度注入15mL浓度0.5%的罗哌卡因。同时,一边注射一边观察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包括扩散方向、范围等,保证药物可以均匀的扩散到臂丛神经及分支。③两组患者的麻醉医师为同一人,医师的临床麻醉经验丰富。

1.3指标观察

麻醉效果:术中患者没有感到疼痛,无其他不适感,为效果优;术中患者感到轻微的疼痛,在镇静剂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为效果良好;术中患者痛感强烈,镇静剂辅助效果不明显,行全麻才能继续手术,为效果差;效果优及效果良好的比例之和为优良率,优良率越高表示麻醉效果越好。麻醉安全性:麻醉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类型、数量等,不良反应率越高表示麻醉副作用越大,安全性越差。

1.4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实际情况对研究指标进行评价,计算相关数据后用SPSS19.0统计,优良率、反应率等指标均以(%)表示,x2检验,p值判断差异程度,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麻醉效果:根据评价标准计算二组麻醉优良率,传统组:87.72%(50/57),超声组:98.25%(56/57),超声组数据明显比传统组高(p<0.05)。见表1。

2.2麻醉安全性:对麻醉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统计其发生率,传统组:22.81%(13/57),超声组:8.77%(5/57),经SPSS19.0分析,超声组数据明显比传统组低(p<0.05)。见表2。

3、讨论

肌间沟联合腋路BPBA的临床操作中,传统的定位方式局限性较大,如果医师的穿刺经验不足或者穿刺中针头没有固定好,就容易导致穿刺失败,比如穿刺位置有偏差或者针头不易调整等,会增加患者痛苦,还易损伤血管神经,引起霍纳征、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3]。此外,对于肥胖的患者、或者解剖结构变异的患者,医师难以精准的确定穿刺位置。在超声引导下行麻醉操作,借助超声的可视性,弥补了部分医师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清晰的观察臂丛神经情况,准确的选择穿刺位置,并了解麻醉药物扩散情况,减少了刺针反复调整导致的血管损伤等问题,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保证了麻醉效果。本研究中,超声组的麻醉优良率、不良反应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联合腋路BPBA应用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乐勇, 易能芬, 林芬,等. 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比较[J]. 浙江临床医学, 2021, 23(1):2.

[2]胡森.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J]. 科学养生, 2020, 023(002):146-147.

[3]王伟.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 2020, 39(23):3.

猜你喜欢
神经阻滞超声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单点注射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患者锁骨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临床评估和处理
超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改变的关系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