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莫”字在《诗经》中的用法

2021-01-21 00:51顾玥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代词

顾玥

摘要:“莫”字在《诗经》中共出现84例。从词类角度分析可分为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在内的实词用法和以副词为主的虚词用法,它们分别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其中以实词中的否定性无指代词用法为多数,占56例,虚词的副词用法次之,占25例,可见“莫”字在先秦时期虽由实词用法占主要地位,但已经开始逐渐由实词向虚词过渡,有虚化的迹象。实词向虚词的过渡。

关键词:莫;诗经;用法

“莫”字在《诗经》中有大量运用,共出现84例。本文将先从词类角度对其进行用法分析,将其分为包括7例名词、7例形容词、3例动词、56例代词在内的实词用法和以25例副词为主的虚词用法,再从其在《诗经》各句中承担的句法成分的角度对各词类进行具体分析。

一 实词

(一)名词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时间名词,表示太阳落入草中,约黄昏时分。后作名词时也有表示菜名和表示安定的用法,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状语。共7例。

1通“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许慎《说文解字》:“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共5例:

(1)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2)曷云其还,岁聿云莫。

(3)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4)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5)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2菜

共1例:

(1)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陆玑疏:“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今人缫以取茧绪。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乾绛,河、汾之闲谓之莫。”

3定

共1例:

(1)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郑笺》:“监察天下之众民,求民之定,谓所归就也。”

(二)形容词

“莫”字形容词用法由名词用法引申而来,在《诗经》中出现了茂盛的、恭谨的、安定的、晚的这四个词义用法,在句中充当定语或谓语。共7例。

1茂盛而呈成熟之貌

共2例:

(1)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2)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毛传》:“莫莫,成就之貌。”;《广雅》:“莫莫,茂也。”

2恭谨的样子

共1例:

(1)或燔或炙,君妇莫莫。

《毛传》:“莫莫,清净而敬至也。”

3安定的

共1例:

(1)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毛传》:“怿,说;莫,定也。”

4晚的

共3例:

(1)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毛传》:“莫,晚也。”

(2)祈年孔夙,方社不莫。

《郑笺》:“我祈丰年甚早,祭四方与社又不晚。”

(3)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郑笺》:“莫,晚也。曰女何时归乎?亦岁晚之时乃得归也。”

(三)动词

《诗经》中“莫”的动词用法分为两类,一是作为能愿动词,作“不能”解,二是作为动作行为动词,通“谟”,制定义,在句中充当谓语。共3例。

1能愿动词

共2例:

(1)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郑笺》:“我岂不思与君子为室家乎,君子疏远已已,无由致此道。”

(2)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隐者见之不真,凡举物者皆有形,而德之举也无形,凡有形者可助,而无形者不可助,故曰:‘爱莫助之’。”

这两例中“莫”作“不能"解,与动词“致”、“助”组成谓语,译作“不能到达”、“不能帮助”。同时“莫”的支配范畴与“不能”相同,均为其后动词,“不能”是能愿动词“能”的否定形式‚,因而“莫”与能愿动词“能”的支配范畴一致,词性相同,所以“莫”也是能愿动词。

2动作行为动词,通“谟”,制定

共1例:

(1)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经典释文》:“莫,如字。又作漠,同。本又作谟。尔雅漠、谟同训谋。”

(四)代词

“莫”可作否定性无指代词,在句中充当主语,表示“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物”或“没有什么事”等意思。这一词类涉及三个方面的概念,一是代词,二是无定,三是否定性。首先,“莫”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又具有指代作用,这符合代词的语法特点;其次,所谓的“无定”是指它所指代的对象不确定,可以指代人,可以指代物,还可以指代事。有时“莫”前会出现表示人或物或事的群体的先行词,此时“莫”字所指代的内容由先行词决定;同时,“否定性”是指“莫”在句中的作用是对指代对象进行否定和排除,排除的对象可以有范围限制,也可以没有范围限制,实行最广泛的排除。共56例。

1有先行词

“莫”字在句中出现时通常前面会有限定范围的先行词,其中少部分情况下该先行词会被省略,而“莫”字所指代的是與这个先行词同范围之内的人和事。这个先行词与“莫”字之间的关系属于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莫”字复指总体部分,两者在语法上,构成同位语,共同作句中的主语。共25例:

(1)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2)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3)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4)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5)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6)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7)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8)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9)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10)凡百君子,莫肯用讯。

(11)民莫不穀,我独于罹。

(12)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13)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14)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15)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16)苞有三蘖,莫遂莫达。

(17)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18)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19)何斯违斯?莫敢遑处。

(20)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21)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22)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2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24)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25)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2无先行词

“莫”前无先行词时不受范围限制,单独做主语,表全称否定。共31例:

(1)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2)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3)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4)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5)天保定尔,以莫不兴。

(6)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7)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8)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9)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10)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1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12)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3)尔殽既将,莫怨具庆。

(14)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15)无曰不显,莫予云觏。

(16)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17)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18)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19)韩姞相攸,莫如韩乐。

(20)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21)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22)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23)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24)及彼南夷,莫不率从。

(25)莫敢不诺,鲁侯是若。

(26)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27)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

(28)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29)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小雅·沔水》)

(30)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小雅·正月》)

(31)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

二 虚词

(一)副词

否定副词“莫”由无定代词语法化而来,上古“莫”字之前一般有个先行词,“莫”兼有

否定和称代功能,在句中充当主语。由于先行词的消失,“莫”的称代功能逐渐泛化,否定义更加凸显,但“莫”的句法位置却未变,仍在动词(少部分情况下为形容词)之前,这时置于首位的名词,其主语性质明显,“莫”的否定作用由前指主语转变为后指动词,谓语动词成为“莫”的否定对象。从词类功能上看,此类的“莫”已变为否定副词,并且位于动词之前的句法位置则进一步固定了语法化的结果。 但正是由于“莫”的语法化现象,其否定副词和无定代词的用法之间常常存在争议,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句里的“莫”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言难句解释》把它解释成“全称否定代词”,译成“没有人”,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却把它放在副词义项里,当“不”讲。

当“莫”字用于陈述句和祈使句,表示对动作行为实行否定或告诫、劝阻、禁止等意时,方可认为是否定副词,在句中充当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不能看作是否定性无指代词。译为“不”、“没有”或“不要”“勿”等意,而非“没有什么”“没有谁”。共11例。

1表否定

用于陈述句的动词或形容词前,充当状语,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译为“不”、“没有”。共6例:

(1)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2)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3)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4)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5)莫高匪山,莫浚匪泉。

(6)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2表告诫、劝阻或禁止

用于祈使句的动词前,充当状语,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告诫、劝阻或禁止。共5例:

(1)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2)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3)我孔熯矣,式礼莫愆。

(4)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5)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三 总结

“莫”在《诗经》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中名詞有本义“暮”(黄昏时)、菜名、安定三种含义,可充当主语、宾语或状语,其中“暮”义用法相对较多;形容词有茂盛的、恭谨的、安定的、晚的四种含义,该用法除了“恭谨的”以外大多由名词含义引申而来,可充当定语或谓语;动词有解作“不能”的能愿动词和通“谟”,表制定的动作行为动词两种,可充当谓语。这三种用法分别有7例、7例和3例,占比较少,出现频率相对较小,且今天的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保留这些词类用法。

实词中最后一类代词用法可分为有先行词的否定性无指代词和没有先行词的否定性无指代词,在句中充当主语,二者数量相当,共56例,占“莫”字用例的三分之二,故“莫”的否定性无指代词用法在先秦《诗经》中较为普遍,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

虚词用法以副词为主,可分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表否定的“没有”“不”和用在动词前表告诫、劝阻或禁止的“不要”“勿”这两种含义,在句中充当状语,二者数量相当,共11例,占比仅次于代词用法,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莫”字的副词用法由代词用法发展而来,在《诗经》中的大量出现表示了“莫”字在先秦时期虽然实词用法占主要地位,但已经开始逐渐由实词向虚词过渡,有虚化的迹象。

参考文献:

[1](春秋)孔子著.黎波译.诗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

[2](汉)毛亨,(汉)郑玄,(唐)陆德明.宋本毛诗训诂传[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

[3](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4]赵怀英.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1):83-87

[5]陈丽,马贝加.“莫”的语法化【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79-84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代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人称代词专练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