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探析

2021-01-21 00:51邓晔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举制子君白光

邓晔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许多题材的文章,但是鲁迅的文章可谓最有深意的。鲁迅用他的文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塑造了许多的个性鲜明的形象,在辛亥革命和无五四运动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当时最出彩的一个群体,在革命中最先觉悟,奈何封建势力的余力过大,知识分子的力量尚小并且自身软弱,无法与封建残留对抗,再加上当时人们心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最终造成了他们的悲剧。鲁迅先生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来讽刺当时封建的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现实。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巨大贡献。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至今。

一、知识分子的定义

“知识分子”是指有独立思考能力,以阐发或者运用知识为工作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 ]在现在大多数人看来,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分布在各个领域,比如:教育、文化艺术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孔子提出的言论,他们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道的得失。但是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似乎是背离了原本知识分子的定义了,面对当时极其僵化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封建思想,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横空出世。

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1、孔乙己

《孔乙己》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我最喜欢的,孔乙己是一个被科举制控制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穷困潦倒且非常可笑的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满嘴的知乎者也,可以称得上是“书呆子”,当时科举制在人们心中地位很高,每个人都想高进,许多人为了能够高进,没日没夜的读书,生活中充斥着读书,孔乙己是当时社会中这种人的一个真实写照,孔乙己虽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却一直中不了举,过着不堪入目的生活,因为成天的读书,变得越来越好吃懒做,生活都困难。由此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所谓的科举制逼疯了多少的本该正常的人,所谓的中举,让多少人争得头破血流,也让许多人有了罪恶的虚荣心。孔乙己虽然已经生活困难,但是他也不愿脱下那身长袍,维持生计,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作为一个遭受科举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为了不遭人嘲笑,就算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也要保持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高傲感,但是殊不知,别人其实根本看不起他,他只是别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中有写到孔乙己一直坚持喝酒,我觉得他一直坚持喝酒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为了麻痹自己,而且他从来不拖欠酒钱,就是为了体现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来表示自己的优越感,他想用酒精来摆脱残酷的现实,但是却依然存在与人们的谈笑中。鲁迅用孔乙己的形象讽刺当时的科举制度,表达了自己对科举制的憎恨,同时也讽刺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科举制放大了他们的欲望,使他们对于名利的追逐越来越疯狂,从而忘记了自己本身。

2、陈士成

鲁迅有一篇短篇小说《白光》,是鲁迅于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在科举考试中一个屡屡落地的文人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受白光的启示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精神迷幻,最后坠湖而死的故事。其实这篇课文与《孔乙己》很相似都是揭露科举制下社会的黑暗。陈士成和孔乙己相似,是一个典型的就社会的知识分子,同样的没有运气,但是陈士成跟孔乙己有不同之处,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家庭,由于虚荣心,一心想考上秀才为自己镶金,但是自己绘制的蓝图却一步步破碎,但是他美好的幻想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勇气,他的欲望把他推入深渊,十六次的考试,一次未中,当他在大榜上找自己的名字是,抱着无比的信心,结果却是在大榜上搜寻未果,他再一次的仔细搜寻,却还是没有结果,这一刻他的内心防线已经崩塌,十六次考试未果的结果给了他沉重一击,导致他精神崩溃,然后就有了精神错乱去寻宝的情节,最后寻宝未果跳湖自杀。以《白光》为题目也是有讲究的,白光既月光放射出的光,也是是陈士成发疯眼前出现的光,是陈士成心中的欲望的体现,在“白光”的指引下,陈士成一步步走向死亡。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封建科举制度害死陈士成,重点批判了古代科举制,同时也批判了以陈士成为代表的所谓知识分子的利欲熏心。

3、子君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惨一生,而主人公子君就是极力反抗封建社会,却又被封建制度吞噬。与当时的传统女性相比,子君敢于追求自由,敢于追求个性,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她敢于同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敢于用“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她的勇敢、果断、有主见就像是一盏灯为当时的封建女性做指引。但是当子君与涓生在一起生活后,并没有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束缚,她不再追求个性和自由,每日忙于家庭琐事,她之前所坚持的到最后却成了一场空。她也不再看书,谈到文艺他只是倾听或者是沉默,最后,她與涓生也出现了裂痕。当她回到家中继续坚持原来反抗的状态,却遭受了周围人的威严与冷眼,最后在这个冰凉的世界凄凉死去。

三:结束语

在我看来,鲁迅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人,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他总善于放大人们的欲望,放大社会中的讽刺的社会现象。[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将那些黑暗的历史揭露出来并且写成文章的,可以算是勇者了。在她的小说中,不论是孔乙己还是陈士成还是子君,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但是他们却无力反抗,再强有力的反抗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维面前也只是杯水车薪。

参考文献:

[1]崔天资.鲁迅与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比较研究[J].牡丹,2021(16):97-99.

[2]严梅.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例析[J].今古文创,2021(32):41-42.

[3]潘迪芝.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散文百家,2019(09):5.

猜你喜欢
科举制子君白光
对《伤逝》人物关系破裂的分析
古代的考试
萤火虫
新老读者与《商界》的故事
“科举”
我的前半生
她在那里歌舞升平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白光(选页)
白光在国际饭店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