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青 (山东莒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山东 日照 276599)
急性脑梗死属于常见脑卒中疾病,病发后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脑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行动能力和思维能力,降低了患者生活治疗量,严重时甚至会致残、致死[1-3]。针对该病治疗关键在于开通患者闭塞毛血管,目前,治疗中常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于溶栓后进行抗凝处理,但对具体抗凝时间并未有确切规定。部分患者采取于溶栓后24 h进行抗凝治疗,患者改善状况未能达到理想效果[4-6]。本次研究重点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6 h后实施早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以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设置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60.3±3.4)岁。研究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6~77(61.2±3.8)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80岁;②发病时间>6 h;③血压<180/110 mm Hg(1 mm Hg=0.133 3 kPa);④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⑤无严重肝、心、肺和肾等功能障碍;⑥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脑出血或扫描检查新发现缺血性病灶;②临床资料不完整;③恶性肿瘤患者;④高热合并意识障碍;⑤3个月内有脑卒中、脑外伤和心肌梗死;⑥动静脉畸形。
1.2溶栓治疗:①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先实施相关检查,主要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时间。②溶栓中先使用100万U尿激酶(生产厂家:广州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06)与150 ml生理盐水混合注射液急性静脉滴注,溶栓环节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状况,若出现再灌注反应,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黏膜、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③抗凝治疗:患者溶栓治疗后,每间隔2 h行一次ACT值,观察组患者于溶栓6 h后,取5 000 U肝素该行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对照组于溶栓24 h进行抗凝治疗,用法用量与观察组相同。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NIHSS评分和BI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其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BI评分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判定。
1.4疗效判定:临床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病情好转程度判定:显效:患者脑功能障碍基本实施,生活能力强;有效:患者脑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能力明显提升;无效:脑功能障碍未见好转,生活能力明显受限。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48 h内,组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两周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指数对比
2.2两组B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至治疗后48 h,患者BI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周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I指数评扥对比分)
2.3有效率对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例(%)]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病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见有一氧化氮失调、炎性反应和产生活性氧等。相关研究表明,病发后对患者进行早期血管再通和再灌注,可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7-9]。而早期溶栓治疗作为目前唯一诶询证医学认证的有效治疗方式,可促使患者闭塞脑血管快速开通,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10-12]。本次研究中尿激酶是主要溶栓药物,取得的治疗效果明显,并且具有较高使用安全性,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且可产生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和血循环系统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发挥溶栓效果,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该药物持续作用时间较短,因此,溶栓后还应进行后续抗凝治疗。而对具体的抗凝时间,目前,尚未有明确统一结论,部分研究人认为尿激酶抗凝效果减弱后应即刻进行抗凝治疗,而部分学者认为抗凝时间应在溶栓治疗24 h后[13-15]。
本次对溶栓治疗6 h和24 h后进行抗凝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NIHSS评分对比,治疗前至治疗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周后,研究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评分比较结果与,NIHSS评分一致;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87.5%)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尿激酶溶栓后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中,早期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功能状况,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相较于晚期抗凝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