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莉,马江伟,毛佳颖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急性心血管疾病,该病病情发展快,且不稳定,若能得到及时治疗可转化为稳定型心绞痛,否则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健康[1-2]。炎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使动因素,也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因素,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各类炎症的共同通路,调节机体炎症活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目前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和肝肾功能损害,而中医中药能明显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4]。本研究观察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病人心率变异性指标和NF-κB通路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7例,男32例,女25例;年龄60~80(71.25±6.16)岁;冠心病病程1~6(3.06±0.76)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38例,重度狭窄19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6例。对照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60~80(70.82±5.48)岁;冠心病病程1~6(3.17±0.83)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21例;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18例。所有病人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既往有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依从性差,精神性疾病和智力障碍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后均测定生命体征,吸氧,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单硝酸异山梨酯、瑞舒伐他汀和氯吡格雷等。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20 mg口服,每日3次,疗程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悦胶囊0.6 g治疗,每日3次口服,疗程4周。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清晨抽取病人静脉血约3 mL,常温下静置1 h后,以4 000 r/min,半径为13.5 cm,离心时间为15 min,将上清液保存于-80 ℃冰箱中,检测各项指标。采用固相层析免疫法检测肌钙蛋白T(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细胞沉积率(ESR);采用电泳仪测定红细胞电泳时间(EEP);血浆黏度采用黏度计检测。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试剂盒采用美国罗氏公司的配套试剂盒。②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显效: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心绞痛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有效:心电图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减少;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超出50 ms的搏动次数占比(PNN50)、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变化。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4,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TnT和CK-MB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及血TnT和CK-M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及血TnT和CK-MB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绞痛持续时间、TnT和CK-MB水平比较(±s)
2.3 两组治疗前后SDNN、PNN50、QTd和QTcd比较 治疗前,两组SDNN、PNN50、QTd和QT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DNN和PNN50较治疗前均升高(P<0.01),QTd和QTcd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DNN、PNN50、QTd和QTcd比较(±s)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HCT、EEP、ESR和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CT、EEP、ESR和血浆黏度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F-κB、MMP-1、TNF-α和IL-6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F-κB、MMP-1、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F-κB、MMP-1、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F-κB、MMP-1、TNF-α和IL-6水平比较(±s)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脂异常、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度异常,导致冠状动脉病理改变,引起缺血缺氧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常采用扩张冠状动脉、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脂和降低血液黏度治疗,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5]。曲美他嗪是一种新型心肌代谢药物,可清除自由基,有效维持心肌代谢,促进心肌ATP在体内还原及机体内游离脂肪酸合成磷酸酯,延长心肌细胞膜功能维持时间,从而达到保护心肌细胞膜的目的[6]。现有研究表明,单纯西药长期使用有一定的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本研究采用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曲美他嗪治疗,且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与相关文献[7]报道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在降低TnT和CK-MB水平优于对照组,说明心悦胶囊在改善心肌损伤方面有明显优势。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降低机体HCT、EEP、ESR和血浆黏度水平,说明心悦胶囊能明显改善机体血液黏度。本研究观察心率变异性指标和QT离散度发现,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能提高SDNN和PNN50,降低QTd和QTcd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心率变异性指标是心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和平衡的重要指标,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说明机体异常神经活动存在,长期心肌缺血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损伤有关[8];QT离散度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密切相关,QT离散度升高,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9]。本研究结果说明,心悦胶囊能明显提高病人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QT离散度,具有保护心血管作用,其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心悦胶囊组成成分有关[10-11]:心悦胶囊的有效成分为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其药理学为调节血脂代谢,并可保护心肌和缓解心肌缺血引起的损伤,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机体儿茶酚胺分泌,明显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从而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常引起急性炎症反应,NF-κB参与多种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调控,心肌受损时激活NF-κB通路,白介素、细胞黏附分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炎性因子被激活并释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12];NF-κB通过激活机体基质蛋白酶基因,降解结缔组织纤维,导致纤维帽变薄,同时增加斑块破裂风险[13]。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NF-κ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心悦胶囊能明显降低NF-κB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本研究结果发现,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降低机体MMP-1水平。MMP-1是判断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重要指标,也是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的3~5倍,说明心悦胶囊能降低机体MMP-1水平[14]。本研究同时显示,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TNF-α和IL-6水平,说明心悦胶囊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可能与降低机体TNF-α和IL-6水平有关。TNF-α是重要的炎性因子,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IL-6是多种炎症的细胞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转归密切相关[6,15]。现有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时,NF-κB表达明显上调,可促进机体MMP-1、TNF-α和IL-6等炎性因子释放。因此,激活NF-κB通路是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结果说明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能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NF-κB通路活性,抑制机体MMP-1、TNF-α和IL-6释放,从而达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目的。
综上所述,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具有缓解症状,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