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磊
(曲周县医院骨二科,河北 邯郸 057250)
在人体中肱骨主要在踝上位置肱骨干圆柱形至后干骺端扁平形过度区域,并且也是密骨和松质骨之间的交界位置,前面存在冠状窝,后面存在鹰嘴窝,以上两窝之间存在很薄的骨片,对于承受荷载的能力相对较差[1]。倘若外载荷力突然增大,那么肱骨踝上部位置不同的应力便会逐渐增加,引发骨折[2]。本次研究随机挑选本院治疗肱骨骨折患儿中其中的60例予以研究,通过实施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以及手法闭合复位治疗以后,其疗效满意,现内容如下。
本次研究随机挑选2018年02月~2020年02月本院治疗肱骨骨折患儿中其中的60例予以研究,男36例,女24例,年龄3~15岁,平均(7.3±1.3)岁。其中33例患者发生在右侧位置,27例发生在左侧位置。按照骨折类型分类:13例桡偏型,15例尺偏型,8例屈曲型以及24例中尺偏型。根据Gartland肱骨髁上骨折分型:42例Ⅲ型,18例Ⅱ型。按照致伤原因分类:6例车祸,54例摔伤。患儿手上后一直到医院就诊时间最短为2 h,最长为4 d,其中1例肱动脉损伤,1例尺神经损伤,3例合并桡神经不全损伤症状。比对60患儿各项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以上60例患儿全部实施全麻处理(氯胺酮),针对手术区域实施常规铺巾和消毒处理,随后在C型臂X线指导下针对患儿发生骨折移位具体程度进行分析观察。指导患儿以仰卧接受治疗,并将其患肢进行外展。通过牵引让患儿的肘关节保持屈曲位,倘若其侧方位置发生移位,那么优先进行纠正,在对其前后方的移位实施处理。在进行复位的时候需要观察桡侧嵌插,将尺侧进行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治。针对发生骨折处通过X线进行检查其整体复位情况,效果满意后,再确保稳定。在内踝以及外踝分别根据45~60°角将克氏针1枚与克氏针2枚穿入,相互交错于骨折线距离0.5~1.0 cm左右的位置并且穿至相对的骨皮质处,将针尾保留在皮外,给予患儿的肘关节相应活动,对其固定效果进行评判,若固定效果达到预期,则采用长臂石膏实施托肘固定,并维持70~90°的屈曲度。倘若患儿属于伸直型,那么外固定方法选择前壁旋前位法;倘若患儿属于屈曲型,那么外固定选择前臂旋后位,早期给予肘关节适当的锻炼。患儿实施手术治疗后的第三天,进行复查,分析患儿发生骨折处的固定情况,治疗3周以后将石膏拆除,给予肘关节适当的锻炼。对患儿实施每周1次的X线检查,一直到愈合后再将克氏针拔出。
患儿肘关节功能采用Flynn进行评判,其中肘内翻<5°,肘屈伸受限<10°视为优;肘内翻在6~10°,肘屈伸受限在11~20°视为良;肘内翻11~51°,肘屈伸受限在21~30°视为可;肘内翻>15°,肘屈伸受限>30°视为差。总优良率为总优率+总良率+总可率。
应用SPSS 24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所示,60例混入的切口全为甲级愈合,经X线检查手术侧位与正位,骨折结果显示接近或者是达到解剖复位程度,经过2年时间左右的随访,其肘关节可自行活动,均未出现肘内翻畸形、医源性神经损伤、针孔感染以及Volkmann 挛缩等等一系列并发症。与治疗前患儿肘关临床功能总优良率相对比,治疗后患儿肘关临床功能总优良率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治疗前后患儿肘关临床功能总优良率[n(%)]
在儿童中最常见的骨折为肱骨踝上骨折,在全肘部中所占据的比例在50%~70%,其中年龄阶段在3~10岁儿童中最为常见,而5~7岁的男孩最多见[3]。若未能给予患儿有效的早期治疗,将会引起肘部畸形、关节功能障碍以及Volkmann缺血性挛缩等一系列并发症[4]。现今,临床治疗肱骨骨折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外观的同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常规的外固定以及手法复位在治疗发生再移位的概率较大,会出现畸形愈合;屈曲位固定肘关节很容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继发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实施切开复位治疗会对肘关节功能起到一定的影响。创伤大,局部的血运受到破坏,引起骨化性肌炎,影响愈合。实施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于C臂X线指导线判定复位情况,予以交叉克氏针固定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会对血运造成破坏,可促使骨折早期康复。与此同时,在皮下埋入克氏针尾端,能够预防针眼感染,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临床收治的GartlandⅢ型骨折患儿实施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便是尺神经损伤,通常发生在内髁为进针点的时候。而术后,该型患儿最常见并发症为肘内翻,引出手术时尽量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本研究结果指出,与治疗前患儿肘关临床功能总优良率相对比,治疗后患儿肘关临床功能总优良率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混入的切口全为甲级愈合,经X线检查手术侧位与正位,骨折结果显示接近或者是达到解剖复位程度,经过2年时间左右的随访,其肘关节可自行活动,均未出现肘内翻畸形、医源性神经损伤、针孔感染以及Volkmann 挛缩等等一系列并发症。
总之,对临床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实施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固定治疗,不仅操作简便,同时具有极高的安全性,能够为临床提供最好的生物力学固定。与此同时,给予患儿早期有效的肘关节功能锻炼,还可防止或者是预防患儿肘关节发生伸屈活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