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霞,张丽娟,宋海良,王 岚,雷静静*,许键炜*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贵州 贵阳 550014;2.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3.广东省东莞市大朗医院普外科,广东 东莞 523770;4.贵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4;5.贵州医科大学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4;6.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贵州 贵阳 55002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可伴多种肠外表现。本文介绍UC并结节性红斑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中年女性,因“腹泻、腹痛伴粘液血便10年,加重再发3天”入院,反复下腹部绞痛,有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便后腹痛可缓解。于我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先后予“美沙拉嗪、甲氨蝶呤、激素”等治疗,患者未规律用药。3天前因症状加重而入院。1 年内体重下降 10kg。30年前诊断甲亢,治疗后2年前诊断为甲减,口服“左甲状腺素片75 μg/日”治疗。半年前患者双下肢出现皮肤红斑及皮肤瘙痒,曾于皮肤科就诊考虑“药疹、湿疹”并治疗,疗效欠佳。入院体查:T:36.2℃,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卫,肠鸣音3次/分。双下肢胫前见散在皮肤色素沉着及大小不等圆形红斑,直径0.5~1.5 cm,不高于皮面(如图1)。辅查:血常规、DIC全套、肝肾功、电解质、大便培养、肿瘤标记物、输血前三项、血沉、乳酸脱氢酶均无明显异常。CRP 8.10 mg/L,大便常规提示淡黄色粘液大便,白细胞20~40/HP,红细胞5~9/HP,隐血试验(+);甲状腺功能提示 FT3 4.05 pmol/L,FT4 15.86 pmol/L,TT3 1.85 nmol/L,TT4 140.55 nmol/L,TSH 0.363,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500.00 kU/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1300.00 kU/L;ANCA、ANA和ENA多肽抗体谱提示抗组蛋白抗体,弱阳性,余无特殊。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 全结肠 重症(如图3),较2年前肠镜(图2)有加重。肠镜病理提示“结直肠粘膜”送诊少许肠粘膜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伴溃疡形成,慢性炎症++,活动++。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持续型 重度 全结肠 活动期并结节性红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治疗:美沙拉嗪(1.0 g/次3次/日)、康复新(20mL/次3次/日)、改善循环和营养支持等。4天后腹痛减轻,仍感里急后重,仍解粘液血便10+次/日,量10~20 mL/次,予加用地塞米松(5 mg 灌肠/日)、康复新液(100 mL灌肠/日)促进黏膜修复治疗。5 天后皮肤红斑较前消退,9天后患者大便次数减少(3~4次/日),偶见粘液便,停用地塞米松灌肠,加用美沙拉嗪栓剂(0.5 g纳肛3次/日),18天后患者症状缓解,皮肤红斑消退,带药出院(美沙拉嗪 1g 4 次/日;康复新10 mL 3次/日;美沙拉嗪栓1粒纳肛2次/日)。
UC 诊断依靠临床表现、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在排除感染及非感染性结肠炎后[1]。结肠镜及病理活检是诊断UC的主要依据[1-3],根据改良 Mayo评分[4-6],该患者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复发型活动期重度。UC 有多种肠外表现,累及多个系统,其中皮肤表现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可预示、共存或伴随 UC 的演变[7]。研究表明 5%~11%的 UC 患者[8]出现皮肤表现,其中结节性红斑是最常见10~15%[9],多在UC活动期出现,以女性多见,典型表现为深红色疼痛性结节,直径约1~5 cm,于双侧小腿腹侧最常见,较少涉及躯干、手臂、颈部和面部[10-11]。结节性红斑有自限性,愈合后可无溃疡或瘢痕形成。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对不易鉴别需行病理检查,病理可见皮下脂肪小叶间隔炎症[12]。结节性红斑与肠道疾病炎症活动有关,易被忽视或被孤立对待,有些还被误诊为过敏性紫癜[13]。曾经有报道UC合并寻常型天疱疮的病例[14]。希望广大临床医生能注意到,有长期腹泻病史患者的多种皮肤表现,需警惕UC的肠外表现。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之一。由于破坏性(无痛)甲状腺炎,也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15]。Cesarini 等人[16]报道UC患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病率为 1.8%,予合成甲状腺激素治疗。近期有UC和干燥综合征及桥本氏甲状腺炎共存病例报道[17]。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出现腹泻、便血胃肠道症状时,应考虑包括UC的炎症性肠病,建议尽早行肠镜检查,综合评估病情。
UC 的肠外表现复杂多样,更多病例报道[18]提示,详细病史记录和早期识别 UC 肠外表现的重要性,早期诊断和治疗决定患者的预后,及早提供正确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