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超
《西班牙狂想曲》的附标题“为西班牙福利亚舞曲与亚拉冈的霍塔舞曲而作”,福利亚舞曲和霍塔舞曲均是最具西班牙民族特点的两支当地舞曲,李斯特将这两支反差巨大的传统民间舞曲整合在一起,李斯特在乐曲中使用大量的主题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乐思,从旋律的形状轮廓,节奏,调性等方面来进行变奏,使得主题以不同的风格和性格贯穿在整个乐曲之中,这种做法不仅让主题的“影子”一直萦绕在耳边,也使得整个作品中众多的变奏没有让结构变得松散,使乐曲一步步地被推向高潮。
1.福利亚舞曲乐段
福利亚舞曲乐段是从12小节到135小节。这支古老的福利亚舞曲的旋律受到很多作曲家的青睐,例如科雷利的《福利亚舞曲》和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中的福利亚舞曲主题深沉而忧郁。反常规的节奏重音,加上低音区深沉的音色,使得这一旋律庄严而忧郁。
进行了主题的几次变奏之后,作曲家将这支古老舞蹈旋律的力量渐渐释放出来。十分强势的附点节奏和坚定饱满的八度与和弦的断奏,仿佛让听者看见了战马在草原上奔腾。
2.阿拉贡的霍塔舞曲乐段
霍塔舞曲发源于西班牙东部的阿拉贡地区,[1]在本曲中一直从136小节持续到了最后。霍塔舞曲乐段是活泼的、明快的,作曲家营造了一个女人们和孩子们在一起热情舞蹈的场景,与福利亚舞曲乐段的庄严,忧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装饰音模仿了铃鼓的效果,描绘了霍塔舞曲欢快的节奏,而后对霍塔舞曲旋律进行变奏,轻巧的三连音快速音群描绘了孩子们愉快舞蹈的画面。之后就进入了个性反差特别大的变奏乐段。这里的音乐一改方才活泼童趣的热情舞蹈,变得成熟美艳,让人仿佛看见了妩媚的吉普赛女郎在温暖的阳光下婀娜的舞姿。在67个小节的柔情慢舞之后,左手出现了几个重复的乐句,仿佛女郎温存的回眸,在朦胧之时,一个明亮的铃鼓,又把音乐拉回到了活泼热烈的舞蹈之中。
1.铃鼓
铃鼓或者类似于铃鼓这样一类的乐器在很多民族都存在着,作为一种节奏乐器,艺术家们在乐句中一个恰当的时间点摇响它,往往会收到非常惊艳的效果。李斯特在这首《西班牙狂想曲》中的霍塔舞曲乐段中使用了大量的铃鼓的元素。例如在136小节开始的霍塔舞曲乐段,右手的上行装饰音在每一个乐句的开头出现,并且在之后的几次变奏里以不同形式的装饰音或者快速跑动的音群出现,这都是铃鼓元素的运用,使得本就轻松活泼的舞蹈节奏增添了一丝调皮灵动。
2.吉他
吉他起源于波斯,而真正让吉他走向兴盛的是西班牙,它是西班牙音乐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器乐,可以说西班牙人的自然音乐感就以吉他的技巧为基础。[2]在作品中,同样运用了很多吉他的元素,例如第205小节,右手的快速三连音如同吉他的扫弦技巧,一个个快速清晰的音符体现出舞曲本身轻巧灵动的气质。而在随后的一些变奏里,吉他扫弦元素体现在了保持音上,持续在舞蹈节奏重音的扫弦,使得音乐带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一反霍塔舞曲刚开始的灵动活泼,与开头的福利亚舞曲的低沉有力的气氛更为接近。
谱例1:
如谱例1,这里的16分装饰音,模仿的是阿拉贡地区民间舞蹈霍塔舞曲中运用的铃鼓。此处的装饰音要处理得很“精妙”,在前面的八分音符和后面的十分音符之间迅速地“扫过”。在弹奏装饰音的时候手腕要轻柔,手指尖要积极,用指尖触键,让力量在掌关节间流动,一带而过最终落在后面的#F和D上。
谱例2:
如谱例2,这一乐段的右手声部的快速三连音跑动是模仿了吉他的扫弦技巧,演奏时应该非常灵动流畅。扫弦是吉他最常用的手法。演奏者右手半握吉他,从五指开始,除拇指外的其他手指依次轮流从低音到高音持续地扫琴弦,以加强节奏律动并制造和声效果。还有一种扫弦的演奏方式是右手各手指在琴弦的各声部之间连续交替弹奏琴弦,制造出分解和弦或琶音的效果。[3]在钢琴演奏中,扫弦所产生的效果表现为琶音或完整和弦。这一段的难点在于要把每个音演奏的十分轻巧快速,就像雪地里的小精灵般,晶莹剔透,一眨眼就消失不见,只留下了零星雪花。在慢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键的速度和力度,速度要迅速,力度要能刚刚触响琴键就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三连音后面衔接的双音十六分音符跑动,这里在慢练的时候要将衔接的几个音抽出来专门训练,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弹奏,加深大脑对手指的控制,做到对哪个音符用哪个手指都很明确,这样才不会弹奏的像两个乐句拼接在一起。把音符弹清楚了之后就必须要注意乐句的感觉,这里相同的材料重复了两遍,作为演奏者可以将其设计成不同的效果,如第一句加上踏板做成强的音量,后面一句松开踏板稍微弱一些,把两句设计成一个青年男子和一个小孩调皮的舞蹈,这样可以使音乐效果增色不少。
谱例3:
如谱例3,出现了30个小节的持续音——A。在这30小节中, A音一直在延续,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吉他的扫弦,吉他在舞蹈节奏的重音上扫拨,制造出强有力的音响,给舞蹈带来咄咄逼人的气势感,所以此处的八度A音必须弹奏准确,而且音色不能散要集中,这就需要演奏者的五指将八度的手型撑住,手腕手臂放松,在弹奏完A音之后马上放松,然后迅速接上十六分音符音群。这里的十六分音符一定要弹奏的十分均匀,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动力感一味地没有理由的提速,将其弹奏均匀,然后循序渐进的作渐强,这样可以达到一种逐渐吞噬的效果。
对于带有强烈舞曲因素的乐曲,节奏的处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相对于调式和音符来说,节奏是“活的”是需要演奏者进行二次创作的,作曲家无法将所有思想用表情符号或是音乐术语等直接写在乐谱上。演奏者如果只是按照谱面演奏是不能把乐曲节奏特征表现出来的。
谱例4:
如谱例4,这是乐曲开头福利亚舞曲的主题,此主题深沉而忧郁,如若按谱面的节奏演奏,根本不能表现其忧郁的特征,更不可能表现出其舞曲的本质。所以要抓住福利亚舞曲的节奏特点从这个主题来看,重音的处理就十分有趣味。常规化的三拍子是“强弱弱”,每一句子中四分附点重音微微拖长站住,而后的十六分音符时值缩短,这样可以让那些打破正常三拍子规律的重音更为明显。中间的一拍附点不能按照正常的节奏出现,应该稍微晚一点点出来,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作为演奏者应该多搜集一些西班牙的其他音乐,多聆听来找这种节奏的感觉,然后运用到演奏当中。
谱例5:
如谱例5,此段如刚刚所述的重音特点是一致的,将第一拍八分音符弹奏地短促些,一拍附点音符稍微拖长一些。
谱例6:
如谱例6,此段是霍塔舞曲乐段,这一段一反之前欢快活泼的常态,节奏变得“rubato”。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将长音符稍稍拖长一些,可以把前半部分的连续八分音符做成减慢渐强,在后面变奏的部分再将连续的八分音符作成渐慢渐弱。这样可以营造出一种慵懒,妩媚甚至挑逗的氛围。
而这一乐段的触键要与之前的都有所不同。霍塔舞曲乐段的前半段对触键的要求是小、快、灵。而这一段的触键要求就是“慵懒”。要想做到“慵懒”,就不能太过强调指尖,应把指尖稍微放平,用指腹贴键触键,这样的触键方法很考验手指的敏感度,如果手指的敏感度还没有训练得十分成熟,会造成音响效果的浑浊。
谱例7:
如谱例7,这是霍塔舞曲主题的另一次变奏,此时的左手声部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和弦,却无比重要。应将每次和弦出现时的第一个和弦弹奏的稍强一些,两个和弦的重音感觉应跟落起的重音感觉一致,这样来体现出一种无精打采,忧郁的气氛。
谱例8:
如谱例8,这一段也是一次霍塔舞曲主题的变奏,较之于刚刚所述的变奏的阴郁,这一次变奏颇有船歌的意境,右手旋律应该演奏地好似在午后平静的湖面上划桨的摇摆感,每一句的第一个琶音没有必要按照节奏在一拍内演奏完,可以自由摇曳一些,这样可以和之前的变奏形成反差,使得氛围变得轻松惬意。每一次右手琶音可在音符时值上做出不同处理,一方面可以避免听众听觉上的审美疲劳,二来也可以营造出“慵懒”的感觉。
《西班牙狂想曲》结构自由而繁杂,整个作品是运用多种变奏手法以及带有“奏鸣原则”的自由混合的结构。作曲家将两个民族风格浓郁的舞蹈元素经过天马行空地变奏,而正是这种“奏鸣原则”使得庞大的结构不至于过于松散。本文通过对作品中福利亚舞曲乐段与霍塔舞曲乐段的民族音乐元素,舞蹈节奏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来分析如何在演奏时把这些民族性舞蹈的特征展现出来,以及在演奏这首《西班牙狂想曲》的时候,能让听众感受到这种迷人的魅力。
注释:
[1]刘 洋.朗达拉亚乐队和乐器[J].乐器,2013(01):73.
[2][3]周芷如.阿尔贝尼斯钢琴组曲《伊比利亚》音乐风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