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为之后的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学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点的解析中融入兴趣教学法,构建趣味化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兴趣课堂;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4-0055-03
作者简介:陈晓静(1980.11—),女,江苏省盐城市新洋高级中学,本科学历。
引 言
构建兴趣课堂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课程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导入环节多下功夫,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具体知识点的分析解读中,教师也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将更多趣味化元素融入课堂中,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打造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1]。
一、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趣味化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要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导入环节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2]。课堂导入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趣味化的情境来实现知识导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快速拉近学生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距离,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给学生探究问题提供很好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之后知识点的分析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之间展开更多有效的交互,利用提问的形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现象的思考与感知。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轻松有趣,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是值得教师尝试的教学实践方法[3]。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怎么样才能使静止的文具盒运动呢?若是我们在桌面推一辆小车,松开手之后,为什么小车未能及时停下来?”教师借助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消除学生对本课知识的陌生感。学生平时都知道只有用力才能使静止的物品运动起来,撤去力之后,小车还是会继续向前行走一段时间,但是无法解释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的具体原因。因此,当教师提出这些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是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学生都十分好奇,激发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讨论空间,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各种猜想,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然后,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各种观点,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本课知识点进行讲解。随着新知识学习的不断推进,学生会慢慢意识到,前面自己的各种推断是否合理,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以上问题。这样的导入模式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热情。这才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实施效果,有了这种良好的教学开端,后续的知识讲解便可以更好地展开,学生也能够对理论知识有更准确的理解与认识[4]。
(二)利用实践探究活动进行课堂导入
高一物理教学中,力学知识是重点,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和现象都可以基于力学知识加以解答。教师在就这类知识开展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探究活动。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考,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动手尝试。这样的动手过程和思考过程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会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有了这些直观的探究经历后,在后续教师进行系统的知识解读时,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清晰,知识吸收的效率也会更高[5]。这样的导入方式达到了很好的综合训练效果,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学生也会初步认识到,很多物理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基于实践,这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培养,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木块等,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引导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慢慢拉动木块,一直到木块刚好被拉动,并请其他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的数字变化。然后,教师提问学生:轻拉木块时,弹簧测力计上的数字没有变化,是因为木块没有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吗?最后木块被拉动的数值有什么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有了直观的实践经验后,在小组内就这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普遍来说,学生都可以推断出木块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但是,对摩擦力临界值的判断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等,在基本认知上还有需要优化的部分。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学习体验,感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和效果,并建立初步的学习印象。这样的导入形式可以为学生营造开放、有趣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了这种实践经验后,教师再来给学生系统地分析知识要点,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学习的效率会更高,知识教学的多元目标也可以很好地达成。
(三)构建新旧知识关联进行课堂导入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会慢慢感受到,新接触的知识要点和之前学过的内容之间有一些关联,这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互通,可以成为教师设计课堂导入的一个出发点。教师可通过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中。随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延伸,引出一些相关的知识要点。有了前面的知识积累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这样的导入模式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率也会更高,可以化解学生的一些学习疑问,为学生打造开放、有趣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6]。
例如,在教学“平抛运动”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做精心的准备,将平抛运动中涉及的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在导入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简要回顾已经学习的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与运动的基本方法,以此加强学生对已有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引导学生一同回顾曲线运动的方式和特点,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一种强化,又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平抛运动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有了这种知识回顾后,当教师尝试将两种运动进行结合,随之引出平抛运动这种新的运动形态时,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轻松,并能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的导入模式能够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学生在新知识理解、吸收上的障碍,从而促进课程教学综合质量的提高[7]。
二、在知識点的解析中融入兴趣教学法
(一)引发课堂上的问题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尽量采用趣味教学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丰富问题讨论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一阶段的物理知识以力学为根基,其中对力和运动的研究是教学的核心。这类知识点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都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多尝试设计生活化的讨论问题,拓宽学生的参与空间,让学生基于问题的探析来逐渐建立学习认知[8]。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自主性。
例如,在讲授“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跑100米的时间,然后选择班级跑得较快的学生做速度对比,并询问学生判断快慢的方法。然后,教师可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如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比较速度快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探究,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有了这种直观的活动经验,以及就自己的各种想法和观点展开了交互后,会更好地进入学习主题,并且可以形成对这个知识点的初步学习印象。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会让知识教学的推进效果更好,能辅助学生牢固掌握新课内容。
(二)合理利用分层教学
构建兴趣课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进入高中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分化会变得越来越明显。有的学生基础较为牢固,思维能力较强,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感到十分轻松。有些学生则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并且自身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各类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让更多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热情,进而使其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典型现象,并对其中的原理做分析、探究时,可以尝试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列举有关的现象,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其中的原理做分析解读。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加多元、有趣,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促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多表达,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慢慢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并且能更好地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在含义。这样的活动方式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认知,让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感受到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三)合理开展生活化教学
高中物理教材涵盖了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枯燥的公式和烦琐的计算,这对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非常困难。基于此,教师应基于生活化教学,将物理知识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积极探索物理知识背后的奥秘。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物理知识点与学生所熟知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和自然规律,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常识和现象,让学生不再对物理感到陌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进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例如,在教学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当讲到“自由落体运动”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牛顿管实验。牛顿管实验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学实验,教师可使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密闭透明容器,让管内接近真空,进而很好地模拟理想实验条件。理论上任何物体在牛顿管内做自由落体运动,当下降同样高度时需要的时间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非理想状态下,物体在下落时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尤其是那些空气阻力较大的物品,如羽毛,其下落的速度会显著变慢。当利用牛顿管模拟理想环境后,即使是一根羽毛和一块石头,也能够同时落地,这很好地验证了牛顿力学定律。这个实验会让学生想起经典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但是实验的条件更加严谨,实验的结果也更具参考价值。在做该实验时,教师不事先抽掉空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随后,教师给学生介绍牛顿管的原理,当学生得知牛顿管中,由于抽气而使物体在下落时不受空气阻力后,再将牛顿管中的空气抽掉,让学生观察牛顿管中的羽毛、粉笔头、纸片、硬皮都是同时落到管底的。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亲眼观看实验现象,有了真实的实验体验后,当教师再来引入自由落体运动这个知识点,并介绍这一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原理后,学生很快就能建立学习认知。这个生活化的实验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生活化的物理小实验,教师能将教材内容和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在课堂上总结知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结 语
总之,高一阶段是构建学生物理理论根基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在高一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采用更多轻松、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和理解,为之后的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韦华.翻转课堂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2]张苏苏.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设的探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3]方升钱.浅议打造高中物理“活力课堂”的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21):22.
[4]薛春辉.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2020(33):207.
[5]张德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28):93-94.
[6]李少娟.浅析如何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20(22):51-52.
[7]黄文建.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15):56-57.
[8]蒋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激发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