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际出版合作在全球经济环境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版业在推动出版“走出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排头兵,认真分析国际出版合作的新变化、新机遇和新领域,总结出国际出版合作需要搭建出版合作交流平台,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以中外校际合作为纽带,赋能出版合作新内涵;以高端智库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互联互通;实施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传播长效机制。
【关 键 词】后疫情时代;国家出版合作;新路径;新变化
【作者单位】李永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3.001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国际出版合作在全球经济环境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版业在推动出版“走出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排头兵,认真分析国际出版合作的新变化、新机遇和新领域,总结出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合作需要搭建出版合作交流平台,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以中外校际合作为纽带,赋能出版合作新内涵;以高端智库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互联互通;实施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传播长效机制。2021年9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会议举办的主题是“文明互鉴、合作共赢”,这也正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后疫情时代积极探索国际出版合作的新路径。
一、 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合作的新变化、新机遇和新领域
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行业的影响是多方位、全流程的,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国内出版社与海外出版机构的交流变得越发困难。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到各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各大书展及出版行业活动相继停办或延期,出版人失去了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二是部分国家因受到疫情影响,保守主义等各类思潮兴起,文明冲突风险增加。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我们更应看到,疫情是风险,更是机遇。此次疫情加速了出版行业数字化、线上化转型的进程,同时也催生出国际出版合作与交流的新业态、新模式。
1.国际书展数字化,催生线上线下融合型书展新模式
各大国际书展一直是各国出版人联系业务、交换信息、强化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各国出版社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便利和支持。但在疫情带来震动以及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各大国际书展均做出数字化尝试,以便更多国际出版展商得以线上参展。如法兰克福书展提供数字化展台服务,同时借助数字化社交媒体,让更多、更广泛的社群参与到书展活动;伦敦书展则在推特网络平台开辟互动专区,举办线上图书版权推荐会。各大国际书展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扩大了书展的影响范围,使书展从专业贸易展转型成各国文化交流盛会,将书业发展同互联网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国际出版交流注入新的活力因子。
2.国际出版合作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化
尽管疫情依旧反复,国际政治局势不甚明朗,但是各国出版商之间重新联结、深化合作的心愿没有改变。为了进一步提升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借鉴,搭建公共出版文化交流平台成为国际出版合作的新趋势。如中国出版协会成立了“一带一路”出版工作小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起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已经拥有319家成员单位,有效地实现了合作体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国际出版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化。
3.大数据引领,版权贸易精准化
大数据应用在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出版行业也根据自身的特点,把大数据应用在选题精准策划、市场化精准营销等方面,并初显成效。随着国际书展的数字化,版权贸易也在深挖数据资源,提升贸易精准度。如在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建立细分品牌的专属版权数据库,在图书版权库的基础上,增加了“作家译者”“童书绘本”“图书IP”等多维度信息服务。通过对版权书目的大数据分析,支持数字化商务配对,让各国出版机构有更多机会促进交易达成。
二、搭建出版合作交流平台,培育合作新增长点
当前,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仍在持续,在此背景之下,共建国际性出版合作交流平台,为国际出版合作提供持久平台支持,促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明互鉴、合作共赢,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积极作用,对推动出版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国际出版合作平台成为推动各国出版合作的“加速器”
目前,打造、搭建國际出版合作交流平台是中国出版合力“走出去”的有益、有力尝试,有助于以点带面引领中国出版“走出去”,进而打造出版“走出去”中国品牌。
2017年8月,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2019年3月,在中宣部的指导下,联盟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并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截至目前,合作体共有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319家成员单位,其中,中国成员单位56家(含中国香港成员单位1家),其他国家成员单位263家,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了五大洲各大区域,成员结构涵盖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出版类别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已签约中国主题图书5000余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依托自身外语优势,于2018年主导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覆盖13个中东欧国家,涉及100余家出版社。自联盟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出版企业之间的版权贸易数量已从2017年50多种增至100多种。反映当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出版物,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走进中东欧各国。同时,国内也翻译了中东欧的许多文学作品,而且有些作品是一版再版。
2.国际出版合作平台成为国际化版权人才的“孵化器”
国际出版合作平台的形成,强力推动了中外出版合作实体分支机构的落地乃至进一步发展。这些分支将为国际出版交流合作打开一条崭新的文化互通之路,在国际出版人才培养、翻译人才库建设、凝聚海外专家力量等方面持续发力。
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倡导创建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为例,成员单位通过合作体在波兰、法国、匈牙利、巴西、马来西亚、缅甸、老挝、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新开近10家海外分支机构,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以色列、罗马尼亚、蒙古和意大利建立了海外分支机构。合作体作为国际出版合作平台,为海外分支机构提供作者资源、版权资源、翻译资源、营销资源,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合作体成员之间加强创新协作,借鉴新技术运用成果,分享数字出版发展经验,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更重要的是,合作体成员把加强人员往来作为深化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人员培训、论坛学术研讨等方式,促进各国出版人激荡思想,探讨业务、交流经验,为国际化版权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便利条件,已成为国际化版权人才的“孵化器”。
3.国际出版合作平台助力国际人际交流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2021年,习近平主席向“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开幕式发表的视频致辞中指出:“在此关头,我们更需要增进思想沟通,促进交流合作,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出版界积极响应,搭建“走出去”平台,赋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文化交流,通过参与国际书展、建立海外分社等各种方式,进一步拉近中国文化与海外读者之间的距离。疫情暴发后,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外方成员单位的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社、印度皇家柯林斯出版社等多家海外出版社在接受《新闻联播》专访时,不忘为在疫情中奋战的中国人民加油打气。同时,合作体单位还共同策划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宣传内容,如委内瑞拉安第斯大学已经推出了近10期《中国笔记》。出版合作体单位之间隔山跨海,守望相助,是中国出版人与海外出版人密切联系、深厚友谊的象征。
三、以学术交流为纽带,赋能出版合作新内涵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在后疫情时代,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是国与国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交流的桥梁。大学出版社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功能的延伸,其出版活动与学校学术研究、教学活动相辅相成。与此相对应,大学出版社在践行出版“走出去”时,应依托高校母体优势,积极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
1.不忘初心,坚持学术出版“走出去”之路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人文社科大学联盟”,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在学生交换、科研种子基金、“一带一路”学术出版、双学位项目等多领域开展合作。“人文社科大学联盟”旨在推动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优势的世界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创新、政策与规则制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领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开展国际出版合作的过程中,坚守自身学术出版优势,在积极与各国大学出版社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将中国人民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国际出版合作的内容主体。如其与泰国素叻他尼皇家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了厉以宁教授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泰文版;与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合作出版了《中国美术史》(4册)西班牙文版;与韩国东亚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韩文版。
2.以重点问题、热点问题为导向,加强国际学术出版的选题策划
学术出版“走出去”旨在与国际学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通过学术话语回应对方关切,传递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国际学术出版选题策划要紧紧围绕国家的发展理念,用学术话语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不忘初心,以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着眼点,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展示中国高度的学术著作精品,以具有原创性和主体性的学术观点和方法体现中国当代学术研究水平,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以学理论证为依托,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在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方面,圣智学习出版公司、麦格劳希尔、劳特里奇、施普林格等世界一流学术出版商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情词典》《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丛书(五卷本)》《中国经济问题系列丛书》《“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研究丛书》等多部英文版学术图书。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出版方面,阿根廷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土耳其新生出版社与中国出版机构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英文版、德文版和土耳其文版的出版合作。在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方面,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社已经签约百余项中国图书版权,出版了包括《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大国的责任》《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抉择》《民族复兴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等数十种图书。
通过与海外出版机构的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中国人文社科出版领域深耕细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出版特色和风格的国际化学术图书产品线,在国际范围内擦亮了中国学术出版品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体系提供助力。
3.发挥学术出版合作体的平台功能,拓展出版成果的宣传推广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是中国学术出版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合作体之间作者、翻译、营销、出版信息、学术会议等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通过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联合策划、共同营销,與国外媒体联手打造专题宣传,合作体最大限度地形成了对外国际出版合力,极大丰富了学术外译成果推广路径。
作为中国文科出版重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排头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科的强劲优势,坚实扛起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旗帜,通过图书展示、捐赠和出版合作等多层次、全方位活动,连接民心、沟通民意,影响和提高海外国家,特别是海外高校与学者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如2019—2020年间,波兰哥白尼大学从中国出版机构陆续获得近百种图书的捐赠,捐赠图书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主题图书、人文社科学术著作、中国传统文化图书、自然科学图书以及“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六大类,在大学图书馆设立了“中国文库”,供教师和学生借阅。
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扇窗户,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搭建了桥梁。在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交流,有助于增进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消弭误解、增进共识,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稳定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四、 以高端智庫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互联互通
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智库交流为推动国与国之间的政策沟通、促进务实合作、增进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出版与智库建设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智库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学术出版的选题和产品。学术出版机构则能为智库成果提供有效的展示和传播途径,为智库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实物载体。
中国人民大学于2013年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旨在建立一所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制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重点发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研究院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首次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成为唯一一家进入第一档次的高校智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研究院开展合作,目前已出版科研成果《智力资本 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持续加强与包括研究院在内的各类高端智库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国际交往优势,与各类高端智库互联互通,打造高端智库科研成果国际出版品牌。
1.形成智库、出版协调联动机制,促进智库人才培养与积累
首先要构建与相关智库建设主体的联动协同机制,在智库科研成果评价、转化、传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通过专业编辑和优质的学术出版能力,聚拢知识体系完备、人才储备丰富的高端智库,通过学术出版专著系统展示智库科研成果,为智库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2.加速智库科研成果整合,积极服务智库研究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积极整合智库科研成果资源,围绕核心智库培养编辑和内容策划人才,为智库科研成果有效、迅速转化为图书产品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供需沟通,将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智库,为智库推荐可合作的相关智库或智库专家,加强智库协同研究,提升智库产品创作效率;向社会传播智库产品,实现智库价值,并采集反馈信息,服务于智库的新一轮研究。
3.搭建智库科研成果交流平台,提升智库国际交流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积极配合搭建国际智库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的主体作用,提升智库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传播程度,积极协助和组织国际高端智库的科研成果交流活动,成为国际智库交流与合作的参与者、组织者。
五、 实施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传播长效机制
国际化人才是提升出版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版社从“走出去”产品策划、编辑到国际化营销的全过程,都离不开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实践性,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国际视野广、创新意识强的专业化国际人才队伍,以人才战略推动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传播力。
1.产学结合,开拓国际化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历来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出版社与高校、研究机构的互动,通过产学结合,建立适应出版社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积极安排员工参加中宣部、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协会、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加快出版社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出版社人员开拓国际业务的视野和能力。
2.广结朋友,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培养、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国际书展、版权洽谈等积极开展国内与国际出版单位之间的人才交流,广结朋友,让出版社员工边交流、边工作,向国际大型出版企业和“走出去”工作做得出色的国内出版社学习国际化、市场化经验,取长补短。
3.政策支持,资金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引进人才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扶持,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改革,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实现人才使用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从数字技术、企业管理、资本经营、国际贸易等多维度、多领域积极寻找和引进具有国际化市场经验的专业型复合人才,助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出版事业。
4.以人为本,关注员工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社”的理念,关注每一位职工的成长与发展,强调关怀与沟通,建设了一支极具归属感、极富凝聚力、极有战斗力的专业化国际人才队伍。
海纳百川,大道致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根植于学术出版厚土,顺应时代大势,发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深化人文交流,凝聚起沿线国家求和平、增互信、谋发展的共同心愿,展现了中国的“四个自信”,传递出“文明互鉴 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