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19 15:05刘碧洲韩璐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6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建构主义

刘碧洲 韩璐

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在高中开设音乐鉴赏课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接受能力强,具备批判性思维与学习能力。从1932年到2003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其中前者提出了高中三年级每周至少上一节音乐课的要求;后者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不仅强调以实施美育为重要途径,且规定高中音乐鉴赏课为必修课,并设置了一定的学分。然而,这些要求在现实中的高中音乐课上难以有效落实。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音乐鉴赏教学,并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其应用实效。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原则

一、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概述

近几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渐渐地进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在各类学科中均得到应用,且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模式明显不能适应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现状,而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境学习等学习观恰恰能有效地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

(一)情境性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高中的教育投入逐年增加,高中学校的各科设备均得到更新,但学校对音乐设备的投入却不见增加。教师在音乐鉴赏课上只能放一些磁带给学生听,或者改编一些音乐片段;学生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听音乐,也只能听音乐,缺少主题音乐综合活动。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以“循循善诱”为主,与传统的“灌入式、照搬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情景性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情景性教学既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音乐不能传递语义信息,也不能表明具体实物的特性,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应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尽可能地去感受作品传递的情绪情感,与作曲家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感受音乐带来的审美体验,理解音乐的内在情感,课堂创编等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会切实地感受音乐,对动听的音乐产生遐想,进而深化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升华。

(二)互动性原则

音乐鉴赏教学是一个交往复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个体自身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的差别,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协作”和“会话”理念要求学生在交流、互助中欣赏作品,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严格把关“会话”,使学生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具有审美性,因此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需充分与学生互动。而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缺少从音乐特点出发的音乐活动,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转化为对教师语言的记忆。

二、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情境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情境性原则,笔者以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章——音乐的美为例,设计如下环节。

课例1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第二章 音乐的美 第一节 优美与壮美

1.教学目标

(1)聆听器乐作品《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夜曲》《彩云追月》,了解美感的概念,培养感受器乐作品的能力。

(2)探究《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夜曲》《彩云追月》三首曲子音乐美的区别,产生学习音乐的愿望。

(3)区分不同的音色、不同的乐器带来的不同美感。

2.创设情境

(1)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美感的解释与相关器乐曲,如学生所知道的关于美的诗句与谚语,同时让学生聆听相关曲目,自己感受,整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在此活动中,充当的是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角色。

(2)教师在导入环节,把讲台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讲解所搜集的作品体现了哪些美、是如何体现的。教师做补充,与学生一起互动,帮助学生打下感受器乐美的基础。

在此设计中,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美感的解释与相关器乐曲,可为学生做好参与情境互动的知识准备;让学生聆听相关曲目,通过自主规划、整理来获取信息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点建构,逐步了解本课的基本知识,吸收本课的大部分知识点。即使学生有少数知识不了解,但通过教师的补充与讲解,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逐步加深对美感的理解,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互动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互动性原则,笔者以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章——音乐与民族为例,设计如下环节。

课例2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第三章 音乐与民族 第二节 汉族民歌

1.导入(在PPT上展示《诗经》中的作品《关雎》)

师:同学们,相信《关雎》这首作品大家都很熟悉,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这首诗属于风、雅,还是属于颂呢?

生:风。

师:对的,那么请你们再想想为什么今天的音乐课要来看这首诗。

2.知识建构

(1)汉族民歌的由来

师:大家都知道,民歌是产生于民间的,《诗经》中的“风”是来自民间的,那么在古代,“风”也就是民歌的歌词。“风”中的诗句描绘了民间的风土人情,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2)汉族民歌的分类

师: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的民歌都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你们是否可以尝试着归一下类?

生1:有描写山水风光的,如《小河淌水》。

生2:我听过《兰花花》,应该算作人物故事吧!

生3:我学过《打夯歌》,是描写人们劳动的歌曲。

……

师:很好,同学们知识面挺宽。我们的汉族民歌大体上可以分为小调、山歌和号子。每种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師不可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认知风格均不同,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理解音乐作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的问题要具体到学生能够轻松解答的程度,如上例中以《关雎》作为导入;教学手段和方式不宜过于烦琐,避免学生对音乐丧失兴趣;同时,也不能将本节课知识点在短时间内大量灌输给学生。否则,学生不仅记不住知识,还会对教师产生厌恶感,觉得教师在照本宣科,最终减弱对课堂的注意力,更不能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新型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主动施教者转变为教学情景的创设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统一。而在引导和组织的过程中,互动性原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互动,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音乐的情境中,在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接受新知识;通过互动,学生提高了理解音乐作品的动力,主动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最终实现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刍议语境理论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所遵循原则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基于交互模式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建构主义与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