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举
当下,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各省市陆续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如北京调整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广东落实陪产假等。但遗憾的是,在最关键、影响最大、涉及实际利益最多的领域——二胎家庭必然面临的住房需求,仍然会被“惩罚”。
房住不炒,这个当然是正确的。“住”是房屋本来的用途,“不炒”是为了抑制房价,让房屋回归“住”的本质。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炒”压过了“住”的需求,把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一并抑制了。
对于二胎家庭而言,增加居住面积,甚至都谈不上改善,而仅仅是因为孩子增加带来的基本需求。一个家庭,生育两个孩子,要祖辈帮忙照看,这需要一间房;两个孩子,长大需要独立空间,一人一间房;夫妻一间房;再加个客房或书房,这就是5间房。算上卫生间与厨房,再算上公摊折损,一般就会达到120平方米。这并不是什么奢侈性的需求,只不过是养育两个小孩的基本居住需求,理应属于“住”,而不是“炒”。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在达成这个基本居住面积的过程中,二胎家庭会遭遇多重惩罚,这极大抑制了人们生育二胎的意愿。
目前,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2%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超过144平方米的,则按3%收取。此外还有总额门槛,以上海为例,面积小于140平方米,总价内环不高于450万元、内外环之间不高于310万元、外环不高于230万元,同时符合这两条的才是普通住宅。而即便是在外环,120平方米的房子,价格一般都会接近500万元,这就会被认定为非普通住宅,被施以更高的税费。而契税增加1.5个百分点,500万元的房子,就会多收7.5万元。
这些标准仍是基于一胎政策设定的,并没有考虑二胎家庭需要增加的居住空间。即便退一步,一家几口挤在一个更小的房子里,在换购时也会遭遇困难。
一般银行在审批住房贷款申请时,都会“认房认贷”。“认房”,以房管部门出具的家庭住房情况证明所显示的住房套数为准;“认贷”,以征信报告显示的房贷是否结清为标准。银行在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上,对普通住房与非普通住房作区别对待。
以一个家庭最常见的路径为例,一般是夫妻先贷款购买一套房,初次购房,往往面积较小;等到第二个孩子出生,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必需。这个时候,他们发现,这个需求有一个很高的门槛,甚至某种程度上会被“惩罚”——凡是贷款买过一套房,哪怕先卖掉,再购入第二套房,通过房屋登记系统查询不到房产,但在银行征信系统里能查到贷款记录,就会被视为第二套房,首付比例会从30%提到70%,税费也更高。
如果贷款300万元,30年还清的话,利率提高10%,相当于每个月要多支出1000元。而更高的门槛,在于首付。被认定為二套房之后,首付会从30%提升到70%,如果是一套500万元的房子,这相当于要多准备200万元的现金,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是一个短期内无法翻越的门槛,生育的欲望就此打消。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金税工程之下,税收统计已极端细致了,能精确了解一个企业、一个家庭的收支情况,那么,为何不能把生育二胎家庭的需求单独拿出来,给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呢?这在操作上没有太大难度,小孩的身份证、出生证明、户口都是不能作假的,银行、税务部门、房管部门可以据此建立一套针对二胎家庭的房贷、税费政策。不管是对于刺激消费,还是刺激生育意愿,或从更大层面上,避免国家陷入低生育率,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都是必要且紧迫的。